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寨村位于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盘江镇南部,平均海拔1000米,距贵定县城15公里,距黔南州首府都匀市85公里,距省城贵阳60公里,清水江支流瓮城河从境穿过。总面积18.3平方公里。全村由音寨、麦董、大坡寨、湾寨、晓寨、下寨、新庄、新村等8个自然寨16个村民组组成。
音寨村夹瓮城河两岸坝子,面积千余亩,每逢春季花开,满坝子金黄的油菜花和四周山坡上白色的酥李花相映成趣,形成独特奇观,被喻为“金海雪山”。有鸳鸯两岛、麦董绿岛、观音文化苑等景观,有典型的布依族民居,有古迹观音普渡蹬,千年银杏树,伕马定章碑等。
音寨布依族人口约占全村总人口数的97.3%,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寨,继承了布依族自古以来的许多民俗文化。
一、生产习俗
音寨村布依族为传统的农耕民族,随时令种植大米、小麦、大麦、包谷、小米、高粱、黄豆、南瓜、四季豆、缸豆、辣椒、蔬菜等主要农作物。饲养牛、马、猪、狗、羊等家畜,养鸡、鸭、鹅等家禽,间以稻田养鱼。其居住地多为山间平坝,耕地多为山间水田和坡地,为适应耕作需要,其生产工具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生产工具主要有耕牛、驮马、铁铧犁、水耙、翻撬、锄头、镰刀、柴刀等。其中:铁铧犁主要用于犁田土,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由铁制犁铧、木制犁镜、犁床、犁托、犁柱、弧形犁辕、牵牛、牛桠等多部件组成,是犁田耕地的主要农具;水耙为木制长方形框,框上镶铁齿木齿,以牛(或马)为牵引动力,主要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翻撬为木制撬杆、手柄,铁铧口,主要用于翻犁山间坡地或无法犁到的山间死角田地,以人力脚踏手扳方式进行,较为灵活,一般为自制或请当地木匠制作。
农历正月初一、“四月八”忌动土耕种。
二、生活习俗
音寨村布依族人,一般日食三餐,即上午约11点、下午约3点、晚约7点钟进餐,每日主食多以大米为主。由于布依族喜食糯米,因此也会将糯米用水浸泡后蒸熟成糯米饭,当成调剂口味的主食,或将糯米蒸熟趁热用粑槽舂烂捏成粑粑保存或食用。遇上节日,布依族人会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除大米和糯米外,包谷、小米也是日常主食之一。食用时,将包谷磨成砂粒,与大米掺煮,或将包谷面用水喷淋搅粒与米饭伴蒸,或将嫩包谷磨成浆,用包谷叶包上蒸熟成包谷粑食用。
音寨村布依族善于制作腊肉、香肠、血豆腐、豆豉等佳肴。喜吃清炖狗肉,杀狗后将狗肠洗净制作血灌肠。过年或红白喜事时杀猪,在血盆中先放少许食盐和适量清水,与猪血一起搅动,以凝固猪血,煮熟食用,或撒上肉沫、姜葱等佐料生吃。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过年是音寨村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一般从除夕过到正月三十才算出了年。除夕前要杀年猪、打糯米粑。布依族忌讳年初一挑水、下地摘菜,除夕天备好初五前食用的饭菜。布依族好客,凡过往行人,邀请进家吃饭喝茶,以酒待客。饮酒时用碗,先饮酒后吃饭,席间行酒令猜拳、唱酒歌,若是贵客来到,还要杀狗杀鸡款待款待。过年过节要敬祖拜神。
三、婚恋习俗
音寨村布依族的婚姻习俗,有“相表”、说亲、认亲、“开红”(要八字)、接亲、回门等过程。
“相表”:是音寨村布依族青年男女间的一种交友恋爱方式。青年男女在日常的集会、赶场、走访亲戚等活动中,通过对歌等相互认识,产生爱慕之情,互丢“把凭”
(好男女双方互赠小物件,如女赠男自绣鞋垫,男赠女手帕毛巾等),确定恋爱关系的
活动形式。
