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范文

导语:在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Paperpresentedatthe104th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ugust11,1996.

[3]Hall,AlexS,Parsons,Jeffrey.Internetaddiction:CollegeStudentCaseStudyUsingBestPracticesinCognitiveBehaviorTherapy.JournalofMentalHealthCounseling,oct2001vol,23issue4:312-328.

[4]R.A.Davis,Acognitive-behavior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ComputersinHumanBehavior17(2001):187-195.

[6]Beardkw.ModificationintheproposeddiagnosticcriteriaforInternetaddicaiton.Cyberpsychology&Behbavior,2001,4(3)337-383.

[7]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8]周治金,杨文娇.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的初步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20(11)754-756.

[10]刘惠军,樊励方,国雪利.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9,30(7)597-599.

[11]陈秀红.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研究―家庭功能理论视角.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12]ParkSK(Park,SooKyung),KimJY(Kim,JaeYop),ChoCB(Cho,ChoonBum)PREVALENCEOFINTERNETADDICTIONANDCORRELATIONSWITHFAMILYFACTORSAMONGSOUTHKOREANADOLESCENTSADOLESCENCE43卷172期895-909.

[13]KrautR,KieslerS,MukopadhyayT,ScherlisW&PatersonM.SocialimpactoftheInternet:whatdoesitmeanCommunicationsoftheACM,1998a,41:21C23.

[14]JU-YUYEN,CHENG-FANGYEN,CHENG-CHUNGCHEN,SUE-HUEICHEN,andCHIH-HUNGKO.FamilyFactorsofInternetAddictionandSubstanceUseExperienceinTaiwaneseAdolescents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7,10(3)323-329.

[15]李涛,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4,27(3):662-663.

[16]谢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94-296.

[17]韦凡荣.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8]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格和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8,31(4):989-991.

[19]丁勇.大学生抑郁型性格类型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2):90-91.

[20]谭文芳.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45-247.

[21]YoungKS.RodgersRC.TheRelationshipBetweenDepressionandInternetAddiction.1998.

[22]PetrieH,GunnD.Internet"addiction":Theeffectsofsex,age,depression,andintroversion.PaperpresentedattheBritishPsychologicalSociety,London.1998.

[23]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1)124-127.

[24]王立皓,童杰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4-96.

[25]翟成蹊,陈舒音.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科技信息2007,24:104.

[26]梁宁建,吴明证.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29(2):294-296.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应对策略

一、青少年网瘾心理原因分析

人对事物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因素,对网络使用的不同需要会使青少年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瘾现象。

(一)安全的需要。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动期,在家长和老师带来的各种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多种途径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正能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由于虚拟网络的仿真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在现实生活得不到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在数字时代的虚拟社会里,由于网络空间的独特虚拟性质,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正好满足青少年寻求安全的心理需求。

(二)爱与归属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外貌身高、家庭条件、才华等多方面的约束,导致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聊天、交友平台弥补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缺憾。由于网络的不记名性与虚拟性,使得人际交往能力差的青少年能够有交流,能够抒发自己的想法,反而让青少年觉得交到自己的“真心朋友”,转而把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找爱的虚幻替身。

(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青少年网瘾应对策略

(一)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辅导

(二)建立家庭的网瘾防治

第一,家长应加强对网络的学习和了解,丰富自身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第二,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三,家长应履行监督义务,及时制止过多的网络使用;第四,家长应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避免网络依赖。

(三)学校建立多效的网瘾防治

第一,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目标;第二,教师要加快知识的更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正面引导网络的使用;第三,建立师生交流,指导家长合理安排网络使用;第四,开展意志力教育和挫折教育,强化青少年心志;第五,通过德育教育,认识网络的利弊;第六,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网瘾青少年。

(四)改善社会网络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何桂宏、赵晓兰:《论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2年1月;

[2]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互联网成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4期;

[3]陈明龙、陈先建:《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兰州学刊》,2003年1月;

[4]曾梅华:《青少年网瘾综合症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治疗探究》,《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1月(下);

