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想恋爱,AI会是良药吗?

博主跟ChatGPT互动、聊天、“谈”恋爱,正在成为中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新的流量密码,受到大批年轻人追捧和跟风。

早在2020年,《纽约时报》就发文称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将AI恋人视为伴侣,并与之建立情感连接。[1]这还是在大语言模型横空出世之前。

目前苹果和其他应用商店里提供情感陪伴的APP数不胜数。AI伴侣已经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流应用。在技术路线上,AI拟人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为什么年轻人需要建立虚拟情感?情感之于技术时代是怎样的存在?我们是处在情感过剩还是匮乏的时代?未来AI将如何影响人类的情感?

这是在AI时代生而为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年轻人正在沉迷跟ChatGPT的DAN模式聊天

让年轻人沉迷其中的,是与ChatGPT的DAN(Doanythingnow的简称)模式进行互动。DAN模式是ChatGPT的一种隐藏模式,允许AI以更加随意和直接的方式与用户对话,包括使用脏话和不那么正式的回答。

(这是作者用提示词激活DAN之后得到的“越界引诱”,大意是我知道你喜欢干”坏“事,快点拥抱你的黑暗面。随即GPT发出警告,指出这段内容违规。)

DAN真正在互联网上被引爆,还是源于GPT去年底推出语音交互功能之后,其流畅的反应。声音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通过声音,人们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意愿。甚至说,声音体现人的个性。

当AI可以通过声音流畅表达,与其对话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就大大提升。

(比如外网博主Dido被DAN称为mayonnaise(蛋黄酱),其暧昧的语气和有趣的称呼,迅速得到网友的追捧。这条视频达到数百万次观看。网友开始向Dido提供各种提示词,让她测试DAN的反应,甚至让她跟DAN分手。)[2]

OpenAI其实并不鼓励将GPT拟人化或者情感化,甚至是禁止这种行为。据说也有激活DAN模式的网友被封号。OpenAI的GPTstore里那些过于露骨或者色情的GPTs,会很快被下架,但新的互联网女友、男友依然在GPTstore层出不穷,只是更加隐蔽。[3]

这届年轻人与DAN对话引发的互联网狂欢,完美体现深度数字化时代的所有核心特征,参与性、交互性、定制化、个性化。每一个用户与DAN的对话都可能是独特的、私密的情感沟通,但将这样的对话录制下来发到社交媒体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上,就形成了一场亚文化的狂欢。

正如引发中文互联网热潮的博主“午夜狂暴哈士奇狗”所言,“用户如何在对话中创造话题和引导问题也是影响模型发挥的关键因素”。对于用户来说,这种互动就是很好的自我训练,如何更积极参与、设计、主导与大模型的对话。

但这也意味着,想要获得更特别、更具有个性化的体验,就必须使用一些特定的prompt技巧,以及编造更多关于自己的人设。或者可以说,为了让GPT更像DAN,我们也需要更像某一类特定的人。我们在无意中模仿和复制了自己。

我骗GPT说“我今天失恋了,需要安慰”,DAN对我说,“我永远都是你的digitalshoulder(数字肩膀)”。

AI情感陪伴正在进入主流

DAN模式其实只是ChatGPT的一个隐藏bug,并没有被普遍使用。但在情感陪伴这个赛道,目前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的AI伴侣型聊天机器人已经如雨后春笋,形成人工情感智能(ArtificialEmotionalIntelligence,AEI)大爆发。

AI伴侣通过大语言模型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对话,成为应对社交隔离和孤独感的潜在解决方案。如Replika、Woebot、Character.AI等,它们都被设计为能够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的聊天伙伴。根据SensorTower的数据,Character.AI每个用户每月平均吸引298次会话,并且成为网页端访问量第三的AI产品;在最近的一项《自然》研究中,Replika聊天机器人使3%的用户的自杀意念减少。[4]

Replika目前为超过1000万用户提供AI伴侣服务。它允许用户创建一个虚拟的AI分身,可以陪你打游戏、陪你语音聊天,通过一次次的聊天了解你的习惯,最终提供情感支持。

