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为什么解决不了年轻人不结婚的问题
作者零售老房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我们
最近,某婚恋网站又陷入了风波,记者通过暗访发现,原来这里对于用户数据隐私的滥用、对于用户安全(杀猪盘)的保护存在极大漏洞。这样的曝光,让广大单身青年的脱单之旅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由此可以引申出来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消费零售领域,无人可以不谈大数据和互联网。品牌希望能够DTC更加简单粗暴的触达消费者。零售商则希望利用大数据的力量,运营会员优化商品。其实大数据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匹配问题。那么婚恋市场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匹配活动。于是问题来了:
在科技手段如此发达,各种社交软件层面不穷的情况下,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依旧不结婚(找不到人结婚)?
-1-
社交匹配的能与不能
我们这里说的社交匹配,不考虑年轻人纯粹为了解决荷尔蒙冲动的行为。这里更多是基于一种假设,婚姻的基础是恋爱,很多恋情是脱胎于友谊,而社交软件可以扩大一个人的交友基数。
和很多数字化手段一样,社交软件通过科技手段让陌生人之间的链接更方便,我们可以先看看,社交软件解决了哪些问题。
首先,社交软件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这也是互联网的基础作用,由于互联网,在现实中很难有见面机会的两个人可以通过网络结实为好友,并且不会有现实中的社交压力,有着方便的退出机制(拉黑删除)。
其次,社交软件提供了个性化定制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去筛选潜在的匹配对象。通过设置过滤条件,来缩小匹配的选择范围。
但是,社交软件的匹配也有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真实性问题,剔除以诈骗等触犯法律的动机外,在社交平台上每个人还是容易美化或者净化自己的人设,对于他人构成有意或者无意的误导。这些误导可能会导致后续真实交往的障碍。
第二则是和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一样的问题,很多线上理想的模型(类型)拿到真实生活里,会发现很多复杂的现实困难。毕竟两个人要在现实世界里一起生活,还是会有很多现实的考量。
第三个问题隐藏得更深,但却更为深刻。就是社交软件本身可以解决点对点的匹配,但是无法解决一些阶段性的审美问题。美颜相机的普及,实际上会让普通人更加接近明星脸,提高了整个社会年轻人的审美预期。但是同时也会加深自我认知与彼此认识的偏差。这种趋势性的认知偏差,是一个社交软件打开后却无力盖上的潘多拉魔盒。
从这个维度看,婚恋网站的模型其实更接近商业世界的生意模型,它的匹配是有非常清晰的目的性和可衡量性。不过从事实看,无论是社交软件还是婚恋网站,并没有根本缓解结婚率持续下降的的问题。
-2-
大数据匹配的盲区
从供需角度看,消费零售角度的匹配最终肯定是希望达成交易,形成一个小闭环。在这个维度,婚恋网站的逻辑其实更像电商网站,它允许你浏览,但是它做运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从浏览变成撮合。它是要追求成功率的,但是社交软件可以只追求活跃度。
不过,即使是在消费零售领域的大数据匹配,我们发现还是有些问题可能是大数据匹配的盲区。
第一个问题是,很多现实物理世界阻碍供需达成的因素,即使是到了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时代,还依旧是障碍。这里面比较典型的场景是物流行业。
在双十一已经搞过11年只会,直到今天,快递网点的末端分拣还是高度依赖人工。今天中国的快递行业已经是全球最先进的航运,包括在转运中心这一环,物流的自动化程度进步速度是飞快的。但是在末端,快递员在墙上写地址数字这样的个性化编组的方式广泛存在。甚至这两年争议很大的快递不上楼的问题,其实也是末端分拣高度依赖人工,压力越来越大的反应。目前的科技手段对此还是没有办法。
而在消费市场,关于潮玩盲盒的消费,关于宠物的消费,里面也包括了很多心理情感的因素,这会导致供需匹配时的价格机制的变化,和非理性。
第三个问题则是,有时候市场的一些大趋势的变化,会导致大数据匹配使不上力。比如在婚恋市场,现在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或者某个年龄段的人口结构变化,导致适婚年龄的人群本身匹配的难度就在加大。
在物流行业,由于全球经济下行以及疫情的影响。很多行业的需求本身就在被抑制状态。大数据可以优化航运路线,但是经济不景气,从港口发出的集装箱如果总数量越来越少,大数据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不能无中生有。
或者可以这样说,大数据可以在现有的结构中优化供需提高效率,但是它似乎无法跳出来,解决供需结构本身带来的失衡问题。不论是婚恋还是商业,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