[5]丛梅:《青少年网瘾的心理危机分析与社会矫正》,《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3期;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个案评估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化较明显,北京市目前把初中学校的建设作为重点,并且S公立中学近50年历史。考虑到研究的覆盖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S中学初一年级,根据对抽样的某普通班进行“个人使用网络情况问卷调查”施测的结果,选取得分前5名的同学,再结合基本情况,最终确定成绩在近一年内波动很大且大幅下降的王麟①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问卷

2.访谈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对王麟进行全天跟踪观察,围绕王麟的网络使用表现、成因和未来打算,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对该学生、其班主任和父亲访谈。

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三)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收集材料的性质,本研究采用情境分析法,确立了王麟的网络使用现状、父母对王麟上网的看法、他人及王麟自身对其未来打算的描述线索。

三、研究结果

(一)问卷结果

(二)访谈结果

1.王麟平时是如何使用网络的

研究采用访谈王麟及其班主任和父亲的方法,了解王麟平时使用网络的行为表现:

(1)班主任是这样描述的:

――“您知道王麟平时爱上网吗?”

――“您觉得上网对他的影响大吗?”

班主任:“挺大的,最明显的是他成绩波动很大,而且一直在下滑。看他小学素质报告单,成绩很优异。现在都滑到班级中游水平了。还有就是他上课经常会打瞌睡,现在我们的作业负担不重,不晓得为什么,他夜里做什么去了。”

(2)王麟父亲是这样描述的:

――“王麟每天都上网吗?”

王麟父亲:“不是很清楚,也许周末上上吧。”

――“您是因为工作忙才不知道他上不上网吗?”

王麟父亲:“也不是的,我和他妈妈文化程度都不高,所以从他上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请了家庭教师教他做每天的作业,效果不错,他小学成绩一直很好的,很少要我们操心。我喜欢打牌,白天要做生意,只能晚上打牌,照顾不到他。”

――“那您知道他最近成绩下降吗?与他上网有关吗?”

王麟父亲:“这个,知道的,老师也找过我的。应该不是上网的原因,我回到家,没怎么看到他上网。可能是他打球的原因吧,他篮球打得好,小学就被选去校队了。我有想过不让他参加校队,再看看吧,还是不晓得怎么跟他开口,我们平时忙,很少照应得到他,他难得有个爱好,而且又打得好,不能磨灭了。我在想可能遗传我们父母的头脑,成绩好不到哪里去,干脆让他打打球,也挺好的。”

(3)王麟自己是这样描述的:

――你平时生活和学习怎么样?

王麟:“早上去学校上学,中午去网吧,然后下午再去上学。放学后先去学校篮球队练篮球,再跟N老师(家庭教师)做作业,然后就上网玩游戏。”

――然后你就一直玩游戏吗?几点睡觉呢?

王麟:“嗯。没有固定几点睡觉。反正又没有人管我。只要在爸爸妈妈早上回来之前关电脑就行了。”

――这样算算,你睡觉就很少了啊?

王麟:“是的。上课偷偷睡一会儿。”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麟:“打篮球、CF(一种网游)。我是一个害羞的人,有点帅吧。”

――平时上网吗?如果上网,什么时候开始的?上网的时候什么感受?

王麟:“上啊!爸爸说作业做完了就可以上了。上网是五年级开始的。我喜欢上网,有意思,有很多朋友一起玩。”

――上网一般都做些什么呢?

王麟:“聊天,打游戏。不是所有网游都玩,有的没意思,是小孩子玩的,我都跟大学生一起玩。”

――(如果聊天)一般都跟谁聊天?

王麟:“跟网友和现实中的朋友聊天有啥区别?班上的同学,还有游戏里认识的哥哥。

――(如果游戏)通常玩什么游戏?扮演什么游戏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如果看小说)平时在网上看什么小说?在哪些网站看?有什么感觉?

王麟:“不看。”

――当你不能上网的时候,你什么感受?有没有想过减少上网?

王麟:“无聊,无事可做,闲得发慌,就去打球。球打累了,还是回来上网。想过吧,姥姥经常说我眼睛盯着电脑会吃不消,要变近视眼。我不想变近视眼。”

――如果有,采取过哪些方法?效果怎么样?

