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里弄云集名师杨绣丽文汇号

“我之道德完备,天地鬼神,皆来听命。道德苟有一丝一毫之可议,魑魅魍魉,于我皆有发言权。时势不艰难,人人皆善思而善处矣,安用吾辈为?时势愈历愈难,所以试吾手腕之愈伸愈大。自种之花,香之愈媚。自造之河山,保护之愈惨淡。”1919年,在芜湖的一场告别宴上,正有一人慷慨激昂,大声演讲,此人正是在安徽芜湖为五四运动摇旗呐喊的热血海归高语罕。

高语罕,安徽寿县人,从日本早稻田学成归来,积极参与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结识陈独秀,此后一生追随陈独秀,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去世,高语罕独自料理后事,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物。

高语罕

早年间,高语罕曾经是上海亭子间的作家,卖文为生,也常年为《新青年》撰稿。后回安徽担任芜湖省立五中学监,实施新式教育,创办安徽省第一个学生自治会。高语罕热心平民教育,倡议并创办了招收贫苦子弟、纱厂女工和人力车夫的工读学校和平民夜校。此后,又创办两间商业夜校,专门吸收商店店员、学徒及其子弟入学。

五四运动爆发,高语罕在芜湖奋力疾呼,平民夜校和商业夜校的学生骨干四处游走,号召芜湖商界和工界全体罢市、罢工,高语罕随即被解聘。

在饯行宴上,高语罕以上面一段韩衍的话赠予送行者,再赴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高语罕赴京,经李大钊和张申府介绍,成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畅销书作家——

1922年上半年,高语罕再次来到上海,受陈独秀之邀在平民女校担任教员,他上课极为认真负责,语言生动,慷慨激昂,口若悬河,极具影响力。据王一知回忆,最常来平民女校上课的,除了住在隔壁的李达,还有一人就是高语罕了。

高语罕如此认真,当然是有道理的,毕竟他的妹妹也在这里上学嘛。那么高语罕在平民女校的上课效果怎么样呢?这似乎无从得知了。因为平民女校学生的回忆,未有这方面的记录。但我们或许可以另外三件事上,找到有力的论据。

一个是高语罕在芜湖平民夜校和商业夜校任教时,亲自编写讲义,涉及社会政治、哲学伦理、社交经商、恋爱婚姻等诸方面内容,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讲义后来编纂成《白话书信》于1921年出版,闻名一时,与陈独秀《独秀文存》、胡适《尝试集》齐名,在当时的最畅销书籍中排列前三名,放在今天,那必须认证为土豪作家,微博大V了。

另外一个有力的论据,高语罕后来担任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并教授政治学概论,他讲课逻辑严密,语言又生动,一度与邓演达、恽代英、张治中被誉为“黄浦四杰”,也就是被蒋介石痛恨的所谓“黄埔四凶”。

眼底战场应有我,那堪憔悴作诗人——

或许还应该列出一个有诗意的论据来,高语罕极擅旧体诗。如他1926年离开广州黄埔军校登上轮船前,曾占诗一首云:“离骚读罢听悲笳,入夜江声走万蛇。曾住此间三月暮,而今一水是天涯”。颇见唐诗风骨。

1927年,高语罕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前开过三次会议,第三次称为“小船会议”,又称“小划子会议”,由高语罕与贺龙、叶挺、叶剑英、廖乾吾等五人在九江市区甘棠湖上的一只小划子里举行,确定了叶挺和贺龙率部队奔赴南昌的行动计划,保证了南昌起义的如期举行。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抗日战争时期,高语罕眼见着日军铁蹄肆虐,家国破败,感慨万千,写下众多旧体诗,有一首云:“苍茫倚剑独哀吟,偶泻天灵自吐吞。眼底战场应有我,那堪憔悴作诗人”,抒写了报国无门的苦闷,沉郁而又悲壮,有一种杜诗的风范。

高语罕传

陈望道:“能给作文法开辟新纪元”

王会悟在《入平民女校上课一星期之感想》一文中写道:“作文教员陈望道先生。他的教法与一般国粹先生完全不同。他第一教我们作文法,他说,先前的作文是重文字,现在的作文是重意义的。他的讲解亦非常透彻。”钱希均则回忆说:陈望道完全打破了一般国粹先生搞咬文嚼字的八股教法,提倡作文首先重意义,要写反封建、反官僚的内容。