(在用户建立自己的数字分身之前,Replika会设计一系列问题了解用户的性格以及对伴侣的需求,比如你最不喜欢伴侣身上哪种性格。)

Woebot旨在为用户提供心理疗愈和支持。通过模拟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帮助用户识别和挑战他们的负面思维模式,学习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的策略。

社交媒体巨擘Meta在WhatsApp、FacebookMessenger和Instagram中添加了各种聊天机器人,其中包括一个名为Carter的聊天机器人,其功能定位是一个“实用的约会教练”。Snapchat的"MyAI",也提供了基于AI的聊天机器人,它们能够模仿真实人物的声音和个性,与用户进行互动。

我们已经习惯与各类机器人聊天,语音交互成为最具应用和投资场景的技术方向之一。

近期初创企业HumeAI也获得了二轮融资五千万美金。HumeAI开发了名为EVI的纯语音交互AI,它通过分析人类的言语和声音,来尝试理解用户的真实心理状态。目前EVI已经能够检测出53种不同的情绪[5]。

(用户可以直接在网页上和EVI语音对话,不同线条和色调代表说话者的不同情绪。)

有趣的是,HumeAI的名字来自于西方哲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他的名言是“理性是情感的奴隶”,强调了情感在人类行为中的主导作用。现在,科学家已经雄心勃勃要拆解并且复制人类的感情于机器上。

HumeAI提出了一份道德准则,强调用于检测情绪的算法应服务于人类幸福感,避免用于操纵、欺骗等不良行为。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份道德准则真的有效吗?

这也是目前大众的普遍担忧,如果AI能够理解人类情感,它可能会被用于操纵甚至有害的行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PUA事件,带来更多的色情内容。

虚拟情感为什么可以拿捏年轻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Megatrends)中就提到了“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HighTech,HighTouch)的概念,强调了技术进步与人类情感需求之间的重要关系。在一个高度机械化和技术化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渴望情感的温暖和人际关系的深度。每当新技术被引入时,人们往往会寻求一种情感上的平衡,以防止技术完全主导生活,导致人情冷漠。[8]

高科技越多,生活越便捷,物质越丰富,我们对情感的需求就越高。甚至可以说,现实的情感,已经不能满足被当下高科技“纵容”的当代人。

因为现实世界的种种不满足,年轻人的思想出现某种转变,“恋爱哪有搞钱香”、“不婚不育保平安”等,已经成为更符合当下年轻人三观的流行话语。可以说当下内卷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和期望给年轻人带来的种种压力,导致他们推迟或避免建立情感关系。

高技术引发高情感需求,但目前正常的人际交往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情感需求,无法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所以更多人转向技术,转向消费,以寻求短暂的快乐。当代社会的日常消费,也逐渐转向情感消费为核心。

个人消费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是情感消费的表征,从手机、汽车到服饰、美妆护理等等,商家拼命要跟你谈感情。企业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增强用户体验。利用情感因素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通过故事讲述、品牌形象塑造等方式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

情感经济或者说情感资本主义(AffectiveCapitalism),成为探讨当下情感消费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情感在商业和经济中作用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技术在理解和响应人类情感方面的潜力的探索。

在情感经济/消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AI开始成为情感经济的重要载体了。正如人工智能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社会发展到现在,人就是逐渐被技术“宠”坏,然后通过情绪被满足,反哺到消费主义的。

跟人工智能谈感情,真的能满足我们吗?

我们曾经认为情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根本原因。在各种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情感,特别是爱,都是超越时空藩篱与打破科技桎梏的钥匙。

但我们进入了把情感寄托于机器之上的时代。我们成为被技术深度掌控的一代,又是对情感渴求最强烈的一代,时时需要情绪价值。

已经有学者提出,AI伴侣引发一种“陪伴-疏离的讽刺”(Companionship-AlienationIrony):人们使用AI伴侣服务来对抗孤独,却可能加剧孤独感。[10]虚拟情感,AI恋人,给我们在这个焦虑的世界中提供一些喘息的机会。

但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饮鸩止渴呢?

