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区域:农村人口占比相对较高的北仑区、奉化区、象山县、宁海县及慈溪市,每个区县(市)分别抽取1-2个村。
调研方式: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
1.择偶方式呈现多元
根据问卷结果,虽然48.63%的受访者通过“经人介绍”方式与另一半认识,但是仍有42.47%的受访者“在生活或工作中认识”,此外,还有8.22%的受访者通过“社交网络认识”,“父母包办”这种封建古老的择偶方式基本消失,选项比例为0。分性别来看,男性相较女性更宅。数据显示,女性通过“经人介绍”和“在生活或工作中认识”两种方式的人数持平,比例均为47.56%,“在社交网络认识”的比例仅为4.88%;而男性择偶方式仍以“经人介绍”为主,比例为50.00%,“在生活或工作中认识”比例为35.94%,“在社交网络认识”比例为12.50%,高出女性7.62个百分点。
图1分性别农村青年择偶方式情况
2.择偶标准趋向理性
根据问卷结果,农村青年在择偶标准方面更注重对方的为人,最看重的前三项分别为人品、性格、家庭条件,其他依次为感情、相貌、职业、家人满意及学历。分男女来看,整体符合“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男性看中的前三项分别为人品、性格和感情,其次为相貌,再者为家庭条件;而女性看重的前三项与总体一致,为人品、性格和家庭条件,相貌排在第六位,女性更注重男方的家庭条件、职业等方面也反映了女性向上择偶的趋向。
表1农村青年择偶标准排序情况
3.婚姻需求有所下降
根据问卷结果,尽管有69.66%的受访者认为婚姻“非常必要”,但是认为婚姻“可有可无”或“不需要婚姻”的受访者达到三成,两项比例分别为29.06%和1.28%。从性别看,女性更倾向不婚主义。数据显示,82.35%的男性认为婚姻“非常必要”,认为“可有可无”的仅为17.65%,认为“不需要婚姻”的为0;而女性认为婚姻“非常必要”的比例为59.85%,低于男性22.5个百分点,认为“可有可无”的比例为37.88%,更有2.27%的女性认为“不需要婚姻”。从年龄和学历看,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更追求自由。数据显示,20周岁及以上受访者认为婚姻“非常必要”的比例明显高于“可有可无”选项比例,但是20周岁及以下群体则恰好相反,认为婚姻“可有可无”的比例(60%)高出“非常必要”(40%)20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学历受访者认为婚姻“非常必要”的比例高达80.95%,而硕士及以上学历选择该项的比例降至66.67%,认为婚姻“可有可无”比例则由初中及以下学历的19.05%上升至硕士及以上学历的33.33%。
表2不同分类农村青年婚姻需求情况
单位:%
4.生育意愿普遍不高
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农村青年对生育二孩或三孩的意愿普遍不高,尤其是女性青年。问卷结果显示,已婚或离异的受访者中,育有一孩的比例最高,为62.50%;受二孩政策影响,育有二孩的比例虽然居第二位,但比例仍为23.21%;育有三孩及以上的比例更是低至0.89%。此外,13.39%的受访者未生育孩子。从城乡看,生育二孩的主力军在乡村。数据显示,在街道和镇层面的农村青年生育二孩的比例明显低于在乡层面的农村青年,三者比例分别为0.00%、6.90%和44.44%。从文化程度看,育有二孩的受访者主要集中在高中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两者比例分别为35.00%和42.86%,合计达77.86%,大专和本科学历比例分别为13.89%和14.29%。
表3不同分类农村青年生育情况
5.重男轻女思想相对较轻
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在奉化、象山及宁海等地的农村仍存在一定的重男轻女思想,但是问卷结果显示,青年群体重男轻女思想相对较轻,91.96%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的性别“不介意,男孩女孩都一样”,“介意,希望是男孩”和“介意,希望是女孩”的比列分别为6.25%和1.79%。分性别看,男多女少更多源于男性群体的选择,数据显示,男性选择“介意,希望是男孩”的比例达12.76%,而女性仅为1.54%,相差11.22个百分点,女性选择“不介意,男孩女孩都一样”的比例高达96.92%,高出男性(85.11%)11.81个百分点。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重男轻女思想重于其他学历,数据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受访者选择“介意,希望是男孩”的比例达14.29%,明显高于高中(5.0%)、大专(5.56%)及本科(2.86%)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