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工作,能够有效激发民辅警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对于基层公安一线而言,民辅警长期与“艰、难、急、险、重”的任务密切相连,其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和完善民辅警心理健康训练,对于提高民辅警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工作压力和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基层公安一线工作实际,对基层民辅警突出心理问题加以思考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供参阅。
关键词:浅谈基层民警辅警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复杂的问题不断出现,公安民辅警承担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神圣使命,其性质特点决定了民辅警的工作往往与“艰、难、急、险、重”的任务密切相连,其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和完善民辅警心理健康训练,对于提高民辅警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工作压力和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了民辅警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就如何缓解民辅警心理压力,保障民辅警心理健康,充分激发队伍战斗力和民辅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了浅析。
一、当前基层公安民辅警的心理健康现状
(一)公安民辅警工作强度与职业预期成反比带来的心理压力。公安队伍正向着信息化、科技化、专业化、精准化发展,同时也对公安民辅警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而民辅警面对工作压力,在达不到职业预期要求或遇到困难时,没有及时得到组织的理解、关心和帮助就可能会对组织产生疑虑,对个人的前途产生困惑。还有的民辅警在工作岗位感觉人员少,事情多,感觉体力和精神上长期透支,必然会在心理上出现厌倦、易怒、焦虑和情绪低落等问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产生极大的损害。
(二)公安工作的危险性带来的心理压力。当前,我国的刑事犯罪日趋复杂多样,犯罪活动呈现多元化、集团化、智能化趋势,警察面对各种暴力,不断面临死亡的危险,全国公安民辅警“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在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5岁的今天,基层民辅警的平均寿命仅有48岁。可以说,警察已成为国家机器上磨损最快的部件。警察工作异常危险这一特点决定着警察精神上时刻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三)公安工作的繁杂性带来的心理压力。就某分局新成立的一个派出所为例,全所共有正式民辅警20人(含2名女同志),辅警26人,平均年龄38.3岁,该所主要承担着打击犯罪、社区管理、巡逻执勤等多种职能,月均接处警量为1201起,同时还承担创城、文明劝导、联点帮扶等一些非警务活动,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基层公安工作任务的繁重程度。因此,民辅警不得不24小时备勤,随时准备出发、处理突发案(事)件。即便是轮休期间也不能安稳,往往一发案便被临时召集起来,不管你在干多么重要的事,都得放下来,必须服从。有人说,世上有两处地方晚上灯是不灭的,一是派出所,一是公共厕所。基层公安工作的繁杂和民辅警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二、民辅警产生突出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民辅警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主观原因,如自身性格、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同时也与社会氛围、家庭状况和当前公安机关执法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工作负荷超载。面对日趋繁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要求,加之高强度的工作量,对民辅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民辅警身体素质不好,加之心理素质欠佳,使民辅警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无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疾病问题,据统计,现在心脏猝死已成为基层中青年民辅警牺牲的第二大杀手。
(四)个人心态失衡。部分民辅警存在心理落差,期盼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但与其他省会城市公安民辅警的工作环境、职业保障、待遇落实等情况相比,部分民辅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压力。同时,晋职晋衔、进修深造、情感婚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也成了分民辅警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理困扰,每当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不同程度地挫伤民辅警的工作积极性。
三、应对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强化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为民辅警构建健康心理提供政治保证。思想是情绪的基础,情绪是思想的外在表现。解决民辅警的心理问题,就要注意对民辅警思想上、认识上的启发和引导。应采取主动干预的方式,定期围绕如何树立正确理想、如何选定奋斗目标、如何学习文化知识、如何适应警营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对待婚姻恋爱、如何维护社会公德、如何料理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入手指导,开设心理健康培训班,不断提高民辅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民辅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强化心理健康训练的有效性,提升民辅警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及时了解、掌握民辅警队伍思想状况,在分析民辅警思想时,首先要分析民辅警心理状况,做到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把心理训练和适应性训练作为业务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各类培训班中,应常态化开设民辅警心理健康自我保健课程,常态化开展以逻辑推理、记忆能力、控制情绪、应激反应、人际关系、团体协作等内容的心理训练,从而逐步提升民辅警的心理保健意识和调节能力。同时,还可以邀请心理咨询师适时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聘请心理健康专家传授有关知识,帮助民辅警树立起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使民辅警重视自身的心理调适与压力疏导,不断增强民辅警社会心理能力,使之能够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正确地评价自我,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三)持续深化从优待警政策,解决民辅警的后顾之忧。要根据基层公安工作的实际特点,努力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基层民警的职业预期和职业规划,加大对基层民辅警的福利待遇投入,使基层民辅警的努力和付出能够看到回报,提职晋升看到希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消除心理负面影响。这不仅是对民辅警个人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基层民辅警家属默默支持公安工作付出和奉献的有力回应。
(四)大力建设警营文化,增强民辅警对公安工作的归属感。大力发展警营文化,营造释放心理压力的休闲空间。重视和加强警营文化的软、硬件建设,以民辅警的心理需求为突破口,找准打造警营文化的有效载体,组织开展演讲、摄影、美术、书法、文艺演出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学艺术活动;广泛宣传和选树身边榜样,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使警察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得到民辅警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从而增强民辅警对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民辅警的团队精神,消除民辅警的职业孤独感,使民辅警紧张的心理在丰富多彩的警体活动中得到休整和放松,确保队伍更有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