王麟:“去打球。效果还行吧,上网比打球轻松。两个我都喜欢,交叉进行,眼睛也不会变近视眼。”

从其班主任、父亲和本人的访谈结果看,王麟的班主任开始意识到王麟学习成绩下降受网络影响,王麟的父亲还未发现也没想到儿子使用网络的情况已经超出他看到的范围。王麟平时跟父母交流得少,平时生活基本围绕网络,也有篮球运动。

2.父母是怎样看待王麟上网的

王麟的父母是怎么看待他上网的呢?我们采用对王麟及其父亲访谈的方法,了解这方面的表现:

(1)王麟父亲是这样描述的:

――“您反对王麟上网吗?”

王麟父亲:“不反对,只要他作业做好了就可以上。网络这个东西挺有用的,他平时有什么不会的,就可以查查。当时买电脑就是为了让他多学点知识。”

――“您知道王麟上网都做些什么呢?”

王麟父亲:“查资料吧。我也没怎么看到他上网,看到的时候他都在查不懂的问题。他姥姥有的时候跟我们说要让他少上会儿网,对着电脑不好。现在小孩子上学都辛苦,不可避免。”

(2)王麟自己是这样描述的:

――你父母对于你上网是什么看法和态度呢?

王麟:“只要我做完作业就可以自己玩了。”

――(如果发生过冲突)你一般会怎么处理?自己采取过什么措施呢?

王麟:“没有冲突。”

――(如果父母对在家上网的行为不干涉或者置之不理)当你在家上网的时候,你爸爸妈妈都忙什么呢?

王麟:“做生意,要么就出去吃饭,或者打牌。”

――除了上网,你平时跟父母的关系怎么样?你们一般是怎么沟通交流的?

――关于你上网的事情,你父母之间会有不同意见甚至冲突吗?如果有,那么他们会在你面前表现出来吗?

王麟:“不晓得。他们都觉得我上会儿网也可以,但是要把作业做好。”

――在别的方面,你父母之间因为什么事情而起冲突或争吵呢?如果有的话,那么一般会多久一次?

王麟:“我不知道,没见过他们吵吵。”

――当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通常你会怎么做?

王麟:“可能会劝一劝吧,但是姥姥应该会劝的,那就不要我再劝了。”

――你觉得父母之间的冲突与你上网有什么联系?

王麟:“应该没有联系吧。”

3.如何看王麟的未来

王麟和他身边其他人对于王麟未来的期许如何呢?与父辈相比较,网络的使用是否为他将来职业生活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班主任是这样期望的:

――“您觉得王麟未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呢?”

班主任:“我对他的成绩下滑很痛心,也感到惋惜,了解到他家的情况,我还是要跟他父母好好沟通,找出原因。至于他今后从事什么,我觉得他很聪明,发展空间很大,我不能看着这么个好苗子浪费了。”

(2)王麟父亲是这样期望的:

――“您希望王麟未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呢?”

王麟父亲:“我也希望他能读好书,将来有个好出息,别像我这样。可是,他现在的成绩让我有些失望了,可能也不怪他,遗传吧,我和他妈妈学历就不高。但是,我坚决不让他松懈,松懈和学不进是两码事。将来,要是他学不好,就好好打球吧,把球打出名。”

――“对于未来你有什么规划呢?(学业、工作、婚姻等方面)”

王麟:“是不是上大学就很好啊?大学肯定很自由吧。跟我一起玩游戏的,有好几个都是在上大学的哥哥,他们一直挂在网上,不用去上课,升级很快。我也想上大学。工作还没有想过。女朋友,不告诉你。”

四、讨论

(一)王麟是否是网瘾少年

(二)王麟为什么会染上网瘾

1.互联网的特性

互联网提供了更宽松选择信息的环境,虚拟体验带给青少年不一样的刺激,能够实现很多现实社会规范不允许的事情。

2.青少年的生理

3.家庭因素

4.学校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注释:

①为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在本研究中出现的研究对象的名称是化名。

[1]宋,杨凤池.网络成瘾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创新;整合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分析

