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庞大的潜在用户规模和用户需求的刚性使得该行业充满想象力,但至今日,市场上依然充斥着乏力的龙头、持续亏损的大玩家和连绵不绝的新秀。陌生人社交似乎仍未找到“答案”,行业的竞争依旧如火如荼,爆品频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却迟迟难以建立。资本市场对其热度方才消退,元宇宙又掀起新的浪潮,陌生人社交真的是一条好赛道吗?
一、市场分析
01市场状况
02监管环境
陌生人社交监管
03行业格局
2019年以来互联网大厂在涉社交领域的布局
二、行业分析
01行业逻辑
长赛道,逻辑有堵点。社交是一连串事件,涉及社交对象、信息传递等多个元素,熟人社交与陌生人社交是以关系链的强弱作为区分。从表征上看,我们能观察出熟人社交与陌生人社交在亲密度、社交范围、交流频率等方面上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可以自然地设想出一系列熟人社交难以做到的场景:比如希望扩大交际圈、小圈子寻找同好、发泄情绪、表达和炫耀等等,这很自然地启示了我们陌生人社交并不是伪需求;而在社交过程上来看,陌生人社交更为复杂,它的基本模式是“匹配筛选社交破冰关系建立”。从这一角度看,陌生人社交是熟人社交的前半部分,陌生人社交的终点是熟人社交。不同于熟人社交可以巩固和积累关系链,陌生人社交却天然面临着关系转化和流失的过程,单纯依靠用户流量不易形成牢固的护城河。
02流量痛点
陌生人社交天然的逻辑堵点使得该行业对流量获取与流量留存的需求极高。一方面,与其他产品一样,陌生人社交应用必须要抓住用户需求,持续不断的吸引新用户;另一方面,该行业需要在流量留存上大下工夫。
Tinder的左滑右滑
03突破与进化
细分赛道的增量:细分群体、垂直场景和国际化。相较于在玩法与社交底层逻辑上下功夫,挖掘细分赛道、寻找增量市场似乎是更为取巧的竞争策略。而事实上,也不断地有厂商往这方面努力。
2)更多的垂直场景,场景社交化。如果回归社交的工具性目的,那也不妨走到极致,完全基于场景的社交也是一条颇具前景的细分赛道,用户具有极高的粘性。主打旅游社交的约伴、墨鱼旅行等,酒吧社交的FindMe、趣拼桌等都把社交立足于线下场景之中,这种场景是真实的、刚需的,当用户养成长期的使用习惯后,用户的迁徙成本很高,用户量会带来护城河效果。不过缺点也相应而生,固定场景限制了用户规模天花板,如果用户对场景需求的频率不高,变现能力会受到极大制约。
三、趋势与展望
01巨头的竞争策略:“自研+收购”形成完善的产品矩阵。
02传统产品的应对:更丰富的功能模块。
03盈利之殇:高企的营销成本、崎岖的变现道路
MOMO与YallaGroup的利润表
04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
从流量上看,巨头的流量壁垒也并非坚不可摧,行业新玩家对流量的蚕食已经可以看到苗头,林立的细分领域巨头大概率是可预见的行业格局。而元宇宙是否是解决社交闭环的关键点,至少在当前时点,我们并不能看到成熟的应用和具备可证伪性的逻辑,流量的“答案”过于遥远。而从变现途径来看,行业可能将再次处于迷茫之中,随着行业巨头盈利的放缓,烧钱营销的玩法可能有所降温。未来行业的重要突破点应当是盈利模式的创新,在直播红利退潮后,可持续的造血能力将成为一款产品的核心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