陈望道,浙江义乌人,1915年赴日留学,四年后回国,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要论当时知识界的活跃程度,北京、上海、长沙、杭州四地独领一时风骚。陈望道和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等教师,受校长经亨颐支持,大张旗鼓革新国文教育,提倡白话文,倡导自由平等思想,将一师变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他们四人因此被称为一师的“四大金刚”。

陈望道翻译的书

一师学生关起铁门拒绝新校长,发动请愿,要求当局收回成命。浙江督军卢永祥派军警包围一师,甚至殴伤学生,引起全杭州师生公愤。一师以外的学生,也带了铺盖到一师支援,北大学生会来电鼓励一师:百折不挠,誓为后盾……“一师风潮”震动神州。陈望道重作文之意义,可谓其来有自。

找一个清静的所在——

民国日报

《觉悟》副刊

译书需要一个清静的所在,陈望道回到家乡义乌市分水塘村,在陈家新居不远处的老宅“安营扎寨”,将铺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权当书桌,一日三餐和茶水由母亲送来,陈望道专心致志译书,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在这寂静的小村庄里,燃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谷雨时节,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译著。

陈望道故居

《共产党宣言》出版——

陈独秀还在北京时,就和李大钊一起读过《共产党宣言》英文版,两人感慨万千,一致认为应该尽快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陈道望还在翻译期间,陈独秀两次派俞秀松前往义乌,将翻译好的文稿拿回上海,交给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的李汉俊,将其与英文版对照校阅,又将校阅后的文稿交俞秀松送回义乌,再把新的译稿拿回上海。

陈独秀

陈望道

陈独秀拿到最终的译稿时,迫不及待读起来,陈望道的译文如行云流水一般,语势连贯,文字简洁凝练,陈独秀读到最后,大声吟诵:“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呵!”不禁拍案叫绝。

他当即拍板,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对外公开出版陈望道译著,并为此成立了一家秘密的“又新”印刷所,含“日日新又日新”之意,于8月将《共产党宣言》付梓出版,这是《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也是又新印刷所开机印制的第一本书,结果书名被错印成《共党产宣言》,虽然如此,一经问世,很快便告售罄,9月,勘误后的第二版迅速印刷出版,此后无数次再版。

陈望道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译著,随即将之赠送给自己素所景仰的同乡鲁迅先生。鲁迅仔细阅读一遍,赞赏有加:“现在大家都在议论‘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望道在杭州大闹了一阵之后,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毛泽东也是《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拥趸,1936年7月,他对斯诺坦露自己思想成长的心中历程:“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排在这本书之首的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毫无疑问,陈望道的这本译著,为中共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底座。

共产党宣言

中国共产党从来重视教育和思想的启迪,在上海开展的工作很多都还是启蒙性质的,以启发和培养工人和平民的阶级觉悟。1921年春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策划了一张贺年片,在正面写上“恭贺新禧”四个字,背后印上选自《共产党宣言》的口号,到处分发,免费送出一万多张贺年片,共产主义的信仰之火,从上海这个国际交通要塞开始,四处燎原。

乐见女性觉醒的辉光到处闪烁——

陈望道后来担任中共上海地委书记,不久提出了辞呈。他是知识分子,学问颇深,内心深处偏重于宣传教育,而忽视开展实际活动。据说平民女校购置机器,用以生产,陈望道却不赞成。或者,那也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宿命吧,或者他们的使命早早就注定了——那就是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光发热——也或者,光做到启迪民智就可以光耀史册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成为永远不可抹去的一笔。

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

茅盾和胞弟沈泽民的英文课

为人生而艺术——

茅盾

这年夏天,茅盾受陈独秀之邀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并向《共产党》和《新青年》提供宣传马列主义和苏联的论著和译文,并以商务印书馆工作人员的身份作掩护,成为各地共产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员。