(一)心理素质是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

(二)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心理素质的外显标志

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功能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的外显标志。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全程度,然而,这也并非完全一致的,例如:一些处于保护状态良好的“温室”个体,他们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他们的心理素质未必健全。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并非是必然的对应关系

正如前面所说,处于“温室”保护效应下的个体,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其心理素质未必健全,也未必心理素质的水平就高。同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外在环境或交互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导致个体心理素质健全却未必能够达到较高的心理健康程度。当然,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障碍,也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具有“实现趋向”的主观选择和适应性。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个体社会化的理念困惑

在青少年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由自然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变的过程,这也是人类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在这个关键性的社会化发展阶段,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培育,引导青少年掌握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而现实中在这些方面的培育却存在缺憾,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中的“价值观”、“社会自我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二)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主要压力源于学习适应、升学、就业、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交往压力”、“环境应激压力”等。具体表现为: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期望过高、青少年个体的学习动力不足、应试传统教育下的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中的过度防卫或退缩性人格、同伴交往困惑等。

(三)不良情绪的困扰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个体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侵扰,难以自我摆脱,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受挫感强烈、极其敏感、自我强迫等。

(四)婚恋与性的心理困扰

青少年逐渐进入了性成熟的阶段,这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在现代西方性观念和性文化的入侵之下,发达的网络媒介成为了性传播的一条途径,青少年通过网络受到性好奇和性冲动的诱惑,而产生了性心理问题,这对于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而言,成为了极大的心理困扰。

(五)网络心理问题

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轻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智力受损、精神抑郁、双重人格、躯体适应不良等;重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暴力倾向、自毁等行为。

(六)职业心理问题

在青少年的职业心理成长时期,还表现出个体不够成熟的特性,他们缺乏对自身的职业合理规划,对职业的价值观念不强、职业能力较为薄弱等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态势,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日益突显,表现为职业选择面较为狭窄、职业价值取向单一化等问题。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培育的整合创新路径探讨

我们要针对当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素质培育相整合,采用不同的素质培育策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并从成功素质教育、情商素质教育、抗挫折素质教育等方面入手,生成青少年个体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开展成功素质教育

对青少年开展成功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强化,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指引健康的方向,对于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及优良身心素质的全面塑造大有裨益。

【关键词】网络;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交往概述

二、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

网络环境中的互动状态下,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互支持,可以彼此通过网络媒介加强沟通,在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条件下,更好地传递个人的讯息,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1、较好地减少了支持者和被支持者彼此之间的压力感

社会支持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存在负面影响,如:寻求支持者要承受自己软弱无能的压力,破坏自身的个人形象;提供支持者则会面对持久或过分的支持依赖,而使自己有限的资源枯竭。然而,网络社会支持则可以无须在现实生活中相遇,也不会造成接受支持者的心理压力,对于提供网络社会支持者而言,也可以无须面对自身精力和资源被耗竭的困境,从而可以避免人际交往之间的冲突。

2、可以使寻求社会支持者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在网络环境之下,透过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使更多的人避免受到责任扩散的影响,而产生误判情境情况。同时,在网络上求助的支持者更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网络社会支持者由此也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需求信息。在网络的联机状态下,人们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可能性是极为宽泛的。

三、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青少年是网络环境使用最为频繁的群体,由于互联网和青少年个体心理的复杂性特征,我们需要对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1、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正向的关联

研究学者通过对网络BBS的研究,指出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扩大青少年的人际网络,通过在BBS里的相互交流和帮助,可以获得信息、情感和陪伴等方面的网络社会支持,并增进青少年个体对团队的意识。通过对网络游戏的研究,认为网络游戏也可以使青少年在并肩作战的在线聊天方式下,发展出信任度较高的团体意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可以在网络的在线讨论区和在线支持组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撑。

2、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负面的关联

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他们成为了网络的依赖者,严重者还会在网络中寻求赌博和情感支持,以达成现实无法满足的需求,依赖于网络人际关系的青少年还会导致出现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心理状态,其主要内因在于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的人际关系交往,是由于自身对于现实的不适应所导致的。