说亲:是音寨村布依族青年男女确定婚姻关系的一般形式。音寨村布依族男子成年后,父母都要请人为其打探介绍对象,一般按年庚八字寻找属相相应配对的女青年,一旦有合适的,便请媒人前往女家说合。即便是“相表”认识的,也要请媒人到女方家去说合。音寨村布依族“说亲”,要请媒人代为提亲,称为“行媒”和“做媒”。“行媒”是前往女方家“说亲”(提亲)
的,而“坐媒”是为男家想办法出主意的。“行媒”需要带两瓶酒,两包糖到女方家作见面礼,叫“欢喜酒”,女方家一旦收了“欢喜酒”,便表示同意此桩婚事。
认亲:说亲成功后,在农闲时(一般在正月),男子家邀约家族和内亲到女家去“认亲”(又称“吃开口饭”)。女家请家族作陪,并宰杀男家送来的公鸡祭祖,表示把姑娘许配了人。认亲后,男女双方的婚约算是基本确定了。
迎新娘进家,称为“进亲”。进亲前,新郎家布置好婚房,进亲时,男家请先生在院坝设供桌,杀一只公鸡过水煮后置于供桌上并烧香斟酒“退喜神”,意为驱逐新娘途中遇到的鬼神邪恶,同时请寨中“命好”(即福寿双全有儿有女)的两名妇女给新娘洗脸洗脚,换新鞋,由“行媒”引进堂屋。新娘、新郎“拜堂”后,由一福寿双全的叔娘或伯娘引新娘、新郎入洞房,新郎拉新娘的衣角坐在床沿上,向新娘、新郎倒两杯
“交杯酒”,表示互敬互爱,白头到老。当夜,新娘由送亲的姊妹陪宿。、
四、生育习俗
音寨村布依族生育小孩,要向外家通报,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庆贺,办满月酒。为
孩子取名,祈求孩子平安。
满月酒:外家待新出生外孙满月时,择吉日邀亲朋好友前往祝贺,女婿家杀猪办酒宴予以招待前来庆贺的客人,称为“满月酒”,满月酒一般一至两天。
音寨村布依族生育次子(女),不像生育长子女那样隆重庆贺,大多不准备什么礼物,而是直接向外家报个喜,外家邀约其亲戚前来看望,俗称“送祝米”。
找“保爷”:音寨村布依族男孩,幼时体弱多病“不乖”,时常无原因啼哭吵闹等,被认为“命”犯关煞、“命薄”,需要找“保爷”护佑。找“保爷”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于深夜或凌晨,在门边或神龛上放一碗清水,第二天清晨后,寨邻亲戚,谁先推门进家,“撞”了水碗,谁就成为该男孩的“保爷”。另外一种,由男孩父母清晨在岔路口以男孩名义摆上酒肉等待,路人无论谁先碰上,谁就甘当“保爷”并食用摆上的酒肉,不得推辞。找到的保爷,也不能因其身份贵贱而重新寻找。还有一些人找“保爷”,根据小孩八字推算,找八字相配的人当“保爷”或树当“保爷”,并进行“拜寄”活动。如拜树为“保爷”,即取名“树保”等等。
“做桥”:音寨村布依族夫妻多年不育,或生的小孩夭折,或无男孩,或小孩幼时体弱多病,请“魔公”(类似巫师的人,在寨中有一定声望)推算,如果是因前世“缺德”,需“搭桥”补路“修阴功积德”,则请“魔公”举行仪式禳解,为其搭“桥”修阴功积德,天会赐子,小孩平
安。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的卯(兔)、未(羊)、亥(猪)日搭桥,在卧室门框架上摆放祭品,由魔公念咒语,烧香点烛烧纸,杀鸡后,用备好的背面刻有小孩生辰八字的小石板或木板搭到室外小路上有小沟的地方,搭一个便桥,供人行走,以修“阴功”。
挡箭碑:音寨村布依族相信命运,认为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是“八字”。如有小孩多病、夜哭,请“魔公”来推算落“千斤箭”(冥界将军过路所射的箭,无意射中了小孩),则需要立“挡箭碑”,挡箭牌挡住“阴箭”,以免伤人。按魔公推算日期备好香蜡纸烛、祭品以及刻字的石碑等。做仪式时,摆放好小石碑,在米上插上香烛点燃,魔公念咒语,杀鸡后,用鸡毛蘸血粘贴在石碑上,随即将石碑抬到村寨附近岔路口立好,再烧香点烛燃钱纸,并从碑身牵一细红线到家,仪式结束。
立指路碑:音寨村布依族男孩子多病时,父母通常要请“魔公”来根据男孩属相生辰八字推算诊断,看看是否犯有什么关煞,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禳解。如犯“迷
