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7%的民警认为警察职业对自己的婚恋造成了困难
公安民警的压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市公安局公安民警压力状况课题组从去年10月开始对全市20个警种部门的1200名民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公安民警及家属座谈会、个别访谈的方式,开展了专项调研。
10日,调研报告正式“出炉”。该报告就我市公安民警的压力现状、成因、对策进行初步分析和思考。据悉,在全国公安系统内,如此详尽的关于公安民警压力的报告尚属首次,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全局性的意义。
原因篇:调查背景
冷硬横推、侵害群众等公安队伍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很多时候也是公安民警在重压下缺乏应对技巧产生的一种失控反应。
首先,由于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公安民警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学研究认为,职业倦怠者身上存在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情绪耗竭,即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二是缺乏人性化,即把服务对象看成是一个没有人性的物品,因此产生职业倦怠的公安民警容易对服务对象态度冷漠、生硬。其次,公安民警如果控制情绪能力较差、缺乏应对压力的技巧,还容易产生侵害群众的悲剧。1998年6月18日,四川省泸定县得妥派出所“平时表现不错”的公安民警赵林,在受到群众的谩骂后,难以控制自己情绪,开枪打死12人、打伤2人。
压力过大对公安民警个体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影响公安民警的身体健康。根据医学原理,心理压力过大会降低公安民警个体的免疫力,产生心血管疾病、癌症、肠胃疾病、头痛等各种职业疾病。去年,市公安局机关268名在职公安民警参加体检,77.24%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疾病。基层公安机关更有高达80%左右的人存在身体健康问题。今年6月18日,新店派出所副所长李玉民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连续加班加点,累倒在办公室。
影响公安民警的家庭生活。压力过大容易引起公安民警的消极情绪,公安民警如果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其家属就自然而然地受到间接影响。如果一个公安民警连续几天加班,压力过大,身心疲惫,回到家容易把不良情绪迁移到家庭成员身上。
现状篇:四大压力让20.87%的民警想辞职
公安民警在接受调查中普遍认为承受的压力高于其他公务员群体。调查结果显示,在重压下,有46.51%的民警想调离岗位,20.87%的民警想辞职,20.78%的民警自觉有心理障碍。
工作压力是影响公安民警最大的压力
调查显示,有72.56%的公安民警自感工作量“较重”、“非常重”;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人数比例高达77.13%;有69.37%的公安民警每周加班10小时以上,能正常休假的人数比例只占16.41%,甚至有20.57%的公安民警从未休过假。因此,认为影响自己最大的压力是工作压力的公安民警最多,高达40.07%。
调查发现,公安民警工作任务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专项行动多。各种行动、攻势接连不断,公安民警身心疲惫不堪。不少基层公安民警反映:年平均加班450小时以上。
保卫工作多。作为省会城市,各级领导视察多,各种大型活动多,造成保卫任务繁重,直接加重了公安民警的工作量。
非警务活动多。在基层,警察成为政府部门屡试不爽的“万花筒”。从城区的征地拆迁到农村的计划生育,从城区的市容整顿、配合工商等政府部门执法到农村的征收税费、催粮要款,公安民警都不得不披挂上阵,越俎代庖,充当急先锋,成为部分群众发泄不满的“替罪羊”,损害了警民关系。与公安任务的广泛和繁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警力的极为匮乏。福州现有警力815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万分之十三点五八,离全国省会城市万分之十八的平均警力比距离较大。公安民警经常加班加点,满负荷工作,吃无定量,睡不应时,心力交瘁,久而久之,产生了焦虑、厌倦、烦躁、无助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社会压力严重影响公安民警职业荣誉感
调查显示,警察职业的吸引力和职业荣誉感正呈现下降趋势。有76.76%的公安民警在调查中认为警察荣誉感正在下降,69.11%的公安民警认为警察职业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较差。
警察职业荣誉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执法环境日益恶化等形成的巨大的社会压力。调查显示,只有6.36%的公安民警认为当前的执法环境良好,有48.67%的公安民警认为较差。执法环境恶化增大了公安民警的执法风险。
今年1月份至5月份,全市共发生侵害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事件107起,其中暴力抗法袭警案件36起,恶意投诉诬告案件61起,侮辱诽谤威胁案件4起。44名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时受伤,其中1人死亡,1人重伤、1人轻伤、41人轻微伤。4月20日,福州市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暴力袭警案,闽侯县刑侦大队民警郑贻楷和叶东在缉捕行动中遭暴力袭击分别牺牲和受重伤。
社会压力具体表现为:舆论偏见导致的压力
调查显示,89.18%的公安民警认为社会舆论对警察有偏见。社会舆论产生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较于其他行业、公众对警察有着更高的期望值。这种期望值源于深层的社会心理需求。在公众心目中,警察应该是正义的化身、完美的代名词。因此,一旦发生涉警负面新闻事件,立即在公众中掀起轩然大波。
少数媒体的恶意炒作导致民警在执法执勤中畏首缩脚、瞻前顾后、不敢作为,在日常生活中不敢表露自己的警察身份。代表政府权威的警察成为一个可以肆意攻击的靶子,作为国家机器的警察成为了新时期的弱势群体。4月,鼓楼分局一位民警乘坐公交车和公交车司机发生纠纷被其打骂,公交公司领导理屈本想进行私下调解,后得知其警察身份后,立即放弃调解计划,到市局督察室投诉。