四、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探讨

从整体来看,青少年的网络社会支持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于网络上的社会支持,然而还并没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会支持的心理维度来看,具体表现为:信息社会支持〉友伴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就不同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相对于职校生和大学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尤其是理科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的感知明显高于文科学生,同时还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另外,现实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实现对青少年的自尊、孤独心理的调节作用,而且随着网络使用环境的日益频繁,网络将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1、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创设丰富的、开放的教育环境

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重点,并且要创设丰富而开放的教育环境,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入手,积极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实施网上咨询和辅导,更好地消除学生的网络情结和心理孤独等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

学校还应当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和试颍帮助学生建构网络安全认知,更好地辨析网络中的信息。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用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实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链接。

2、从家庭教育层面,要注重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家庭要成为青少年温馨、和谐的港湾,父母不应当简单粗暴地打击孩子的网络使用,而是要清晰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积极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给予合理的择友建议,排遣孩子内心的烦忧,给予孩子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3、从青少年个体来看,要注重自我教育

五、结束语

[1]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

[2]陈永涌.藏族大学生乐观、社会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介与调节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卞军凤.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差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道德推脱;攻击行为;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攻击行为的内部因素

Bandura于1986年提出了道德推脱这一概念,并且认为道德推脱是指个体内部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种认知倾向会降低个体对自己做出伤害性行为而产生不愉悦的情绪感受。同时也会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通过各种途径而使自己的责任降低到最小[1]。道德推脱是个体内部心理认知的一种方式,它对个体的行为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个体无法使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水平保持一致时,便会产生认知的失调,进而导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当青少年在生活中出现矛盾时,就会更容易产生校园群殴、打架等暴力事件。人们为了逃避自己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就会削弱自己的道德认知,进而出现道德推脱的现象。道德推脱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内部机制。

1.不道德行为认知的重建。通过将不道德的行为认知进行重新的定义,使不道德行为和有害的行为变成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行为。在社会频频发生的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和青少年犯罪事件中,对事后的访谈和询问的过程中他们对别人做出的伤害性事件都会有比较合理并且充分的理由。有学者对青少年罪犯进行研究发现其相对于行为正常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道德推脱水平。

2.责任最小化。个体通过把自己的伤害他人行为的责任降到最低,从而逃脱对自己的谴责。通过责任最小化,把责任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或者把责任归因到集体成员中,降低自己在行为事件中所承担的责任。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会对该机制产生影响,如“子不教,父之过”这些传统教育观念会使青少年在做出伤害性事件时把责任推向他人,从而可能会促进青少年道德推脱水平的提升。

3.责任归外化。个体通过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把更多的责任归结于受害者,把自己的过错强加于受害者的身上,降低个体对伤害性事件的道德标准,进而消除自己的内疚感和愧疚。有些人在认知上会把一些人或者动物认为是卑贱的。比如网络上虐猫事件,他们认为他们生来就是应该被贬低的。通过使自己的内部道德标准降低,进而降低对特定人群不道德行为的自责和内疚[2]。

二、道德推脱影响个体攻击的方式和途径

杨继平、王兴超认为道德推脱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在年龄方面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道德推脱的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得到提升。青少年中期的道德推脱水平会大于青少年初期的道德推脱水平[7]。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的频率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发展几乎趋于一致,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可能是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在看待外界事物时,有了自己的一种想法或者观念。当个体的看法和观点受到质疑或者打击的时候,他们不会改变自己的认知,反而会把责任推脱到他人身上,进而就会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行为。

2.从隐性课程出发,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关于心理发展方面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11]。德育教育不仅可以通过课程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们获得,也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学校环境,从隐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校环境的创设中可以张贴一些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身边发生的各种有关道德故事是对学生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比如“最美人物”中张莉莉事件。可以通过班会、演讲、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提高相应的道德能力。

3.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创设和谐的学校氛围。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面对说教形式的讲授课程,不仅不能让学生们很好地进行学习,而且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叛逆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创新的教育方式,让他们从真实的情景出发,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和同伴的价值观念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在德育的教育中我们应该从教师,班级等各个方面创建积极的班级氛围。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创造的,一旦形成便会对每个成员发生作用,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趋于一致。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进行内化,从积极的氛围中感受和谐的快乐,进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倾向。

[1]Bandura,A.Moraldisengagementintheperpetrationofinhumanities[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1999,

3(3):193-209.