路关”,则需刻写“指路碑”,背面上刻有小孩生辰八字,由“魔公”举行仪式后将石碑抬到村寨附近岔路口立好。立指路碑,是音寨村布依族为孩子驱魔,祈求平安,修“阴功”积德的愿望。
“喊魂”:音寨村布依族认为小孩在外跌倒、落水、受惊吓,导致小孩啼哭、生病等,是小孩在出事的地方落魂,即小孩的魂魄因小孩出事离开其躯体而导致的,父母要用碗装适量白米、生鸡蛋一枚到孩子出事的地方或认为孩子掉魂的地方燃香烧钱纸后,将小孩魂魄喊进鸡蛋里,返回后用鸡蛋在小孩身上反复搓滚后将鸡蛋放回碗中在放置在小孩床头数日,表示小孩的魂魄已经回来了。现在,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这种慰籍心灵的喊魂仪式已逐渐淡化。
五、丧葬习俗
音寨村布依族老人去世,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仪式,请道公择吉念经,请风水先生根据死者及直系亲属的生辰八字来推算方位选择坟地,做斋(打亡斋或者土斋,打亡斋是针对亡故在外面的人,一般三天三夜,土斋只是一天,认为这样就可以超度亡灵)操渡亡灵,用古歌引渡死者灵魂升天,方能入土安葬。葬毕,于堂屋内设坛念经谢土,感谢“当方土地”。
报丧:人行将去世时,必将其抬到堂屋,背对神龛坐于椅子上,脚登稻谷(用升子装一升稻谷垫其双脚),子女端住其头待其落气后,在死者跟前燃香烧钱纸,并放一团爆竹报丧,告知寨邻,寨邻闻讯便自觉赶到死者家帮忙料理后事。
停丧:老人停止呼吸后,一般由其子或兄、弟亲人动手,给死者剃头(女的梳头)、洗身(用艾水洗),换上备好的新衣裤、鞋,包头,男人还要系腰带。穿的新衣裤为单数,分别为三、五、七件等。洗穿完毕,将死者停放在堂屋临时用两条长凳三块木板支起的“床”上,脸上盖一张白纸,身上盖一块白布,头顶处放一碗“倒头饭”,“床”下点一盏“地龙灯”,称“停床”(停丧)。
入殓:即将死者装入棺材中。夜晚,亲属聚集,将棺材抬于堂屋横置于堂屋正中并与房屋正梁平行,在棺材底平铺三路钱纸,每路铺三层,再将死者抬入棺材内平放,将钱纸烧成灰并用纸包好,作为死者枕头,死者手上拿上钱纸,周围填充钱纸,形成死者睡的是“钱”底、手上拿“钱”、靠的“枕头”钱,四周是“钱”,盖上棺材盖,入殓完成。音寨村布依族忌讳除金、银以外的其它金属装入棺材内,亦忌讳用铜、铁钉等钉棺材。入殓结束后,子女、媳妇等晚辈亲属跪拜,为死者“披麻戴孝”。
祭奠:请道师于开悼前设好灵堂,在室外门窗上张贴悼念对联,称为“孝对”。分别先后举行家祭和客祭。家祭,死者儿子、侄子于灵柩前跪拜祭奠,由道师指引,进行祭祀。客祭,前来悼念的亲戚,由道师指引,逐一到死者灵柩前,送上素席等,跪拜,戴孝祭祀,道师颂读祭祀者送上的祭文、祭品。媳妇女儿不参与家祭、客祭仪式。
送殡:称“送柩还山”,由寨邻帮忙抬死者灵柩上山安葬。灵柩上盖红毡子,上面站着一只公鸡。送殡时,扛“望山钱”,拿“火烟包”,在路撒纸钱,俗称“开路钱”。孝子(或死者亲侄子)持孝棒走在灵柩前,孝媳、孝女跟送葬队伍之后。送至半途,进行“招灵”仪式,“招灵”后,孝媳、孝女另择路返回家(不原路回去,以示和死者分离)。途中,每人拣些干柴(带“财”回家)、木叶等带回来,放在停灵柩的堂屋中间燃烧,称“烧热家火”。
安葬:请地理先生(或道师)按死者属相八字择其安葬地点,择算好方位,凌晨由孝子破土后“挖井”(葬坑)。灵柩送到后,先在挖好的葬坑内烧一捆引子杆及一些钱纸,将灰烬撒在葬坑内,再用雄黄酒洒在坑内及四周,以防蚁、蛇等侵害。请地理先生用一只公鸡“热井”并念咒语。落土时,把棺材放进坑内,校正方位,孝子由两人牵住衣角,跪于棺材上,地里先念咒语和“四言八句”,边念边往孝子背后的衣兜里及四面八方撒土,念毕,孝子匍匐过棺材并呼喊父亲(或母亲)离开后,即往坑内填土(有的填土前先在四周放些木炭、石灰等)垒坟。
音寨村布依族,小孩或青年人死亡,一般不择葬期,准备就绪,请“土斋先生”“分花数”后即埋葬。在外死亡,称为“冷尸”,一般不能进家,在户外搭棚吊丧。但如果是老年人,或者其子女需要为死者办大丧事,须将尸体抬进家,则先在外用公鸡“扫丧”,用柏枝叶水将死者重新洗一次,或从后门,或从窗户“悄悄”抬进家。旧时产妇死亡,俗称“死月婆”或“死月科”,将尸体拿到人迹罕至的深山凹处或偏僻有流水处火化的旧俗已基本绝迹。
