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0.12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同时,国民对于抑郁症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抑郁症患者依然面临着病耻感强,疾病教育缺失,就医困难等问题。
为此,抑郁研究所,联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好心情、灵北中国,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收集了6670份有效问卷,共同打造此份《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从国民抑郁症现状、抑郁症患者现状、患者就医现状、患者用药现状以及预防与干预等5个方面,客观、全面反映我国抑郁症全貌及变化,呼吁国民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并探讨更有效的新兴治疗方式。
01
分别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分别占45%和35%。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负面情绪埋在心里,不仅无法化解,反而有陷入抑郁的风险。事实上,这些情绪需要被正视和表达,我们需要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本来就是正常且普遍的。
02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03
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在社会、家庭、个人之间构成良好的动态系统,相互影响、促进改变。
04
职场抑郁:互联网和教培行业为重灾区
互联网和教育培训行业,成为职场抑郁的“重灾区”。
中国86%的公司没有给员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互联网和教育行业的内卷程度高,很多时候需要“24小时待机”,让人难以分清生活和工作的边界。
当工作繁重、自我要求过高,令人倍感压力时,很容易引发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症状,比如失眠、焦虑、持续性困倦、提不起精神,甚至头痛呕吐。
因为对疾病没有正确认识,一些人把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划等号,很多职场人被笼罩在病耻感之中,不愿透露病情,更不愿就医。
05
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比为68%,远高于男性;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抑郁症不仅会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她们的社交关系、职业生涯和自我价值感,而且会由于生理激素和外界刺激等因素而使她们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06
63%的女性曾罹患产后抑郁;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
40%的患者家人对产后抑郁患者处于漠视状态;13%的家属认为她们是在矫情,甚至还会讽刺。
社会家庭身份的变化、哺乳喂奶、家庭关系等,是诱导产后抑郁爆发的几大主要导火索。
另外,传统下的母亲形象,使女性为了家庭和孩子而付出和牺牲成为理所当然,而那些无法做出同样牺牲的女性,也无法走出来自家庭的压力。
07
65%的老年患者认为,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对慢病治疗的焦虑;33%认为是无用感和孤独感。
78%的老年患者认为子女关怀是缓解抑郁最有效的方式。
老年人已经属于社会边缘群体,他们的孤独抑郁不为人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很多老年患者因对疾病认识不足而自行停药,致使病情反复,让很多老人深受折磨。老年抑郁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势必使得老年人自杀率升高,从而给家庭、社会带来沉痛打击。
08
52%的患者不考虑心理治疗的原因在于费用高。
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被各种药物副作用困扰;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为治疗而变胖。
抑郁症复发率高达72%;服药依从性为影响抑郁症复发的首位因素。
在缺乏对抑郁药物了解的情况下,该如何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剂量下避免自己产生不良反应也是抑郁患者担忧的一点。
将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覆盖的核心内容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医疗从业者也应该在药物治疗之外结合关怀和照护,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09
首次就诊时,57%的患者会选择公立综合三甲医院;30%的患者选择在精神专业医院就诊。
公立、权威医院和医生,是患者治疗时的优先选择。目前国内心理行业仍处于起步状态,很多患者担心不靠谱医生不仅浪费钱还对自己的病情没帮助,所以更倾向选择公立、专业的医师。
10
43%的患者在疫情之下改变了就医方式。
11
27%的患者在网上购药,59%在医院购药。
47%的患者对所服药品不够了解;仅有9%患者了解药品减药方法。
92%的患者能够接受在线问诊(互联网医院)的方式。
与躯体疾病不同,精神类疾病大多不依赖于仪器设备的检查和生化指标的检验,而是依托医生强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和患者的交流、观察来进行判断。
数字化医疗作为医疗领域的新模式,提高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对在线诊疗的接受度。在破除医疗服务时空壁垒、提升治疗效果、提高诊疗效率、凸显个性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12
13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仅有2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美国是1000人,相差50倍。
2019年之前,也只有一小部分有需要的人能够获得且负担得起高质量的精神卫生保健服务。高收入国家70%的精神病患者能得到治疗,低收入国家只有12%的精神病患者能获得精神卫生保健服务。
目前国内80%的综合医院没有精神科,同时抑郁症患者门诊量却每年增长20%。
中国心理健康市场预估将会有30倍以上的成长空间。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可进行随访、接访、复诊等行为。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进行初步分诊、在线咨询、复诊开药、药物配送、院外康复管理。
国内心理健康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指导。
2021年03月
《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
国家卫健委设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2021年8月
《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
教育部要求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
2021年11月
《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1年)》:
广东率先把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心理健康服务的配套政策正逐步落地,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抑郁防治等重点人群、专项心理问题的政策指引,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普及率和提升市场渗透率,从源头进行预防和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的全部194个会员国都签署了《2013-203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由此签署实现一系列旨在改变精神卫生现状的全球目标。
数据中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这一数据随着疫情,还在继续增加。每个孩子都有可能遭受抑郁症的打击,一旦发生,将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生问题之前,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只治疗,不预防”。因为如大多数父母和教育者都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被忽视的问题。
[1]徐晖,李峥.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05):4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