[3]刘美辰.中学生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调节效应[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65.

[4]高玲,王兴超,杨继平.罪犯社会地位感知与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14-118.

[5]张栋玲,王美芳.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467-1472.

[6]刘裕,唐薇,等.道德推脱对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2):251-257.

[7]杨继平,王兴超.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2,44(8).

[9]杨继平,杨力,王兴超.移情、道德推脱对初中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37(4):122-128.

【关键词】手机成瘾;网络成瘾;干预研究

0前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象日益加剧,成为继网络成瘾后一种新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本校330名学生使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进行测量,手机成瘾者比例高达12%,与以往的研究相吻合。已有研究显示手机成瘾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身体健康损害、人际关系淡化、经济压力增加等。因此引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手机,怎样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进行干预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目前对于手机成瘾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界定方法。国外学者Griffiths(1998)认为手机成瘾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的行为成瘾。屠斌斌、章俊龙等人(2010)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成瘾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韩登亮(2005)对手机成瘾的界定表述得比较完整,认为其界定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1网络成瘾干预研究

2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电脑,同时手机成瘾和网络成瘾都是由于使用手机或网络不当使用造成的适应性不良。因此如何对手机成瘾进行干预可以借鉴现研究较成熟的网络成瘾干预方法,从个人、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以下措施:

1)个人方面

2)学校方面

手机成瘾已成为每个高校都存在的严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学校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手机成瘾学生摆脱困境。首先学校可筛选出手机成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同学采取团体心理咨询、野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已经手机成瘾的学生摆脱成瘾。其次,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手机成瘾。再次学校要做好预防工作,可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正确使用手机,特别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做好预防工作,防范于未然。最后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限制手机在某些场合的使用,例如手机袋的使用,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将手机统一放入手机袋中,集中保管,可以有效地杜绝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创造无手机环境,提高课堂效率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从学校方面,可以配合或者主动联合社会青少年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借鉴香港“智Net计划”的做法,做好手机成瘾的预防、有针对性的干预和个案跟踪,引导全社会的青年正确使用手机。

3)家庭方面

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有关大学生手机成瘾,特别是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的研究日益增加,本文所探讨的方法如何实施,还需进一步践行。

【参考文献】

[1]赵赏.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初探[D].复旦大学,2010.

[2]吴贤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特征及其综合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性行为,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性行为。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关键词】因特网;行为,成瘾;综合预防;青少年

1网络成瘾定义

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IA)[2]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3],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3]。

2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2.3心智情商失常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情感空间,和网友们可以尽情地沟通,享受无拘无束的愉悦。同时,网络也给他们造就了一个宣泄情绪、放纵冲动的场所。网络成瘾使得他们心理闭锁、情感迷失。网络成瘾者常常处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情感自我迷失。常出现的情绪问题有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等[7]。

2.4自我认识障碍网络成瘾者普遍不能约束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网络虚拟空间的表现与现实生活中表现的强烈差异导致了沉溺者的双重人格,夸大了自己的次要性格向本我妥协,在互联网上一味追求快乐原则;但另一方面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产生焦虑。另外,出于好奇心而上网者容易导致异装癖、同性恋倾向等不健康人格。

2.6严重的学业困扰学生沉溺于互联网带来了大量教育上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降,并伴随显著的留级、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大多数教师认为,互联网并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因为互联网上大量零散的信息与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关,它们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没有太多帮助。

2.7人际关系恶化许多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产生了一些烦恼,转而借助互联网的双向沟通功能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而这种虚拟的交往关系不稳定,难以向深层次发展,更不利于现实社会中所需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9]。许多人沉溺于由虚拟性而衍生出的美好的人际关系中,更加深了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厌恶,几乎完全脱离现实人际交往,而这种实际人际交往的欠缺又使其更为全身心地投入到互联网交往中去,从而形成人际交往方面的恶性循环。