六、节日习俗
音寨村布依族传统节日,除了有春节、七月半、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初八的腊八节等以外,还有其特有的节日,如三月三的“山王节”、四月八的“牛王节”、“六月六”、“七月初二”等。节日时,音寨布依族人或走亲访友,或进行歌会,或开展文体活动等。
“山王节”:相传三月初三日,是音寨村布依族的“山王神”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音寨村布依族以自然寨为单位,集资购买公鸡、香、纸、蜡烛等,到土地庙烧香、燃烛,宰杀公鸡敬奉“山王”以及土地神,祈求山王保佑全寨人畜一年四季平安,免遭瘟疫等灾祸。节日时,全寨人共同欢度“山王节”,到寨子访亲的客人,必须同其亲友喝上几口“拦路酒”才能进寨。
四月八,相传是牛的生日,称为牛王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音寨村布依族家家过节,并邀亲戚朋友参加过节。节日前,音寨村布依族家家制作花糯米饭,敬供祖宗,并用花糯米饭喂牛,让牛休息几天。
“六月六”:六月六是音寨村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节时,家家用糯米做黄甜粑。相传在过去,“天马”(蝗虫)很多,六月正是水稻茁壮生长打包时节,“天马”前来侵害稻谷,粮食欠收,造成饥荒。为保护庄稼,人们自发于六月六前往土地庙燃烧香纸蜡烛,杀鸡敬供天神,用纸制成小三角旗,蘸上鸡血,插在稻田中,驱赶“天马”,祈求上天保佑庄稼不受“天马”等虫害,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称为“打保坝”。节日当天还会把家里的衣笼帐被等物,全部挑到水渠边洗净晒干。相传六月六这洗净晒干的衣笼帐被,不受虫蛀。如若六月六当天下雨,打湿“龙袍”,会干旱七七四十九天。在现实生活中,六月六下雨,往往当年会有不同程度干旱,这一民谚往往与自然现象巧合。
“七月初二”,音寨村布依族“看会”。1988年农历七月初二,音寨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农民运动会,举行体育、文艺、斗牛等活动,前来参加活动及观看的群众,包含音寨村布依族村民在内,达三万余人。自此以后,音寨村对该项运动会每年如期举行,活动内容包括篮球比赛、山歌对唱、民族舞蹈、书法、棋牌等等,参加的人数日益增多,形成了音寨村布依族的传统民族节日盛会,当地称为“看会”。“看会”,促进了音寨村及周边各民族的交往和团结,呈现出一派祥和、热闹而极富民族特色的各民族团结盛会。
结束语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各种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各民族的交融,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以及现代思潮等等,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巨大变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间相互交往,相互融合,形成了“成片聚居,交错杂居”的状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有状况、变迁,才能为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民族文化提供参考。(文/图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