年轻人的自傲、不羁受了损伤——

对于平民女校,茅盾回忆认为不算是正规的学校,而是一个传播革命思想的场所,课程方面主要是有关社会科学常识,学生除了文化课,还有劳动,如学缝纫机等。茅盾说,我曾在那里教过英文,学生不感兴趣,以后就不去了。丁玲早就读过他在《小说月报》上翻译的欧洲小说,对于他的英文课是很期待的,在课堂上,茅盾很会讲故事,从来不讲课外的闲话,只是也从来不询问学生的功课。

关于茅盾在平民女校教英文,还有一个插曲。那时的上海,群贤毕至,大咖云集,特别是哈同路民厚南里和民厚北里,周围大都是花园洋房,交通便捷,名人群聚。大画家徐悲鸿曾住于此,严复来沪治哮喘,也租住在民厚里。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和何香凝夫妇曾在此地居住。后来,田汉等人住进民厚北里,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创造社三鼎足”住民厚南里,他们唱读,读诗,议诗,解诗,其乐融融……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1920年5月租住民厚南里29号,其旧居至今仍蜗居于高楼大厦之间。

一天,丁玲和王剑虹等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去拜访郭沫若,那是她最崇拜的文学家,她早在湖南时就已读过《女神》。据李向东、王增如《丁玲传》记载,一行人怀着“朝圣”一样的心情,兴致勃勃地一路打听,好不容易找到郭沫若居住的民厚里。结果,这次短短的会面却让丁玲大失所望。

郭沫若

郭沫若的《女神》

刚一见面,稍作寒暄,郭沫若忽然笑起来,问道:“你们大约是来找郁达夫的吧?”

郁达夫大约半年前出版小说《沉沦》,以大胆的自身故事为蓝本,描写留日学生的“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在当时文坛投下一颗震撼弹。而末尾那一段痛彻肺腑的呼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未尝不是当时诸多年轻人的心声,因此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郁达夫

丁玲和王剑虹连忙“齐声解释:也是来看望你的。还说,我们很喜欢读《女神》。郭沫若便问我们在平民女子学校的学习情况。我们简单地讲了一点。他又问谁教我们英文,我们答道:是沈雁冰。”郭沫若大笑起来:“哈,沈雁冰教英文……”

丁玲和同学都不安地看着郭沫若,不理解他为什么那样大笑,那样看不起沈雁冰。丁玲惶惑地连连解释说:“沈先生还是比较负责的,我们的英文读本是《PoorPeople》。”郭沫若继续笑道:“那是翻译本,翻译本是比较浅的。”

丁玲和同学自傲、不羁的心情,受了损伤,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天之骄子的面前,又不敢有所表示。“于是不约而同地站起身,向他告辞出来了。当我们在民厚里外边马路上等电车的时候,确实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懊丧。”这或许也为日后丁玲和王剑虹早早离开平民女校埋下了伏笔。

五月的麦子一片金黄——

和茅盾一起教授英文的,还有他的胞弟沈泽民。王会悟回忆说:“英文教员沈泽民、沈雁冰、安立斯三先生。泽民先生教我们读本,雁冰先生教我们文法……”

沈泽民

五四时期,17岁的沈泽民就与胞兄茅盾一起投入新文化运动,宣传新文化,倡导白话文。沈泽民喜欢新诗,有一首《五月》极接地气:“五月的麦子在垄里黄了/新插的秧针在田里荡漾/天气好/下田忙/雨水不调匀/望着天空怅惆/收割固然是快乐/还租粮却是苦恼/布谷你莫叫/我那抱病在床的娘子要忧烦死了。”

初级班的钱希均回忆:“高级班的英文老师沈泽民,专教读本,注重翻译,他的教本是莫泊桑的小说和陀思耶夫斯基的《穷人》英译本。”钱希均记得,沈泽民和张秋人经常把她们带出课堂,到公园、野外去,看着实际的东西边教边学。从那以后,钱希均再没有学过英语,但几十年过去了还能说几句当年学的英语单词和简单会话。

在这里,她们接触到了世界文学最杰出的一部分,陀思耶夫斯基和莫泊桑笔下人物的命运极大地震撼着她们,在这里,她们的眼界是开阔地向着世界的,眼前的麦子一片金黄……

邵力子授课“有天上人间之别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五四”以前,新的文化、新的思想从报刊开始席卷古老的中华大地,其重镇就是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此外还有报业四大副刊,分别是北京的《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以及邵力子任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上海的《时事新报》

邵力子,字仲辉,浙江绍兴人,他从《后汉书》“游子天所弃,力子天所富”一句中取“力子”一词为笔名,自称为“勤劳之人”,与邵飘萍一起被誉为“浙江二邵”,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位著名报人。

邵力子

《觉悟》副刊——

这天,邵力子正在报馆值班,从电报上得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立即编排有关“五四”的版面,在报上大篇幅报道。结束了报馆的工作,来不及回家,迅速赶到复旦大学,找到几位教员,集合全校同学,赶快行动起来,支援五四运动!