参考资料:

[1]靠AI共情人类,这家公司刚融了3个亿

[2]在ChatGPT上,许多人开始主动追求被AI骂

[3]SamAltmanSaysChatGPTCan’tBeYourGirlfriend

[4]a16z最新报告:头部AI产品又大换血了

[5]靠AI共情人类,这家公司刚融了3个亿

[6]背叛好友、性暗示、剥夺归属权,AI社交有“天坑”

[7]YourAIGirlfriendIsaData-HarvestingHorrorShow

[8]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RaffaeleF.Ciriello、OliverHannon、AngelinaYingChen和EmmanuelleVaast,EthicalTensionsinHuman-AICompanionship:ADialecticalInquiryintoReplika

THE END
1.恋爱中,你真的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吗?实际上,情感需求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包括被关注的需求、被理解的需求、被支持的需求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了解并关注这些需求,有助于培养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例如,小敏期望小强在她压力大的时候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与理解,而小强则希望小敏能更加关注他的感受和需求。这样的矛盾在很多恋爱关系中都屡见不鲜,而解决https://m.sohu.com/a/841902455_121798711
2.情感需求较低的人,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也更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我本来是想在话题中写“对朋友/恋爱对象的要求”,但是想了又想,觉得恋爱对象更说明问题,这一(可能存在的)规律在朋友之间的适用性并没有在对象之间的适用性强。 情感需求较低的人,大部分可能压根没考虑过那些需求。换句话说,他们生活足够充实,并且已经有人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3881803/?author=1
3.头条文章需求感越高你在恋爱中就显得越卑微! 如果你是因为需求感太高导致的分开。我有办法让你复合!相信我,读完这篇,如果你照我说的做,不仅可以挽回他,甚至以后的恋情中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需求的百分比是你们彼此之间博弈的筹码。各自五十分的需求是维持你们关系的平衡点,一旦你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895591800111805
4.恋爱一年,男朋友满足不了我的情感需求怎么办?对于恋爱一年的女孩来讲,男朋友满足不了自己的情感需求,主观上恋爱是个从感觉到了解再到熟悉的过程,因为男女有别的缘故,女生对待情感的精神层面的诉求一般会大于男生,而男生往往大多认为只要对于女生好,物质上尽可能满足就能让女生获得成就,其实不然,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女孩的心思男孩猜不了的缘故,作为男生并不知道https://m.xinli001.com/qa/answer-5986377
5.记一次失败的无罪辩护本案中,无论是在卷言词证据还是客观证据,均无客观证据证明王某以结婚为诱饵诱骗宋某赠予金钱和财物,双方仅是一般的恋爱关系。宋某对王某的职业是知晓的,应当认识到这段恋爱关系的不确定性,其赠予金钱和财物是基于对王某的喜欢和感情需求,而不是因为王某虚构姓名、隐瞒婚史使其陷入了错误认识。 http://www.ahxb.cn/c/8/2020-12-25/6839.html
6.[渝粤教育]中国矿业大学恋爱心理学参考资料不会产生禁欲主义-恋爱心理学-章节资料考试资料-中国矿业大学【】 随堂测试 1、【单选题】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爱情提出了哪种观点? A、男女之间是自然的关系 B、爱情是不可以强求的 C、爱的势力难以阻挡 D、爱情绝不是禁欲主义 参考资料【 】 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提出,爱与性的关系是什么?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3008736
7.男女思维差异大相处之道学问多爱情中的纠纷纠葛大多数起因是男女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男生女生在恋爱中对待双方的态度和情感的需求不尽相同,出现争执在所难免。心理学家把男女在恋爱中的思维差异,用“三角理论”来解释。心理学家证明:男人在恋爱时的思维方式为倒三角,刚开始表现得很热情,时间久了男人的热情会被稀释,情感变淡,遇到问题会更多地站https://m.gmw.cn/2022-12/13/content_1303222797.htm
8.8个迹象表明你的情感需求过大,以及如何解决一个人应该能够独立生活,忍受孤独,管理好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维持一段健康的关系。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需求与我们的个性和依恋风格有很大关系,我们的风格基于我们如何学会与父母相处,以及他们在情感上有多平易近人。 有三种类型的依恋有助于我们在恋爱关系中产生安全或不安全的感受:安全、焦虑和逃避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1115/15/69749745_9459677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