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帕森斯总结了自然经济和早期工业经济社会的“劳动性别分工”:男性创造收入并处理外部事物;女性履行母职并进行家庭管理,“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维持了家庭最高的运转效率,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在劳动分工日趋市场化、双职工家庭在城乡普及的现如今,人们希望婚姻扮演的社会功能开始从“分工协作”逐渐偏向“资源共享”。在资本逻辑占主导的大城市,资源共享或者说资本共享的好处显而易见,不少人相信结婚会提升生活层次,或至少比单身划算。然而交换游戏中真正抢手的“硬通货”只有那么少:户口和房。越是如此,父母们越是要躬亲代劳,力图儿女在这场交换中尽可能向上流动,获得后半生保障。
大城市中反相亲、反逼婚潮流的兴起
反婚不全是网络媒体上的口舌之快。根据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尽管适龄未婚人口一直增加,结婚登记对数却从2013年起呈现负增长。反相亲、反逼婚伴随着结婚意愿的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女性作为婚姻中传统上被物化、视为财产的一方、更多承担被低估的家务劳动的一方、其个人福利不被计入婚姻收益的一方,意识到并开始抵制不平等的婚姻安排——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讨论。而笔者认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婚姻本身作为保障性的社会制度安排,功能正在弱化。
首先,婚姻作为生产生活协作单位的地位正在下降。在人类历史上,如帕森斯和贝克尔所言,婚姻一直配合性别的专门化分工,承担组织男女合作的功能,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们时常听到老人描述单身生活的悲惨:不娶媳妇的男人衣服没人洗、饭没人做,没有丈夫的女人连煤气罐都要自己扛,等等。但是在性别分工的专门化减弱、第三产业发达的情况下,这种威胁缺乏效力——家庭外大部分男女都能独立获得收入;家庭内各种电器、高度普及的外卖送餐、名目繁多的上门服务和养老机构,使以往来自婚姻的协助如今都可以用金钱购得——连母职的履行都能够转化为月嫂和保姆的专业服务。
故事的另一面:“啃老”和相亲文化的回潮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以上描述和分析都主要针对房价高昂、服务业便利的大中城市、中等或以上收入的青年人群。他们是媒介产品的制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是这个时代有能力发出最大声音的人,但并不是所有人。宣称“老娘不结婚一样过得很好”的大部分是白领女性。购买服务的前提是有钱,对于中小城市、中等以下收入的人来说,家政、外卖、送货上门等花哨的服务在承受力之外,疾病风险难以负担,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稍好的民办养老院又价格昂贵,在生活中以社会协作取代家庭协作并不现实。尤其是,赶在人口红利期退休的一代人享受到了社会养老的福利,配合独生子女政策落实,“养儿防老”观念逐渐淡化。但在“80后”作为相亲市场主体、“90后”迎头跟进的今天,人口红利逐渐变为人口负债,社会养老压力越来越大,结婚养老、养儿(女)防老就又回到了视野。
中小城市居住和养育成本相对较低,人们仍然能够顺着惯性生儿育女、养老送终,完成人生必做清单上的每一件事。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相混合是普遍的结合方式(当然,这无形中就对婚内女性造成了双重压力)。房价虽然超出了青年人的承受范围,他们的父母,或者男女双方父母却通常可以负担——这是不同于北上广深的另一个故事,但两个故事却不无联系:因为种种挫折逃离了北上广的年轻人中,相当一部分最后落定在老家父母准备的住房里。
“啃老”这个对经济上依赖父母持明确批评态度的词不过诞生于2005年,今天就已经因为成为最广泛、习以为常的社会事实而淡出了公共话语。很多观察都指出,“90后”比起“80后”对父母更少叛逆而更多依赖——毫不奇怪,叛逆是需要经济底气的,而太多“90后”靠父母提携才能维持原有阶层不至沉沦,他们在包括婚恋在内的方方面面更多听取父母安排就自然而然了。被“错误”的婚姻拉下好不容易保住的阶层地位,不仅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们自己无力承担的。因此,“门当户对”这个老词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从二十几岁的人口中说出,当然人们也时常像《欢乐颂》那样将“门”与“户”包装成更好听的眼界层次和共同语言。
今天的人们面临着和集体主义公有制时代,甚至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完全不同的焦虑,这或许能够部分说明父母主导、经济决定的新时代婚姻观和相亲的回潮。寻求门当户对、资源匹配的婚姻,信息的获取是关键,单凭父母人脉和婚介所介绍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兴起于21世纪初的婚恋相亲网站抓住时机填补了市场空白——没错,在“世纪佳缘”、“百合网”、“嫁我网”初创时,“婚恋市场”指的仅仅是婚恋需求催生的盈利行业,直到2007年,这个词才开始引申出今天常用的象征义:《十年间婚恋市场变迁纵览》、《你们身边的上海男生,在婚姻市场上抢手不?》……“婚恋催生的市场”逐渐变成了“婚恋作为市场”。
客观地说,婚恋相亲网站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的必然,本身可以适应多样的婚恋观,但人气靠前的相亲网站几经改版,却基本都定位成了电商版“婚姻市场”。注册成功后,可以看到和淘宝网极为相似的页面上分布着异性会员的照片,点进详情可以了解到每个人的体貌、学历、工作、收入、户口、房产等信息,具体到房产大小、是否有贷款未清……甚至可以了解到父母的医保情况。用户还可以进行条件搜索和排序,比如“公务员,收入从高到低”,操作几乎和淘宝一模一样。这个市场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匹配的效率,让会员在父母陪同的相亲之外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很多第一人称叙述中,更重要的功能是让他们直观了解自己“几斤几两”,在所有“商品”中处于什么位置,从而避免高攀低就,精准匹配。对于父母来说,公园相亲角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着同样的作用,微博上帮男女打分,套用公式测量般配度的ayawawa等“情感专家”也很走俏——数据库、标准化、精确化,这就是新时代的“门当户对”最大的新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