复旦大学学生会立即组织罢课,联合其它高校的学生,成立上海学生联合会,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派出学生代表到工、商界,去酝酿罢工罢市,在上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半隐身”的中共党员——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发起后,最初的工作只是翻译和著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其中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绍介得特别多,他们都是日本留学生,因为那时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主要从日本传过来。后来在中共早期党员的主力军中,留日学生也占了半壁江山,他们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李达、陈望道、周恩来等先驱。

李达

李汉俊

随着形势的发展,研究会帮助工人组织了印刷工会、邮电工会和纺织工会,有不少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些工人和青年组织起来的时机已然成熟。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觉得只做宣传、研究工作已落后于时代,应该学习布尔什维克的作风,建立严密的组织。当时形成了两种对立意见:一种赞成建立严密的组织,一种不愿参加组织生活。据邵力子回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转变为共产主义小组,经过了一番曲折的过程。

后来,为筹备一大的召开,邵力子和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中共成立后,全国党员只有50多人,邵力子成为特殊的“半隐身”的中共党员,平时他还是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出现于各种场合。白天在复旦大学教书,晚上去《民国日报》上班,还经常受邀去上海各间学校作演讲,同时他还担任了河南路商界联合会会长,参加上海市马路商界联合会工作,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协助工人发起组织机器工会。

天上人间之别——

邵力子一生极为重视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主张婚姻自由,为妇女争人权,当初成婚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女方开放缠足;二是要她进校读书。”

邵力子认为教育是“为真正的人民谋普遍的幸福”,他后来资助家乡兴办的明强小学、运川小学、棠阴小学,入学的几乎全部是贫苦家庭的子女。作为笔力雄健的报人,邵力子到平民女校教语文,上课别开生面,经常引导学生阅读《民国日报》或《觉悟》副刊,希望学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他注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培育学生自学思考能力,然后深入浅出、释疑解惑,把每一堂课都变得津津有味。

陈独秀和李达:女校创建者的分歧

在平民女校,陈独秀讲授社会学,李达讲授代数,这似乎预示着,两个曾经执灯夜谈、一心致力于建设新社会的革命战友,开始书写各自的人生轨迹。

另据钱希均回忆,有时李达也来上语文课,他的教课方法通俗易懂,趣味横生。

陈独秀缺席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于当年9月从广州返回上海。他怀抱着“改造广州社会”的“无穷希望”,在广州积极宣传新教育思想,旨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促成了广东省立一中男女同校。他在广州还指出,妇女解放与劳动者解放是一致的,提高了妇女解放的重要性。作为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旗手,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者,由陈独秀来给平民女校上社会学,可谓不二之选。

有人唱起了国际歌——

鸦片战争以来,一批又一批民族先锋救亡图存的各种尝试相继失败了,主要就是没有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更是难以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真正出路,关键在于以往的探索并没有从中国社会的实际特点出发,没有找到革命的主要矛盾所在。于是正如陈独秀所说的:“社会是我们人类组成的,我们人原是社会的成分,假如我们没有社会,那么,我们以一人,能够供给自己的要求吗?……又如外界的侵袭——洪水猛兽之类,又不是一人可以防御得住的,故必定聚而为社会,顺我们人类同情协力之自然趋势。”要改造旧社会,实非一人之力可为。

要完成社会进步之使命,只有建立革命团体,才能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才能够达到中国独立之目的。无疑地,这个革命团体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装。据张国焘回忆,陈独秀1920年就对组建马克思主义政党十分急迫,陈独秀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工作,现在需要立即组织一个共产党”。同时,对于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意向,他“已和在上海的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定一、戴季陶、邵力子、施存统等人谈过,他们一致表示赞同。”这就是共产党发起小组的主要成员,后来也大都成为在平民女校任教的教员。据王会悟回忆,陈独秀先生在平民女校“讲得非常明了。”

