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作的商业化价值潜力,第一次爆发是在2015年。彼时,papi酱、咪蒙、同道大叔等内容创作者以令人猝不及防的速度爆红。他们的变现神话,让内容创业成为风口,吸引无数内容创作者争相涌入“掘金”。
6年过去,内容创作者逐渐发展为规模行业,大V、博主、达人、UP主……都是他们的称谓标签。这些内容创作者所创作的图文或视频,被称为UGC(用户生成内容)或者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是各大平台最核心的内容资源,也是互联网世界不可缺少的信息流。
所有创作者共同造就了一个内容海量、百花齐放的时代奇迹。然而对他们而言,除了内容推陈出新上的枯竭、题材的同质化严重、用户开始审美疲劳等,更关键的是需要直面商业化收益问题。
所有平台都已意识到,如何通过多元化手段,提升创作者变现能力,让内容迸发出更大价值,事关整个内容生态未来。
对平台而言,创作者获得更高收益的同时,又要在内容质量、商业化之间做好平衡,避免因为过度商业化影响用户体验。
基于此,“极点商业”与多位微博大V进行深度对话,记录他们的内容创作故事与商业化变现思考。我们相信,这些不同内容领域、不同变现方式的大V故事,不仅是所有内容创作者的缩影,还可以给更多创作者以启迪。
01
微博的赋能手段很丰富,
选好赛道、深耕内容才能抓住机会
“去年大概在微博赚了200多万,单条原创视频报价15万起。”@酷酷的滕介绍。内容创作经历超7年,他迄今没有组建内容团队,策划、文案、拍摄等都是独立完成,只是后期需要请人剪辑。
“第一,在微博我们有独立专属客服;第二,幽默搞笑内容创作者大群里,有专属工作人员帮我们审核话题、提供话题运营建议;第三,有原创保护,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话题,让大家更好摸清创作方向。”@酷酷的滕认为,相比其他平台,这是微博给创作者提供的不一样的价值。
@酷酷的滕对“极点商业”坦承,这里面原因复杂,内容创作早已是厮杀激烈的红海战场,无论是内容上的持续更新,还是商业上甲方有更多选择,都让他感觉到了压力。
“从大环境来看,压力是所有内容创作者都面临的问题。”在他看来,内容创作不像演员,是一个随时随地面临淘汰的行业,无论内容创作,还是商业变现,都必须进行多元化迭代,才能找到更多机会。“最近,我就在琢磨带货直播,希望能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不过,在@酷酷的滕看来,对更多新入行博主来说,并非没有机会。“微博社交媒体属性价值越来越重要,用户群体越来越下沉,对创作者赋能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他认为,用户可能会刷快手、抖音、视频号,喜好不同导致选择不同,但微博一定是用户手机里面必不可少的APP。
这就是内容创作者在微博的未来机会。“最重要的是,你需要选好赛道,深耕内容。”他说,这才能抓住更多机会。
02
是博主选择运营平台的重要考量
多年过去,美厨娘@Amanda的小厨房都对自己花1年功夫做北京烤鸭的经历记忆犹新。
“烤鸭需要风干这道必不可少的工序。”@Amanda的小厨房表示,想熟练掌握并不容易,所以买了好多只鸭子,挂在窗户上经过无数次试验,才得到满意结果。
2014年,她发现国内内容创业成为风口,开始全身心投入美食内容制作,并在2015年选择回国美食创业,成立曼食文化后的第二年就获得优酷天使轮融资,以及头头是道的Pre-A轮融资。
尽管正式走上美食博主道路时,短视频刚成风口,但她已经意识到,优质PGC内容的持续输出将是发展关键——从最开始,原创和真实就是Amanda做内容的两大关键要素。
表现在内容创作上就是,视频里的每道菜,都是一次次厨房实验后,自己琢磨出来的原创。“哪怕是普通家常菜,也不省略任何操作必须环节,力求还原真实过程。”
她表示,为保持内容上的持续迭代和调整,她会从书籍、旅游中去不断寻找创新灵感,厚积薄发。
基于内容沉淀,Amanda商业化变现较早,她的团队目前有30多人,办公地位于上海。Amanda方面表示收入“足以支撑团队发展”。
在电商带货方面,Amanda已有自主品牌和自营店铺,通过微博图文及直播,为自己的电商加码,电商收入也成为其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Amanda这个IP的商业想象力非常广,今年我们计划通过直播带货,和更多品牌去做深度联动。”曼食文化合伙人陈渊源透露。
在渠道选择上,她和很多美食博主有较大差异,选择微博作为自己主阵地,而不是其他短视频平台,这让Amanda的收入很大部分来自微博。
03
基于微博渠道价值,
自然而然实现了内容的商业化变现
优质内容的确是商业化变现前提,但渠道价值很多时候同样关键。这是知名搞笑幽默博主@小羊爱吃酱肘子的观点。
“我是一个无比幸运的人。”@小羊爱吃酱肘子对自己如此评价。
7年前,他在微博注册了这个ID,成为一名传播幽默文化的微博博主。因为持续产出精品优质原创内容,高强度地给网友带来轻松一刻,@小羊爱吃酱肘子很快脱颖而出。
这是@小羊爱吃酱肘子的主要变现方式。“我在微博记录生活,写我的作品,发我吃的食物,留存我恋爱的美好瞬间,就顺其自然实现了内容和商业化的结合。”
在@小羊爱吃酱肘子看来,客户之所以认可这种商业模式,源于自己作为创作者持续创作,为“羊家人”提供他们想看的内容,书写大家心里想说的话;另一方面,更是基于微博渠道价值,微博不断帮助大V进行商业化变现。
04
让内容从一次性付费向持续变现升级
2010年,因为追星少女时代,@sven_shi注册了微博,就此开始创作之路。如今,@sven_shi身处能源核电行业,需要频频往返于中德之间,并频频在欧洲各国出差。
在他看来,这是一名图文内容创作者的基本要求。正是深度内容的积累,让他成长为一名V+优质创作者——截至目前,他在V+积累了3000多名粘性强、付费率高的核心用户。
小结:
他们发力的垂类赛道不同,商业化变现方式不同,但却依然能总结出共通之处:
1、深耕某一领域,高频发布优质内容。这一点对所有图文、短视频创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2、内容创作者这个标签,是他们坚持生产优质内容的原动力。同时,他们都不断积累自己的社交资产,提升个人IP价值。
3、内容创作仍然蕴含巨大商业价值,但这离不开平台不断优化商业化变现模式,为创作者赋能。
4、细分垂类更能找到更多商业化变现机会,但想抓住机会,需要巧妙结合品牌调性和账号风格。
5、社交电商,成为下一个被看好的变现增长点。微博发布的2021年度创作者收益报告就显示,2021年微博电商博主人均电商收入流水同比去年提升了3.7倍。除@Amanda的小厨房明确表示加码电商,@酷酷的滕等博主,也将社交电商视为增长新机会。
无论如何,在内容商业化的赛道上,微博这个最大社交媒体平台一直在释放更多动能,让微博不仅是内容中心、流量中心,还是价值中心——帮助创作者提高自身影响力,实现商业价值上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