暴力袭警导致的压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刑事犯罪的暴力倾向日趋复突出,犯罪分子携带枪支等凶器拒捕、袭击甚至报复公安民警的情况时有发生,给一线民警的执勤活动和生命带来巨大的威胁。除了社会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激化的原因外,法律对警察保护方面的欠缺也是一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国对警察警械武器的使用有着苛刻的规定,无形中抑制了民警正当防卫意识,增大了受侵害的可能性。如规定警察面对暴力袭警或暴力抗拒只有面临生命危险,经警告无效或来不及警告、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才能使用武器。在实际工作中,警察面对暴力袭警时往往生命发系一线,经常来不及判定生命是否面临危险或者无法断定警告后是否导致更为严重危害的后果。此时如果在是否动用武器上犹豫,要么容易造成自己生命的丧失,要么容易误伤群众导致自己政治生命及人身自由的丧失。
无形侵害导致的压力
如果说袭警犯罪造成的是一种有形的伤害,那么,造谣、中伤、辱骂、不实投诉、诬告等造成的,则是一种有时比肉体伤害更令人痛苦的无形的精神伤害。当前,对警察的诬告、陷害这类问题带有普遍性,在侵权行为中占有相当比例。
家庭压力成为公安民警心中的痛
调查显示,警察的职业严重影响着民警的婚姻家庭。有50.93%的民警认为工作繁忙、无法顾家是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61.27%的民警认为警察职业对自己的婚恋造成了困难。因此,家庭成为许多公安民警心中的痛。
待遇压力导致公安民警心理严重失衡
公安机关是武装性质的刑事司法力量和治安行政力量,任务重、开销大,是和其他行政机关有着明显区别的特殊的行政机关。但是,公安机关的财政拨款,和实际公安工作需要尚有不小的距离。公安机关的经费缺口大、物质保障差,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调查发现,有23.92%的公安民警认为经济收入是影响自己的第二大压力;有24.68%公安民警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工作待遇差,选择的人数最多;有21.93%的公安民警认为经济收入不高影响着婚姻家庭。有74.04%的公安民警认为根本没有加班补助,能够按时拿到足额加班补助的公安民警只有0.85%;38.99%的公安民警认为经费没有保障,51.95%的公安民警认为经费保障一般。
一方面,是公安民警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待遇压力;另一方面是公安民警超负荷工作。公安民警在高付出和低待遇的矛盾中,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公平。因此,部分公安民警会下意识地认为“当警察不值得”,怀疑自己的人生目标,心理严重失衡,消极怠工,削弱整体战斗力,甚至个别公安民警走上以权谋私的不归路。
对策篇:三大系统应对压力重荷
构建工作支持系统
优化工作环境
继续采取招警扩编的措施,增加公安专项编制,以适应省会城市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的需要。要尽快解决全市26个派出所“无房”的问题,保证公安民警有一个良好、固定、舒心的工作环境。
在调查中,23.42%的民警认为,领导关心与支持是缓解压力的最佳方法。因此,要强化谈心制度等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民警思想脉搏,化解民警消极情绪,营造宽松、互助、理解的人文环境。
合理部署任务
公安工作的任务繁重是公安机关的职业特点和当前的治安形势所决定的。但是,可通过科学合理地部署任务,减轻、分解公安民警的工作压力。强化辅警力量。推行罗源县局保安巡逻和保险理赔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范模式,调动民力资源,实行社会治安防范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借鉴上海公安局的做法,把一些保卫任务特别是商业活动的保卫任务由保安公司承担。
科学合理用兵。要加强专项行动前的可行性调研,注重各项专项行动的有效性,整合各种专项行动,注意各种专项行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避免重复用兵,发挥现有警力的最大效益。
杜绝非警务活动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使用警力,杜绝非警务活动的蔓延,力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公安机关做好“分内事”,确保警力服务公安中心工作。
构建心理支持系统
设立心理服务机构。专门定编定人,成立公安民警心理服务专门机构;通过招收心理学专业人才和推荐政工干部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等方式,建立一支公安机关内部心理辅导力量;每年确保一定的心理辅导专门经费。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公安民警初任培训和警衔晋升培训、科所队长等领导培训以及各类业务培训中开设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自我保健课程,教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增强公安民警自觉、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学会进行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开设公安民警心理网站,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重点提供心理保健方法。同时开通心理互动栏目,解答公安民警心理困惑,适时进行心理沟通咨询。
启动民警心理辅导。开展心理测查。对各警种特别是派出所公安民警和刑警进行心理问卷测查,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安民警心理档案。
组织新警测试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舆论媒体的宽容和合作,良好执法环境的营造,可以对公安民警的工作产生极大鼓励,有效缓解公安民警的压力。
健全维权机构。要完善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维护机制建设,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三家联合成立维权机构,相互协调配合,突破维权的瓶颈阻碍,依法严惩阻挠抗拒公安民警正当执法的违法犯罪分子,发挥维权机构的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