中国的列宁,或草莽英雄?——

当时李达负责宣传工作,下边的文件都集中到他这里,工作繁忙。一次,陈独秀来到李达住处,看到郑州铁路工人运动的一个报告,信中谈到工作困难问题,陈独秀刚看到开头就气得大骂,一下子把个茶碗拿起摔碎,李达劝他把报告看完了再说,陈独秀把信看完,又自觉得适才的动作过火了。

李达和陈独秀对国共合作的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李达主张实行“党外合作”,为这事,陈独秀又和李达争吵起来,他对李达说:“你违反党的主张,我有权开除你!”

湖南人素来倔强,李达既有学者秉性直率的气质,也有湖南人身上常见的傲劲,他倔强地说道:“为保住无产者的革命政党,被开除不要紧,原则性决不让步!”私下里,李达称陈独秀为草莽英雄,他多次对王会悟说:“这草莽英雄怎可领导中国革命的大事业?”

其时陈独秀威望极高,被党内称为老头子,中国的列宁。他熟读古文,文笔雄健,极受社会和青年人崇拜。然而他有时作风急躁,每逢党内辩论的时候,动辄拍桌子,摔茶碗,发作起来。据王会悟回忆,陈独秀性喜“独断专行”,此后不久李达因不满陈独秀,退出了党的组织。解放后,重新入党时,李达检讨了自己当年“脱离组织的动机”——除了不满陈独秀的作风之外,还因为他当时患有肺病,“不愿意参加示威行列”,也“不愿意做国民党员”,只想“要专心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愿分心于他务”,“在主观上,自以为专做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即算是对党的贡献,在党与否,仍是一样”等。

靠在窗前哭泣——

1922年秋天,李达应毛泽东之邀请,举家回到长沙。平民女校的经济学教员李希贤,教育学教员范寿康,理化教员周昌寿先生,都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的,与李达交好。李达离开后,三位教员也不来上课了,这无疑直接地导致平民女校陷于窘境。

李达在长沙任教于毛泽东、何叔衡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与毛泽东一家住在长沙清水塘。自修大学是一所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李达主持校政、教学工作,还编写教材,并亲自为学生上课。

1927年,血雨腥风笼罩全国。此时,李达虽已脱党,但仍是国民党的追捕对象,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他不得不忍痛抛下妻儿,只身一人逃离长沙,回到偏远的老家永州,后又辗转逃到武汉等地。王会悟带着孩子留在长沙,人生地疏,整天不敢出门。夜深人静时,当孩子们睡着之后,她独自靠在窗前哭泣,盼望丈夫平安回来,却几个月杳无音讯。直到年底,一家人才悄悄逃到上海。为了安全,他们不得不东躲西藏,经常搬迁,三个子女也都改从王会悟的王姓。

向警予:“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向警予

丁玲又一次见到了“九姨”向警予,此时,向警予从法国回来只有几个月,在二大上,她当选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由于李达返回湖南,向警予与蔡和森一起接过了平民女校的担子。此时,蔡和森是中央委员,第二任宣传部长,负责编辑党的机关报《向导》。

在丁玲看来,向警予始终是那个风风火火、好胜心极强的九姨。丁玲还记得九姨和母亲在常德读书时结拜为姐妹的誓言:“姐妹七人,誓同心愿,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以达教育救国之目的,如有违约,人神共弃!”

振奋女子志气——

丁玲也知道,九姨是在周南女校读书的时候,把原来的名字向俊贤改成向警予的,她从小幻想成为花木兰式的人物,“警予”就是要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一心救国。8岁时,向警予进入长兄在县城开创的新式小学,成为全县第一个入学的女学生。她擅长体操,在学校甚或全县学生比赛运动中,文武双全的向警予常常都是第一名,她自早到晚就想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伟人”。

从周南女校毕业后,向警予怀着“振奋女子志气”和“教育救国”的抱负,在县城西街文昌阁创办了溆浦小学堂,开男女合校之先锋,并自任校长,聘请进步青年任教员。这所小学堂以“新知识,新风尚,新思想”而受青睐,很快由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发展到八个班300多人。

