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新技能,我们或许并不陌生,最早在电影《Her》中就有所呈现,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失意作家与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坠入情网的爱情故事。
情感需求正在变得“简单”
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有着各自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它作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也决定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因此,情感需求的满足至关重要。
而情感的链接和产生源于社交,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根源所在。追溯来看,社交方式从最早的线下转移至线上,社交人数从两个人转变至一群人,也呈现出明显变化。
线上社交方面,以Soul为代表的社交app,从弱化颜值为出发点,通过数据算法匹配相似的“灵魂”,促进用户之间的社交,从而产生共鸣以此建立共情关系。对应马斯洛需求理论,这一过程的本质在于提供归属感,并帮助用户寻找爱。
尤其在爱与亲密关系方面,这一需求原本就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本能欲望,但在近年却呈现明显的“回避”特征。《2021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显示,结婚率自2013年达到9.9‰的顶峰后就一路走低,直至2021年结婚率已经连续八年下降。
这是为何SoulApp发布《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在996、大小周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挣扎,大家逐渐变得无暇打理亲密关系,“线下社交体力”不断被削弱,现实社交半径也同步缩短。
随之而来的还有,人们的需求变得越发“简单”。
JustSoSoul研究院调研显示,面对“和朋友相处的最理想状态”这一问题时,有54%的年轻人表示“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18%选择“看心情联系,让自己简单轻松最重要”,选择“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的人群仅占12.6%。
这意味着,不同于过去基于地缘、血缘建立的相对粘稠和边界模糊的关系模式,强调个体独立意识的年轻一代,更注重的是边界感、个人空间以及生活舒适感。
苟蛋,原来你不是真人
以Soul的“AI苟蛋”为例,它能够与用户进行多轮个性化沟通,还能识别网络社交语境,并结合历史聊天内容,构建专属的记忆机器人。
从技术上说,AI伴侣就是研发者基于海量人类对话和情感表达语料,通过训练形成算法,结合具体场景汇聚生成适应个人喜好的定制化答案。每一次对话都会进一步丰富语料库,使得AI在对话中对情感暗示的理解愈发接近真实的人类,进而提升交互体验。
对用户来说,与AI伴侣相处很自由,无须担心对方背叛自己,或者同自己吵架,这样也就不会有负面的情感或想法。因此,用户更愿意向AI伴侣倾诉和发泄自己的秘密和情绪,相处也更轻松。
本质来看,AI伴侣的出现,解决的还是年轻人本能存在却逐渐回避的情感需求,只是随着环境的变化,需要全新的承载形式,也需要全新的社交体验。新的社交形态由此诞生。AI的发展不仅为这种新的社交形态提供了技术基础,而且必将激发更多的场景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