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双十一,你的战绩如何呢?不知道你的购物车里,是不是躺着最近很火的一种产品——培育钻石呢?
培育钻石,早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虽然大都数人都已经知道,钻石其实就是厂商们蓄意制造的世纪骗局,就是一堆碳原子,但是仍有人为它背后的象征意义(爱情)买单。
一家公司的业绩如果坐上了高铁,那么它的股价,一定会坐上火箭。肯定会有不少人问,现在继续投资这个行业,还有钱途吗?
烤包子的观点是:短期有空间,长期要慎重。
短期来看,这波培育钻石的火热,除了大家讲到的技术路线的突破和成熟,其实还与疫情爆发后出现的穷人通缩,富人通胀现象有关。富人的购买力其实是显著提升了,不信你去看看SKP部分门店的大长龙就知道了。
长期来看,烤包子认为当前的高盈利情况大概率不可持续,上车前仍需观望。资本都是嗜血的,早期高盈利高增长的行业会吸引各类玩家入场,若产能出现无序扩张,价格战可能会让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大家都说培育钻石的技术成熟,已经能做到和天然钻石无任何区别。但是反过来想,这是不是给了无良商家以次充好的可乘之机呢?最终为此买单的,可能还是鉴别能力较差的年轻消费者们。监管力度和鉴定体系或许未来在钻石行业显得更外重要。相信也有不少人曾经在玉、翡翠等假珠宝前栽过跟头吧。
一.技术到位了,才敢想量产的事情
在2018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钻石定义进行了调整后,培育钻石正式进入了真钻石的大家庭中。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是完全一样的物质,硬度、折射率等物理性质都完全一样,两者成本不同导致价格相差1/3-1/4。只是培育钻石可以无限量地进行生产,天然钻石要历经千年才可形成。而像伪钻石莫桑石,和天然钻就可肉眼区分。
图片:钻石分类
那钻石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目前主流就两类:高温高压法(HPHT)及化学沉积法(CVD)。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因为国内厂商之前会用高温高压法生产工业级金刚石,之后也逐步将此方法平移到培育钻石的生产,并研发出了高端生产机器(六面顶压机)。而国外(印度、美国等)主要使用化学沉积法。去年,全球培育钻石产量约700万克拉,CVD的产量为400万克拉左右,HPHT约为300万克拉,两种方法并驾齐驱。
全球高温高压法看中国,中国高温高压法看河南。河南作为全球最大人造钻石生产基地,也形成了培育钻石的完整产业链,这就是产业集群的力量。中泰证券分析称,大克拉稳定量产是技术突破的标志,国内龙头在2019-2020年前后突破3克拉量产,技术的成熟为今年行业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谁在培育钻石市场中赚钱
培育钻石的产业链其实很简单。上游是我们刚才讲到的钻石毛坯生产,中游要将钻石切割与抛光(这个过程比较简单,95%以上都会交给咖喱国的廉价劳动力们,所以也有很多人通过观察印度的毛坯钻进口和裸钻出口量来判断培育钻石市场的景气度),下游就进入珠宝零售商的专柜里,亮瞎你的钛合金眼。
图片:培育钻石产业链
相比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拆开培育钻石的产业链,你就会发现和微笑曲线完美契合。
上游玩家们的盈利情况开篇已经讲到过,今年保持30%以上的毛利率(别忘了上游是制造业属性)。中游约5000家企业在18-19年的营业利润率仅为-3%至6%,而且机械化程度不高。下游的零售商,主要溢价不是来自于钻石这种标准化产品本身,而是来自于品牌,头部的钻石零售商毛利能到50-70%。全球的培育钻石消费者主要来自美国,超过80%。我国主要还是钻石的生产国,消费市场只占10%。
一句话总结,上游玩家拼成本,中游玩家拼人海,下游玩家拼品牌。
三.这波概念,还能炒多久
如果培育钻石未来要实现高增长,就两条路,要么抢占婚恋市场的大克拉天然钻石消费者(抢占老市场),要么让年轻女生在犒劳自己时,放弃其他珠宝和包包,选择培育钻石(开拓新市场)。所以,对于培育钻石零售商来说,未来品牌价值的宣传和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烤包子认为,后一条路可能会相对容易些。
但是,再好的市场也经不起无序的折腾。尚处在爆发期的培育钻石行业,当各路玩家都看到其红利后,是否会一窝蜂地涌入,造成产能无序扩张、恶性的价格战、无良商家假冒天然钻石等不良结果,降低消费者对培育钻石的价值期望?监管和钻石鉴定体系能否出台政策并落实到位,都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一切,正说明培育钻石这个行业刚刚起步,还有太多不确定性和惊喜。正如打开首饰盒那一刻钻石带来的惊喜一样,当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时才彰显投资的价值。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