丁玲的母亲和向警予结拜时,她还不到七岁,称向警予为九姨。在回忆录,丁玲这样写道:“向警予与我母亲等七个人结拜为姊妹,她们是以救国、以教育为己任的好朋友。我同这几位阿姨都很熟。我知道,在我母亲的心目中,是最推崇向警予的。我小的时候,母亲是我的榜样,是我最崇敬的人,除母亲之外,再一个就是向警予。她那时很年轻,大概只有十九岁。但是她少年老成,像是一个完全成熟的人,一个革命家。我很少看到她有一般年轻女孩子们常有的活泼、娇媚、柔弱等女性的特征;我也没有看到她的泼辣。我觉得她总是温文尔雅,严肃大方。我很小就把她当做最可尊敬的人。那时,我母亲在常德女子师范的师范班,我在幼儿园。母亲放假回家了,没人来接我,我一个人留在幼儿园的时候,向警予就会来把我找着。有时,我母亲回来晚了,常常到向警予的宿舍里找到我,我总是已经睡得甜甜的了。我后来到桃源的时候,与向警予教过的一些学生相遇,我至今还能记得她们的名字,因为她们就是从向警予的身边来的。后来,她的两个侄女到长沙念书,我还特意跑到第一女子学校去看她们。可以说,我从小就是在向警予的影响下生活、长大的。”

“毛蔡”之风浴、雨浴、雪浴——

向警予和丁玲讲着自己的事,讲着她们的同乡——岳麓山下的两个怪人——“蔡和森、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与蔡和森在湖南一师同学时,皆是文史哲学霸,蔡和森对毛泽东“坐定如山,意坚如铁”极为钦佩,而蔡和森的特立独行也极对毛泽东的脾气,两人惺惺相惜,成为知交,被同学们称为“毛蔡”。

蔡和森

在生活上,两人不修边幅,行事怪异,一时又被目为“怪人”——毛泽东鼓动蔡和森在冬天一起去游湘江,并搞起了一种“风浴、雨浴、雪浴”,每当刮风天、雨天、雪天时脱掉衣服,在户外暴走。每到周六,两人爬上岳麓山,夜宿山头,山上蚊子多,两人通常被咬得满身包回到学校。

世上的千里马固然脾气古怪,但偏有伯乐就喜欢这古里古怪的个性,从中看出非凡的气魄来。他们的老师杨昌济对两人期许极高,曾在写给章士钊的一封信中介绍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那一年,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等人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创办新民学会,向警予率先加入。

此时杨昌济正在北大任教,写来一封信告诉他们,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正在筹办赴法勤工俭学项目,看来是他们不可错过的一条出路。蔡和森率先进京,拜访蔡元培,了解勤工俭学细节。不久,毛泽东、萧子升等人也来到了北京,准备赴法。

向警予、蔡畅、陶毅在家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开设法文班,以作呼应,不久拓展成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成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首创者。

蔡和森返回湖南后,动员母亲葛健豪和妹妹蔡畅一同出国,葛健豪起初担心自己年事已高,去了就回不来了,经蔡和森劝说,葛健豪顿生巾帼豪气,慨然应允。葛健豪年轻时结识秋瑾,胸中自然别有丘壑,被女儿蔡畅认为“真是一个可惊世的女子”。

向警予当时在溆浦办女学,被一位军官看中,想娶她作二房,她才来到长沙,住在同学蔡畅家,蔡畅邀她一起出行,一心想要干一番事业的向警予兴高采烈答应了。

“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1919年,年底,上海杨浦八埭头码头,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30余人乘上客轮,远涉重洋,正在上海的毛泽东特地赶来为挚友送行。报界将向警予、蔡畅赴法一事,称之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一件别开生面的佳事”,“女子勤工俭学实为前所未有,亦中国女界之创举。”

茫茫的大海上,海天一色,无际无涯,人类便只觉得自身的渺小了。而理想坚定者,在这渺小中,胸襟却更为开阔。“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半个多月的海上旅程,日出日落,将大海染成一片绚烂的红色,蔡和森与向警予的心也慢慢地在理想的天地中交织在一起,他们渴望着为身后遥远的祖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竖年5月,蔡和森与向警予在法国小城蒙达尼举行了婚礼,他们将结婚称作“结盟”,并将恋爱时互赠的诗作编印成书《向上同盟》,以作见证。

