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婚恋观正经历重大的变革,尤其是在县城,传统的婚恋观念与现代人的想法碰撞出火花。根据国家民政部最新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人数降至474.7万对,预示着婚恋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县城的婚恋市场却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二婚女性不愁嫁,体制内男性也因其相对“正常”的条件而不愁娶。
英姐,一位在某中部县城从业超过十年的红娘,见证了婚介行业的许多变迁。近年来,尽管整体婚恋生意变得冷清,英姐却发现了某些新的商机。相较于大城市的年轻人晚婚甚至不婚,县城的单身男女似乎仍对婚恋抱有期待和需求。二婚女性由于农村男多女少的结构性变化,导致成功率显著提高。
英姐每天都被许多奇葩的客户故事围绕。有一次,名叫光大哥的客户在相亲初次见面时,竟然带了三位“助手”来“助阵”,但女方对他并无好感,结果搞得相亲变成了一场吃饭聚会,结局可想而知。
此外,经济因素也在相亲中发挥着微妙的作用。有一位男孩与一名政府女职员相亲,结果女孩在逛街时主动花钱,男孩上演了一出“支付纠纷”,最后闹得不可开交,令英姐也感到头疼不已。
更有趣的是,在县城,相亲的急迫性往往比当事人更为明显,单身年轻人的父母们常常夜里来电哭诉,要求英姐加把劲为环顾四周的独身子女牵线搭桥。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们的焦虑感呈倍增之势。
在这个18线的小城,适婚的男性与大龄女性的比例严重失衡,导致优秀的女性反而难以在婚恋市场中立足。英姐的一个85年出生的女性客户,作为电网系统的白领,收入可观,家庭条件优越,然而她对另一半抱有极高的期望,造成她的相亲之路多次“见光死”。面对这样的大环境,英姐甚至戏言,“优秀的女孩在小县城里能够找到合适的对象,难度不亚于天上掉金蛋。”
而男性客户的情况则有着截然不同的归属。在英姐看来,“只要男性条件正常,照样也能找到合适的伴侣。”如一位外地考入本地公安局的年轻人,因为性格随和、温和有担当,最终成功地找到了合适的对象,虽然经济条件起伏不定,但良好的沟通能力成为了一种无形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