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间,针对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问题,有媒体播出了一组专题报道。在报道中,深圳技师学院激光教研室主任孙志娟对记者表示:“每个同学手上有2到4个录用通知书。”报道发出后,一时引发不少讨论,#职校学生人手2到4个offer#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双双登上微博热搜。
一边是用人单位要到职校“抢人”的热闹场面,一边是诸多学生和家长排斥上职校,此时此刻,职业技术教育似乎处于“冰火两重天”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对教育收益的衡量。
此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5440元,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295元;与2015届相比,五年来本科生起薪涨幅为23.6%,高职生起薪涨幅为15.7%。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平均收入不仅与本科生有一定差距,且差距还在逐年拉大。与此同时,在婚恋等社交领域,“蓝领工人”的身份标签也并不吃香。在某些单位,甚至存在职校生与本科生“同岗不同酬”,明明干着一样的工作,却凭空少拿几千块钱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改善,那么即便职校毕业生手里的offer再多,公众也很难不将职业教育视为无奈之下的“次优选择”。
报道中,深圳技师学院的受访教师专门提到:“来校招聘的企业全部没有招满,甚至空手而归。”这一表述既说明该校学生不存在就业困难问题,也反映出了部分专业领域技能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从经济规律的角度出发,要化解特定领域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薪资待遇,让“蓝领”人才的日子过得更好、更体面。如今,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中,各层次技能人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只有让这部分人得到与其社会贡献相匹配的物质与精神回报,才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这一领域,充实技术人才队伍的有生力量。
在理想的社会环境下,职业技术院校与普通高校只有路径之别,并无高下之分。广义的“蓝领”与“白领”理当各司其职,而不应形成所谓的“鄙视链”。立足于当下的现实,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打消公众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除了树典型之外,还要用真正的“实惠”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