法国作为老牌帝国,报业发达,蔡和森很快就从报上获悉在莫斯科召开了万国共产党会议,于是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旗帜鲜明地提出建党主张:“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蔡和森又以他对毛泽东的了解和对时局的远见卓识,写道:“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早有所准备。”

这封信写于8月,蔡和森久等回信不至,于9月16日又给毛泽东寄去一封6000多字的长信,表示应该“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回复道:“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

中共一大召开之际,在遥远的法兰西,蔡和森、周恩来、李立三、向警予等一起组织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回忆称:“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一道红色的刻度——

向警予又和丁玲讲起自己从法国回到广东时的情景,一进码头,就被一群人围着看,还在背后指指点点。“你猜我怎么对待的?”向警予笑着问丁玲。

丁玲思忖,如果是我,我一定会赶快离开那地方。

可是向警予却说:“我停了下来,跟他们宣传妇女是跟男子一样的,男女应平等,妇女要解放。”

丁玲心里想,为什么她当时没感到害羞或生气呢?为什么她想到要向人群宣传呢?为什么她想的或做的和我不一样呢?为什么她所拥有的天下是那么宽广?

丁玲骨子里有文人的傲骨,深受了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娜拉那句话:“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看过以后,就深深地刻在自己的骨子里,再也不能忘。而九姨一生为“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而奋斗,极为同情劳动妇女,九姨肩上担着的是对天下人的责任。她曾撰文指出:“劳动妇女除了比我们穷苦以外,究竟是我们的一体。我们的运动——女权运动,不专为的是少数人自私自利,当然要首先注意伊们的问题,因为伊们所处的地位特别痛苦。”

有时丁玲去找向警予,看到他们的住处简直不像住着有人,冷冷清清的。从来没听到他们谈话声或说笑声,进门一看,他们常常都在读书。向警予一些很平常、很简单的事,在丁玲看来都觉得了不起,以为她是天下女性里面最了不起的一个。

二大以后,向警予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主编《妇女周报》,号召广大女性团结起来,号召平民女校的学生,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可惜,不久蔡和森、向警予随党北上,学校停办了。

杨绣丽,本名杨秀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上海诗人》杂志副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作品十几部。作品曾获第15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类奖、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比赛一等奖、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