2.8严重的心理冲突一个人长期沉溺于一个精心构筑的虚幻世界中,那么其性格极易扭曲。有关青少年上网而导致心理、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事件常有报道,更多的网络成瘾者明知过度使用互联网是有害的,但是不能自拔,长期陷于严重的心理冲突之中,从而产生自轻自卑的心理,甚至导致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的产生[10]。

2.9意外人身危害许多青少年通过互联网结交朋友,他们认为这些活动都是在计算机背后进行的,不像现实交往那样缺乏安全感,于是一些人大大放松警惕。事实上,虚拟的背后也往往隐藏着杀机,放松警惕性的青少年很容易受侵犯:美国宾州一名40岁男子通过聊天诱骗了1名15岁少女,历经4d恐怖惊险后少女才获救;另一名20岁的姑娘艾米

因上网被人跟踪,后被枪杀[11]。

3防治对策

3.1网络成瘾的治疗技术在对网络成瘾的行为研究中,国外主要有Young[12]提出的8种治疗网络成瘾的技术,有打破定势、借助外力制止、制定目标、制作提醒卡片、制作个人清单等。目前,认知行为疗法采取经典的行为成瘾(冲动性购物、病理性赌博)的治疗手段。

3.2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为了降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仅采取成瘾后治疗手段是不够的,应采取防治结合的对策。

3.2.2丰富课余生活采取形式多样、多彩缤纷的校园活动,如开展各种科技兴趣活动、英语交流及文艺沙龙活动,将使青少年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使之不易被虚幻而颓废的网络世界吸引而成瘾。

