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992年出生的女生,在相亲平台看到一个很理想的男生。可对方设置的年龄条件是1993年后,女生无法在平台上与之配对。
不想放弃,她询问后台服务人员,收到涉及个人隐私,平台无权干涉的回复。也许只是几天或几个月,女生错过了满意的交往对象。
这个真实的事例,带来一个关于数字化婚姻的探讨。
社交媒体、网络相亲,数字化时代的婚恋模式在深刻演变。
拒绝婚姻、独身主义,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点多样且颠覆。
放下素质、享受人生,信息茧房导致个体意识的泛滥无序。
11月13日晚,华中科技大学西十二楼,一场有关数字化媒介下婚恋机会与策略的讲座在此举行。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研究员杨婷,用通俗易懂的理论和案例与数十名大学生探讨数字化平台带来的婚恋启示。
数字婚姻市场的利与弊
这场题为“婚恋机会与婚姻策略——基于数字婚姻市场的实践”的讲座,是华中科技大学“一院一品”精品课程。
杨婷是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性别社会学、人口社会学,近年来通过对不同城市数万名未婚男女的观察和问卷调查,形成了一份针对数字化婚姻平台对当代年轻人婚恋观念与行为影响的研究报告。
在杨婷看来,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会关系逐渐数字化,陌生人之间的亲密社交主要通过数字交友软件实现,对当代青年的恋爱方式产生了影响。数字婚恋平台应运而生,成为婚恋资源分配与协调的重要渠道。
现实与数字交织的背景,揭示了婚配模式变迁的复杂机制。通俗而言,现在人与人的交往,线上与线下方式并存,相亲和婚恋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化到网络平台软件的自主挑选精准匹配。
可数字婚姻市场的运行逻辑离不开商业和资本逐利原则,存在无法回避的弊端,即婚配资源的增加与机会增长不同步、个体择偶期待值不断提高,总是抱着“下一个更好”的心态却错过机会。
更典型的是,数字婚姻平台带来的圈层化,以学历、收入、年龄等为标准对人进行分类,形成人际之间的切割。
尤其是对婚姻爱情的物质化,降低了情感、人品、性格等因素的权重地位,异化了传统价值观,对年轻人造成冲击。
大一女生恐婚下的反思
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实际案例,给在场的数十名大学生带来一场关于婚姻与恋爱的头脑风暴。
大一女生晓兰(化名)的发言颇具代表性,她认为老师的授课让她更深刻领会到网络婚恋交友平台的本质,而现实生活中她也对婚姻的物质化十分无奈,当代年轻人大多有一种“一个人过也挺好”的心态,所以她对数字化婚姻平台并不太信任,对婚姻也不抱有很大期待,甚至可以说目前处于恐婚不婚主义范畴。
晓兰的话也许代表了当下许多女生的心态:与其被挑拣,不如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对此杨婷认为,数字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更便捷的交友路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年轻人的个体意识比以往更加突出。因此,结婚数据下降是近年来的现实,但同时也要看到,更多主流的价值方向依然是追求美好的感情和婚姻。
正是要认识到数字婚姻平台将婚配资源“量化”和“商品化”的实质,才提醒年轻人回归正确的自我认知判断,注重情感体验,在选择婚配对象时遵循传统逻辑,保持稳定性和长期性。
在面对数字婚恋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个体的评估能力和审查策略,规避易结易解的风险。而且,年轻人在数字婚恋过程中追求自由随意,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冲突如何解决考验每个人。
学会跳出圈层不做工具
男生浩宇(化名)的提问颇具思考。
他认为,在数字婚恋平台出现之前,无论是传统社会的媒婆还是近代的婚介所,都存在以门当户对或经济条件为前提的择偶标准。数字婚恋平台的出现,更多是放大了这些因素,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先进方式,处理人际之间的情感问题。
杨婷表示,婚姻观念变迁、婚姻市场要价和婚姻挤压等现象,是随着社会发展持续更新的,数字婚恋平台对亲密关系的重构,比传统方式更广泛而深远。
时代不断前进,年轻人如何适应数字化生活,其中就包括理性看待数字化婚姻平台。
她的结论是,数字婚姻市场的规则是物质化,平台最终会导致青年情感体验的困境,并且加剧婚恋焦虑和未满足的婚恋需求。
现代化工具虽然开放快捷信息丰富,但也加剧了与传统的冲突,技术的进步不一定代表思想的进步。因为数字婚恋平台对信息和观念进行固化和圈层化处理,以各类标准对人进行分类,造成现实的切割,其背后的逻辑是将择偶交友的用户工具化,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
“说白了,平台不断给你匹配对象,但也希望你一直找不到,一直找下去。”杨婷解释,只有用户保持数量,平台才有存在价值。所以数字婚恋平台会牵制和引导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意识到这些实质后,杨婷建议青年学生保持理性思考和辨别能力,要学会审视,不要被平台工具化。
婚恋策略上,她希望年轻人不要着急给自己下定义,比如不婚、恐婚等,保持一颗温暖的心,也许过了几年,想法就会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