THE END
1.这5位女性深受毛主席信任,有人终身未嫁,有人38岁当市委书记00:36 中央书记处原书记,中肯评价华国锋和周总理,字虽少,却相当精准 00:37 毛远新出狱后,袒露伯父毛主席生前,曾交代过“9字”遗言 00:35 1980年,陈云放话“得罪人”,陈锡联秒懂后直言:我的脑袋都能给 00:37 毛主席钟爱“一根拐杖”,敌寇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暗藏何等玄机? 00:36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https://www.163.com/v/video/VLGJRU1TV.html
2.她是全国唯一一位女省委书记她是全国唯一一位女省委书记 据山东省委组织部公众号“鲁祖轩”16日消息,日前,省委决定:李长萍同志(女)任中共聊城市委书记。 此番履新,47岁的李长萍成为山东省最年轻市委书记,也成为全国唯一“75后”女市委书记。 山东省最年轻的市委书记 官方简历显示,李长萍,女,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4月生,籍贯山东荣成。1997年7https://www.bzx1688.com/g/100519.html
3.全国目前唯一女省委书记上任,这个产业要火!,,日前,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原贵州省长谌贻琴担任贵州省委书记。令人关注的是,谌贻琴是中国31个省份中唯一一位女性省级党委书记,同时也是贵州第一位女省长、第一位白族出身的省长。公开履历显示,生在贵州长在贵州的谌贻琴,从贵州大学毕业后便投入家乡建设,http://m.yuncaijing.com/news/14911849.html
4.全国目前唯一女省委书记上任,这个产业要火!日前,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原贵州省长谌贻琴担任贵州省委书记。令人关注的是,谌贻琴是中国31个省份中唯一一位女性省级党委书记,同时也是贵州第一位女省长、第一位白族出身的省长。 公开履历显示,生在贵州长在贵州的谌贻琴,从贵州大学毕业后便投入家乡建设,对贵州抱有很深的感情。在11月20日宣布任命的领导http://www.zgxczx.org.cn/article/guwen/1709.html
5.2022年4月29日谌贻琴:她是全国唯一一位女省委书记谌贻琴当选省委书记,是全国唯一一位女省委书记!“70后”时光辉当选贵州省委副书记。北京时间2022年4月29日,据央视新闻,中共贵州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4月28日选举谌贻琴(女,白族)为省委书记,李炳军、时光辉为省委副书记,当选为省委常委的还有李元平、卢雍政、吴强(侗族)、胡忠雄、谭炯、吴胜华(布依族)http://www.lishi365.cn/LiShiShow-18249.html
6.全国唯一一位女书记!谌贻琴任贵州省委书记86 评论 全国唯一一位女书记!谌贻琴任贵州省委书记 发现更多热门视频 中国最牛县城,这里一脚踏4国 搞笑联盟视频集锦7613次播放 股民的幽默,真的太到位了…… 青游记1.3万次播放 大爷来逛农村大集,7块钱吃个碗肉,2块买俩烧饼,吸溜口汤…… 晴雨风曰14.3万次播放 你老婆蓄谋已久了,开干 扛花少年行1.5万次https://k.sina.cn/article_1644114654_m61ff32de057014og4.html
7.全国唯一女书记,她的讲话相当精彩!(值得学习)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谌贻琴同志任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同志不再担任贵州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目前,谌贻琴是全国31个省份中唯一一位女性省级党委书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位女性省级党委书记。同时也是一位文采非常出众的“笔杆子”! https://www.meipian.cn/39wnqoyb
8.孙春兰:新中国成立后第五位女副总理新闻频道此后的十年间,孙春兰分别于1997年开始担任辽宁省委副书记并兼任省委党校校长职务,2001年以省委副书记身份兼任大连市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位女省委书记 2005年11月底,孙春兰入京担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晋升至省部级正职官员行列。她在全国总工会工作期间,所做的知名度最大的一件事是主https://news.cctv.com/2018/03/19/ARTIO3Gvj5FiEYmtF3etUHh1180319.shtml
9.阅政观谌贻琴履新,之前有几位女省委书记?南方plus近日,四省省委书记同时调整,值得一提的是谌贻琴履新贵州省委书记,作为目前31个省区市中唯一的女性省级党委书记,将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贵州带来怎样的新变化,引起各界关注。 根据公开资料,在谌贻琴之前,还有两位女性也曾担任省级党委“一把手”、主政一方,分别是1985年担任江西省委书记的万绍芬和2009年任福建省委书记、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11/22/c4330752.html
10.全国两会后至少43名省部级官员职务调整这是自3月17日全国两会闭幕之后,中央和地方大规模人事调整中的一部分。据粗略统计,截至昨日,10天内至少已有43名省部级官员的职务调整,其中有6省份的新任省委副书记预计将在近期内获任代省长(主席)。 新闻背景 两会上11名地方领导中央任职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国完成了10年来最大规模的高层人事更替,11名地方党政主http://www.jssjw.gov.cn/art/2013/3/27/art_9_8975.html
11.全国唯一一位女性省委书记谌贻琴做出郑重承来自会计员小波全国唯一一位女性省委书记谌贻琴做出郑重承诺。你知道“谌”怎么读吗?_三)谌容_360百科 O网页链接谌容和范荣康(本名梁达)结婚后,共育有二子一女:梁左、梁天和梁欢。由于丈夫工作繁忙,儿女又小,谌容勇于承担生活的重压,把母亲的角色发挥到了极致。 198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小说《人到中年》拍摄了同名电影。https://weibo.com/6175002870/JyfNsaQ8u
12.红四方面军的漫漫长征路(之十)5月5日,大会通过《波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告波巴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这次大会选举了中央政府的领导成员,多德任主席,达吉、孔撒、格达任副主席,均为藏族,并颁布了中央政府的十条政纲。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波巴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中共川康省委书记邵式平担任波巴人民政府党代表,刘绍文担任顾问。http://www.jinsui.org/news/mtbd/2016/0523/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