搬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意味着许多事情要从头学起:比如要讲外语、适应饮食习惯差异等等。然而不到几个月我就惊讶地发现,开头我特别不习惯的东西对我已是轻车熟路。
我的数字生活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卸掉了所有我曾在旧金山用过的应用,换上了这儿的人们常用的,首先我作为科技人士本来就好奇心强嘛,再说我来到这生活,当然越“本土化”越好。
复杂的中文输入
·拼音的模糊匹配
中文的输入法千差万别,拼音、手写、五笔到九宫格输入。不同年代、不同成长环境的用户会选择不同的输入法,但总的来说,拼音最受欢迎。
但在中国的网站和App上,不管是什么操作系统,你只需输入拉丁字母,不用打出汉字,就能得到大量的中文搜索结果,通过智能纠错和模糊音功能,即使有错别字也无伤大雅。一旦适应了这种模式,就会不由得感慨:为什么其他国家的App没有这么人性化呢?
虽说这些应用处理各种汉字输入已经没什么问题,但很少支持英文的模糊输入,比如使用词干提取和探测法等便能处理变音符、标点符号和大写等问题,当然,对于这一现状也情有可原。
·语音信息、语音搜索和语音助手
·二维码
在动身前往中国前,我曾在旧金山做过关于美国用户习惯及喜好的调查,并不失时机地亮出二维码,看他们是否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一个女大学生笑道:“这玩意儿是不是那种,用相机照一下就能打开什么神秘网站之类的?”
还有人说他们曾尝试用相机App拍了张二维码的照片,但发现没什么反应,后来就再也没用过。“大概是购物优惠券之类的吧”有人猜,甚至担心手机会因此中病毒什么的。我把他们这些反应录下来给我同事看,告诉他们其实二维码在美国一直都没流行起来。
而二维码的下方往往会出现“扫一扫”三个汉字,也就是扫描的意思。我挺喜欢这个动词的,至少比我们的“scan”强,scan容易让人想起医疗设备什么的。在这里,二维码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渠道,还可以用于添加好友,支付商品或登陆网站。
红色小圆点
这些小红点的意思是:
很多App同时使用红色圆点和数字两种通知模式。这算是排列优先级的新发明,因为越复杂的菜单结构就需要越精细的方法去引导用户。一般来说,在同时显示两种元素的情况下,数字会被优先点开。不过,这也加剧了人们玩App上瘾的情况。
3.简约美、门户网站、平台
RichardGbariel的经典论文《TheRiseOf“WorseisBetter”》第一次将软件设计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了对比。来自贝尔实验室(BellLabs)的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例证了“WorseisBetter”的观点,倾向于简单小巧、原汁原味并能彼此协调的工具。而由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CommonLisp、Scheme和Emacs则例证了相对立的观点——“TheRightThing/BetterisBetter”,后者更倾向于庞大而全面的综合解决方案。
美国本土App的演变趋势是将大而全的应用分解成许多专注于单点功能的应用,其哲学更接近于“WorseisBetter”。但中国这边的应用则选择了相反的方向。每个应用都在尽力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有些与核心功能融合得颇为巧妙,有些就显得没怎么经过大脑。我只能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扩大目标用户群。
到这儿我想起来几个例子:
百度地图有查询天气、搜索好友、旅行向导以及各式各样的支付服务;腾讯地图则可以发送音频明信片。两个App均有二维码扫描功能,提供类似“高朋团购”的便捷服务。
中国版的“Twitter”——微博则更为强大,现在用户能发布10种不同类型的内容,从长微博到餐馆点评,另外,它也推出了支付功能。
在美国,像雅虎那样包罗万象的“门户网站”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不行了。类似的新浪、网易、hao123以及腾讯新闻等同类网站却在中国发展得火热。虽然“常规”App已具备了门户网站的所用功能,但很多门户网站也推出了自己的App,相当一部分都非常受欢迎。
·侧边栏“Discover”
美国App中一些难以分类的条目往往放在同一个类别中(比如“设定”和“帮助”选项等等),形式大同小异。通常把它们放在最右的“More”选项卡下(带有省略号图标),有时候归类到侧边栏(HamburgerMenu)里,有时候像Facebook一样藏在侧边栏的“更多”标签下。
中国应用们有时候也这样使用“更多”选项卡解决问题,但更常见的还是归类到底部导航栏的“发现”卡片。“发现”的图标通常是指南针的造型,整合了一串有趣、但又并非核心功能的内容。
·五花八门的应用商店
很多App能够跳转到其他游戏或者App的下载界面,比如说链接到iOS的AppStore,或者干脆直接下载安装(OTAInstall)。这种与流行App合作的模式为很多第三方应用商店增添了不少人气。
Android有超过10家大型应用商店。一款App的上线和升级需要在每个应用商店一一操作。在iOS上除了iTunes也有其他商店,我见过有个叫“苹果助手”的,下载时得使用自定义配置文件。此外鉴于还是有很多越狱iPhone手机,Cydia很受欢迎。
>帐号和登陆界面
·手机号码和验证码登陆
而在中国,几乎所有App都支持手机号码登陆/注册(还有其他选项)的方式,包括没有开发移动App的网站也支持这种登陆方式。
·二维码登陆
许多网站还支持二维码扫描来登陆相应的App。二维码的标示符经过移动App的扫描后,就能自动登陆到账户上。这在用户不方便用物理键盘输入密码时是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比如在网吧上网的用户就可免受键盘记录程序和间谍软件的攻击。
·更多的安全措施
银行网站(还有支付宝)需要一个特殊的浏览器插件才能键入密码,很多银行会发给客户一个U盾,不过我实在琢磨不透这玩意儿到底怎么用,只能将其束之高阁。
美国的App和网站只有在注册时才会要求用户输入验证码,而在中国,通常注册和登陆界面都要求输入验证码,对安全性的要求相对统一,还有一些移动应用甚至本身就含有验证码的输入选项。
聊天的通用UI
公众号
用户可以发送任何形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语音等)给公众号,同时会收到对方的自动回复或人工回复。聊天界面也与平时相似,只是页面底部会有一个菜单,这是去往账户提供的主要功能的快捷方式(当然,也可以切换回普通的聊天界面)。
emojis和表情
购买东西
关于加入邮件列表订阅以获取我们的简报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38号信箱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100026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