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邢台市新河县参观完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到县城用午饭,然后走青银转大广,一路高速南下,110多公里,于下午两时来到了位于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的"吕玉兰纪念馆"。
吕玉兰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2008年3月31日开馆。纪念馆由中共临西县委、临西县人民政府和东留善固村村民集资建设。
纪念馆大门坐西朝东,门前安放着中共临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东留善固村村民在吕玉兰去世十五周年时所敬立的5.3米高的吕玉兰石雕头像。
展馆南面的人工湖,亭台水榭,垂柳青青,景色秀美。
环湖矗立着东留善固村党委和村委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所立的中华英模碑林。
吕玉兰嵌名联:
爱国爱民求真务实玉出昆冈润四海,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兰开临西馨九州。
大寨的领路人、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嵌名联:
永做改天换地突击手,
贵当治穷致富带头人。
铁人王进喜的嵌名联:
进军大庆红旗一面,
喜做铁人青史千秋。
还有一尊尊中华英模如史来贺、钱学森等人的立碑,不再一一叙之。
吕玉兰纪念馆分三个展厅,分别是吕玉兰事迹展厅、临西好人馆和劳模展厅。吕玉兰事迹展馆在纪念馆的北侧,展出面积350平方米,展出照片200余幅,实物58件,详实再现了吕玉兰由一个农民的女儿成长为一个党的妇女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及以吕玉兰为首的那一代创业者怀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植树造林、锁风固沙、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把一个贫困落后的穷沙窝,改造成林茂粮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辉煌奋斗过程"。
进入序厅,迎面就是一幅毛主席亲切接见吕玉兰的巨幅画像。
还原历史的话,毛主席接见吕玉兰的背景主席台上,两侧红旗的中间悬挂的应该是毛主席的巨幅标准画像,而不是党徽。
从展馆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吕玉兰1940年出生在河北省临西县的东留善固村。那是一个悲惨和暗无天日的年代,广大穷苦的农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饱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还要遭受天灾和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滴水贵如油,风起飞沙走,种一葫芦收一瓢","万户萧疏鬼唱歌",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
1945年8月底,临西县(当时为临清县)解放。翻身的农民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他们把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家乡改天换地的奋斗中。吕玉兰就是众多翻身解放的贫困农民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优秀代表。
1955年,15岁的吕玉兰高小毕业,她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回乡奋斗,任农业合作社副社长、副乡长,成为了新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从此,她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锁风固沙、抗洪排涝、打井平地、繁育良种、科学种田……,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把东留善固村这个贫困落后的穷沙窝,改造成了林茂粮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吕玉兰历任农业合作社社长、公社书记、临西县委第一书记、河北省委书记、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七、八届河北省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
她先后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并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在党的"九大"上,毛主席接见吕玉兰时说到:"你的名字我记下了"!
1970年,吕玉兰作为中国党政代表团的成员出访朝鲜,受到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亲切接见。
1972年,吕玉兰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赴阿尔巴尼亚访问,受到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的亲切接见。
"参加劳动不能忘,艰苦朴素最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吕玉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有多少官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喊得震天响,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两面人",吕玉兰的话他们既讲不出来,更也没想着去做,只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去做官做事。
吕玉兰与群众一起奋战在田间地头。
下图为吕玉兰与县委一班人研究全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深入田间地头带领群众打机井,使五十三万亩耕田变成了水浇地。
县里建起了氮肥厂。
一身朴素打扮,带领县委一班人下村帮农。
已是省委副书记的吕玉兰不忘本色,还担任着村干部的职务,她要时刻与群众保持密切的关系,和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每次回村时,她总是在村口就早早下车,步行进村,与村民话生产,唠家常,不忘自己劳动人民的本色。
下面这张照片弥足珍贵。1975年的夏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受周总理委托,视察东留善固村,在麦场上向吕玉兰了解农业生产情况。此时的吕玉兰是河北省委副书记,而那位高挽裤腿坐在左边的人就是当时的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刘子厚,一位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入党的老革命。
下图,吕玉兰与《红楼梦》部分剧组人员合影。
当时,吕玉兰积极支持配合县委书记习近平将电视剧《红楼梦》中荣国府、宁荣街等外景工程争取到了正定县来建造。
1985年5月,吕玉兰与即将赴厦门任职的习近平一起合影。
1985年6月,吕玉兰升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分管农业。
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吕玉兰积劳成疾。1993年3月,已是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到石家庄看望病中的吕玉兰。
1993年3月31日,吕玉兰因病在石家庄逝世,享年53岁。
吕玉兰,这位和焦裕禄一样激励无数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奋进的女劳模,走完了她光辉战斗的一生。1993年4月9日,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省委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由省委组织部审阅批准的《吕玉兰同志生平》中,这样评价她:"吕玉兰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yb面对这样一位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好儿女,也不得不说吕玉兰"对我们党是有感情的,对毛主席是有感情的,不是胡来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位"不是胡来的人",仍照样被他们降职下去。怎奈吕玉兰同志的光辉品格和骄人的成就太耀眼了,他们实在是无法把她虚无了。
在纪念馆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了部分吕玉兰的生前遗物,农具、花镜、手表和穿过的衣物,这些遗物是那样的朴实和无华,没有珠光宝气,不见奢侈豪包,这就是当年省委书记的用品,把这些讲给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信吗?已是省委书记的吕玉兰和当新华社记者的丈夫江山,曾经因为家里拮据而不得不找同事借钱,放到现在,能有几人相信?她位高权重,却从没想到为自己谋私利;她鞠躬尽瘁,积劳成疾,53岁就英年早逝,践行了她"我要傻于集体,傻于人民,傻于社会主义,一傻到底,永不反悔!"的诺言。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现在让谁汗颜?由此折射出毛泽东时代的风气就是那么正,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品行就是那么正,不服不行!
吕玉兰走了,她从改革开放伊始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她是"僵化封闭"时代的典型人物,已"不合时宜"了,改革开放需要的是"四化"和有能力"先富裕起来的人",但她守住了共产党人的底线,她用一生书写了用现代语言表述的"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吕玉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她为"高风亮节,公仆风范"。尽管现在很多人已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的品德和风范,她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进程中必定会重放异彩!
2018年2月9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