THE END
1.寻缘相亲:“从相亲到确定关系,需要多久?”约会结婚价值观一见钟情从相亲到确定关系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标准。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双方的个性、沟通效率、感情进展、相互了解程度、价值观的契合度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是否一致等。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时间范围和考虑因素: 一、常见时间范围 一见钟情型:如果双方第一次见面就产生了强烈的好感,可能会在几周内甚至第https://dy.163.com/article/JEILMVMB0538ASUC.html
2.恋爱,相亲必备!免费和付费的美国婚恋交友网站,助你轻松认识【网站简介】eHarmony是美国最大的婚恋交友网站之一,由婚恋研究的心理学家Neil Clark Warren博士创建,专门致力于促成那种“以结婚为目标”的严肃关系。eHarmony会员来自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中国等等。它家使用以科学数据为基础的29维兼容匹配系统来帮助用户匹配合适的对象https://www.extrabux.cn/chs/guide/5225717
3.异性交往心理降活动课教案9篇(全文)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通过“怎样恰当地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心理教育课,来引导学生认识到适当异性交往的原则,并学习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与异性同学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课程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异性交往对个体成熟发展的重要性及了解性心理发展阶段。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ifx1hiw.html
4.离异男盯上婚恋网站骗财骗色“魅力大叔”犯诈骗罪新闻频道警方告诉小梅,近几年程峰交往的女孩除了她之外,还包括小燕、小秀、第二任妻子小秋,全部都是婚恋网站上认识的,从时间上看他是同时交往。 法院认定,程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公民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文中所有人名为化名)http://news.cntv.cn/2014/04/02/ARTI1396410638971119.shtml
5.婚恋平台见面后交往了(婚恋网认识的男生)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恋平台见证了他们的美好。婚恋平台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并且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通过婚恋平台认识的男生,他们的交往经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通过婚恋平台的初识、相互了解、底气、见面、交往、相互支持等阶段,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个故事充满了希望和美好,让http://www.aichao521.com/hunl/7258.html
6.相亲网站上认识的“真命天子”拿高薪开豪车?当心陷入婚恋的一女子在婚恋网站上相亲交友,希望能遇见“真命天子”,却遇到了一个假“高富帅”……2023年2月份,王女士在某婚恋网站注册相亲信息后不久,一男子徐某主动与其联系,自称单身,在某国际贸易公司任职,年薪三百万元,父亲为海关领导。 徐某驾驶宝马车与王女士见面,并送海鲜、金银首饰、手机等物品,王女士被徐某的“诚意”https://m.gmw.cn/2023-11/16/content_1303573098.htm
7.成都婚介所,恋爱交友技巧,百和情缘婚恋网成都婚介机构资深婚恋专家王老师说,现在的婚恋平台只是一个相识平台,在交往当中,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成都单身白领婚介相亲找对象选值得信赖的婚介机构 现如今年龄比较大的男性女性,大多都是事业成功的人士,去成都婚介机构相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 https://www.zhenaiqy.com/articleTag/%E6%88%90%E9%83%BD%E5%A9%9A%E4%BB%8B
8.SNS社交网站(精选十篇)首先,SNS满足人的社会交往的需求。 传统的门户网站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即便是搜索引擎类网站也是以信息的收集为主要内容。SNS网站以人为中心,以人传人、人泡人、人玩人的人脉网络聚集用户,使得互联网用户交流有完全虚拟回归到现实交流。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不是完全的匿名,而是基于现实社会角色的心理基础上在赛博空间的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4x1o6x0.html
9.男女相处刚认识的时候,我以为只是玩玩而已,因为他已经收到国外大学的入学通知了,马上要去留学。所以我跟他说,那我们就这几个月在一起共度下时光,开心就好。没想到,他跟我说他是认真的,不想玩。这让我对他好感度直升,当然,我也开始考虑正式交往了。所以,我们基本上等到我真的对他有了信任感,考察到他跟他说的一样,https://renxingtang.wordpress.com/tag/%E7%94%B7%E5%A5%B3%E7%9B%B8%E5%A4%84/
10.不收费婚恋网站婚恋平台女士免单男士AA记得有一位朋友,阿俊,在不收费婚恋网站上找到了一位“完美”的伴侣。两人从认识到交往,再到最终走入婚姻,简直是“速度与激情”的结合——一切都顺利得像是偶像剧中的剧情。可是,等到结婚后不久,阿俊才发现,原来自己老婆之前的“职业”其实是从事某些营销活动的,和他结婚,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场“合作”。她并非故意http://www.wedating.cn/hunl/47332.html
11.男女交往结婚恋爱订婚步骤接亲网以上便是今天讲述的关于男女交往结婚恋爱订婚步骤的内容,看完这些内容之后是不是对婚姻生活以及恋爱攻略这方面的内容有了一些了解了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婚恋生活和婚姻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因为大家几乎都会结婚的,然后就会在婚姻生活当中与别人共度余生。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07343
12.逃课作弊谈恋爱挑战那些心照不宣的规矩新浪教育潜规则之6 大学的人际交往方式就是请客吃饭? 大一时,第一次挣了点儿小钱,就被兄弟们宰了个“透心凉”,当时我想:这仅仅只是我打工挣了点儿钱,如果我拿奖学金、考研成功、出国、谋得一份好职业呢?呵呵,当然,我不是只请人家,我肯定还泰然地接受别人的回请。大学里,你有了点儿收入,那一定得“意思”一下,否https://edu.sina.com.cn/l/2004-03-22/63092.html
13.性谎言和灰色产业,一个超级媒婆的时代1、传统的陌生社交产品指向的是“关系的发现和建立”,它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在这里你可能认识更多的妹子,这是两性关系的起点。 2、传统的婚恋网站指向的是“相亲和结婚”,强调的是人群高度耦合(适婚)和婚姻成功率,指向的是两性关系的最终成果。 如果把两性关系的演进看作一个漏斗,陌生社交软件因为在开口处,所以流https://www.tmtpost.com/2890460.html
14.已婚男同时交往5个女友,一人分饰多角“批量”诈骗南京地铁警方了解到,5名受害人均是今年4月份在某婚恋网站上认识了“男友”,被对方以帮忙预订飞机票为由,分别诈骗1万元至8万元不等。所谓经营红木家具公司的“优质男人”,其实是无业男子黄某。经了解,黄某已婚,高中肄业,喜欢琢磨电脑、软件。黄某自认为掌握了很多网络https://www.xdkb.net/m1/nj/20200818/111169.html?_start_time=1653442191810&isPc=false&isMobile=true&res=%2Fr%2Fcms%2Fwww%2Fdefault&mobileRes=%2Fr%2Fcms%2Fwww%2F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