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内首档婚姻纪实观察类综艺《再见爱人》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观众的广泛热议。节目邀请了面临婚姻困境的三对曾经或者现在的夫妻,带领观众以另一种视角去观察夫妻之间的情感关系与婚姻状况。几对嘉宾最终的结局是“再,见爱人”还是“再见,爱人”,这也是节目最大的悬念所在。
各有侧重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本身的复杂和真实,远比任何虚构情节更具戏剧张力,这也成了该节目最大的“吸引力”。从第一季到第四季,尽管《再见爱人》依然以“剖析婚姻问题,带给观众共鸣与反思”为初心,但是从节目呈现的效果来看,对于“爱”的深入探讨越来越少,对于流量和话题的追逐却愈加疯狂。
无论是第二季的张婉婷宋宁峰夫妇,还是第三季的傅首尔老刘夫妇,观众的讨论更加倾向于“这个人错在哪儿了”以及“另一方为什么还不离婚”,值得被拿出来评判的故事一个案例接着一个,将“再见爱人”变成了“家庭法院”。曾经还偶尔愿意嗑嗑CP伴侣,在“玻璃碴里找糖吃”的观众,现在只想一边骂人一边高呼——离。
自2018年下半年起,情感观察类综艺层出不穷,题材涉及爱情的各个阶段。从年轻人的暧昧与相互试探,到明星夫妻的日常相处,到熟龄女性的征爱与邂逅……作为其中最受欢迎的两种子类型,当聚焦婚姻的《再见爱人》高喊“离不离”时,“恋综”也走向了“BE”结局。
制作模式
尽管槽点各有不同,但是在节目形式上,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却心照不宣地选择了“演播室嘉宾点评+第一现场纪实拍摄”的。其中,第一现场主要负责还原、记录主人公也就是被观察者的生活面貌,第二现场的观察员则根据第一现场发生的事情做出即时反馈,充分构建了多维度的观察空间。
演播室承担着真人秀连接观众的作用,根据第一现场夫妻相处之道延伸至更深层次的社会化议题,如“巨婴”“妈宝男”“丧偶式教育”等。当这些话题被提出时,观察团承担的“嘴替”角色和观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观众对于第二现场演播室的嘉宾们也兴趣满满。“我家那”系列中,演播室除了主持人、专家学者还有明星艺人的父母们。于小彤在短片中袒露事业陷入低谷时曾做过酒水销售,于母这才知晓儿子胃病的由来;吴昕与朋友哭诉节目被砍时的心酸,以及与父母的沟通心结都令吴父难过落泪;陈学冬孤独一人钻到桌底哭泣,大姨表示意外与心痛;武艺直言自己个性受到父母婚姻问题的影响,这使得武母愧疚不已。他们通过对话,对第一现场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解读和评判,从而传达自己的观点、价值和立场,影响和引导电视机前的观众的思考和判断。同时,他们也被对话,被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弹幕、微博等方式进行回应和反馈,从而接受观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言行和形象。
情感共鸣
一直以来,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都以其接地气的生活画面呈现、真实的观点表达吸引着大批观众,让观众因为人物的选择而揪心,为人物的失误而担心,为人物的快乐而快乐,给予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
作为国内首档离婚纪实类节目,《再见爱人》系列综艺突破了传统观念里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与明星隐私的窥探欲。透过镜头,曾经的“星女郎”黄圣依和杨子的“豪门爱情”一地鸡毛。随着节目的播出,二人的相处模式逐渐公开,杨子偷藏手机、7个小号、不断反驳黄圣依等表现惹争议。黄圣依直言:“这是我想离婚的第三年,他觉得自己非常有权威性,希望我能按照他的指令去行事。”节目将隐蔽的离婚话题、妻子与丈夫的婚姻不合等情感问题搬上荧屏,使夫妻两性关系前台化,让处于婚姻状态中的观众“窥视”他人的情感状态。
口碑下降
随着同类型节目不断涌现,大多情感观察类节目聚焦于恋爱、亲情关系,探讨的视角相对比较单一,难免陷入同质化现象严重和缺乏创新的困境中,从而导致节目口碑急速下降。
无论是邀请明星夫妻嘉宾共同参与的《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还是选择素人男女嘉宾的《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半熟恋人》等节目,在制作模式和主题衡量上大都如出一辙,尤其在呈现恋人或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时,节目着重展现恋爱、婚姻中浪漫美好的一面,在满足了观众对于婚姻的美好想象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现实意义的考量与探究。
部分观察团的点评相对浅显,忘记节目立意的初衷,只进行一些浮于表面的观察。比如恋综里常见的“爱豆系艺人”,由于需要在大众面前维持单身人设,所以在观察室内的发言总是以简单的“磕糖”为主,《心动的信号5》播出初期便因“嘉宾带节奏”引发了观众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