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etflix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印度相亲》在印度国内引起热议,其节目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婚恋交友市场的现状。
她建议深色皮肤的女性退出自己本在的婚姻市场,去其他市场选择婚恋对象。在那里,她们不会因为肤色被划分等级。随后又给出这一建议的实证,她的朋友是来自非洲的黑肤色女性,目前和来自德克萨斯的白肤色高中生约会,她自己的未婚夫也是一名爱尔兰白人,两人并没有因为深肤色受到歧视。而她之前所在的社区,黑肤色男性会优先选择白肤色女性约会。
包办婚姻在印度很是普遍,据外媒报道,印度约有1500个婚介网站,而在包办婚姻时,肤色和种姓是必要考量。一般来说,种姓等级越高,肤色越浅。
Netflix的真人秀《印度相亲》也让人们对印度包办婚姻的实质有了进一步了解。在节目中,肤色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很快就体现,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等级划分也在婚姻选择时产生很大影响,如:教育水平、家庭地位、种姓、地区等。该节目的主角是孟买首屈一指的媒人——西玛·塔帕里亚。在真人秀中,她接待了很多印度的年轻男女,尽管他们都表示自己渴望简单的、非交易的、无条件的爱,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行为似乎和想法有些矛盾,因为他们已经根据相亲对象的个人背景在给对方默默打分。
真人秀中的一位男性塔帕里亚毫无感情地评价另一位女性里沙:她高挑、苗条、匀称,受过良好的教育,来自一个良好的家庭,我想我可以给她95分。而这位“95分”的里沙在被主持人问到心目中的理想对象时,也毫不避讳地表示:白一点,不要太黑,家庭观念较强。
在这样的模式下,婚姻只是一场游戏,玩家的输赢取决于“个人装备”的优劣。
而一部分人却持相反意见。认为,真人秀都带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印度相亲》除去一些表演的成分,还是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些社会中的真实情况。在《单身汉》中,将肤色作为选择标准已经是惯例,但却用“他不太合适”这样的理由来掩盖事实。而在《印度相亲》这个节目中,人们陈述的理由起码是真实的。
印度教徒大多是种姓主义者,不同的种姓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婚姻也是一种商业交易,双方强调的是对等。在节目开始时,“媒婆”塔帕利亚就提到了“婚姻产业”,而不是“婚礼产业”,如今这个词在用户中引起了共鸣。
就像国内很多相亲交友节目一样,《印度相亲》中的男女主角可能只是看重这个过程,并不在意最后的结果,节目中所有的“情侣”都在节目录制完成后分道扬镳了。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即使在节目里举行了订婚前仪式的AkshayJakhete和Radhika在节目后也选择了分手,原因是“我们发现了一些对方不喜欢的事情”。
虽然节目中的“情侣”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但观察他们选择伴侣的标准时,还是能看出双方都在努力维持阶级稳定性,其中的交易实质显露无疑。这也反应了肤色主义、种姓主义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印度人在婚恋市场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