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年拍25集到一年拍3万集,国产电视剧过去40年的发展,几乎与我国社会的变迁和转型同步
□中国改革报记者于馨
如果要寻找一个和改革开放几乎完全同步的文艺形式,那非电视剧莫属了。
十年磨剑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宣告成立,在开拍播出寥寥几部电视剧后,就因“文革”而停滞不前。直到20年后的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才有了如今大众耳熟能详的CCTV,也才有了国产电视剧的起步和复兴。
1958年6月15日,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开始了。《一口菜饼子》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讲的是一个忆苦思甜的故事。—位承受生活重压的母亲,为救女儿省下仅有的一口菜饼子,最后死在旧社会的饥寒交迫中。
与《一口菜饼子》类似,早期国产电视剧主要聚焦在农村现实题材和政治宣传,大多有“庙堂之高”的深远立意。接下来1962年的《绿林行》、1966年的《焦裕禄》等电视剧,都是以正面典型人物作为作品主体。该时期的电视剧作品大多起到较强的教化功能,但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娱乐性。因此,这一时期国产电视剧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都处在萌芽。
从萌芽状态出发的国产电视剧,在经历了近20年的迟缓发展后,终于迎来经典时代。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电视剧发展始于改革开放。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沈爱国表示:“电视剧迎来真正发展,主要在于改革开放后。电视剧的观众,会受到家庭有没有电视机这一媒介的客观限制。而改革开放前,中国绝大部分家庭都还没有买电视机的经济能力。”
上世纪80年代,借助改革开放东风,电视剧创作迎来第一个高峰。1980年,CCTV播出改革开放后的首部电视连续剧——导演王扶林的《敌营十八年》。次年,连续剧《虾球传》红遍大江南北。随后的《蹉跎岁月》《四世同堂》《末代皇帝》《便衣警察》《乌龙山剿匪记》等,部部引起轰动。
此外,对于古典名著的改编系列更成为首屈一指的经典。1980年开始筹拍的《西游记》足足拍了6年,使得两部剧分别于1986年、1987年播出,造就轰动一时的荧屏盛宴。
而87版的《红楼梦》,由王扶林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整个拍摄过程历时三年之久,剧组先后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1987年,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直到今天,已重播千余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此后,随着1994年《三国演义》和1998年《水浒传》的播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完成了第一次的电视改编,也成就了几代人的荧屏记忆。
折射现实
扮演“时代说书人”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这曾是许多观众再熟悉不过的旋律。1990年,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国产长篇电视情节剧的历史,也成了当时的“现象级”剧作。在电视机尚不普及的时代,邻里间凑在一起看《渴望》也成了当时一景。而扎根现实题材又贴近生活本身的室内剧由此深入人心,也影响了《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我爱我家》等后续室内剧、情景剧的拍摄。
《渴望》也被称为国产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1990年出品的《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的奇迹,定位了中国电视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以《渴望》为范本,雅俗共享、老少咸宜。它对整个中国社会、中国城乡、中国中心城市和边远城市的覆盖和冲击,对中国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普遍的覆盖,使得电视剧在中国社会确实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北大教授戴锦华看来,“电视剧扮演、接替了当代说书人的社会功能。”
这一时期的电视剧不约而同地以写实的视角直面社会大时代的起伏,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向中国观众第一次展示了国产电视剧“真实”的力量。
四分天下
多元创造“新格局”
2001年的郭宝昌作品《大宅门》,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历程交相呼应,大气磅礴,也带火了后来的《乔家大院》《闯关东》等反映家族历史的年代戏。而胡玫的《汉武大帝》、李少红的《大明宫词》、张黎与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等则探索出了古装剧不同视角的表达方式。
而随着80后、90后成为主要收视群体,反映时代进程中的年轻人理念和心态演变的现代剧开始“霸屏”。一部《奋斗》在2007年火遍全国,新时代青年的情感与追求让人耳目一新,成熟独立的夏琳成为新一代女性的代表。《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国式离婚》《金婚》《激情燃烧的岁月》《父母爱情》《我的前半生》等婚姻、家庭题材作品也勾起人们对家庭关系与情感新问题的思考。
此外,在这一时期,抗战、军旅题材作品异军突起。2005年,李幼斌主演的主旋律作品《亮剑》,成就了李云龙这个非同寻常的荧屏人物形象。2007年,王宝强等主演的《士兵突击》讲述了农村出身的士兵许三多的成长历程,“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深深触动观众,甚至成就此后几年的“参军热”。
上世纪90年代末,在网络平台上,一批穿越小说诞生并发展起来,这为电视剧提供了全新的模式,穿越剧也成为那一时期影视的流行趋势。2001年的《寻秦记》和2012年的《穿越时空的爱恋》为穿越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上以及现实生活中,要求把各类穿越小说拍成电视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可是后来由于各类谍战片和战争剧的兴起以及电视剧导演们的忽视,穿越电视剧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体系,在之后的几年里也没有出现一部专门表现穿越的电视剧了。直到2005年电影《神话》的出现以及成功,为穿越电视剧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而网络上越来越红的穿越文学创作也为穿越电视剧的盛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此后湖南卫视清穿剧《宫》的热播,把穿越剧推向了高潮。
“数”“质”并重
中国故事走出去
2010年,国产电视剧产量达到了15,000集,而这仅仅是播出的数量,制作上的产量还要乘以2——如今,国产电视剧每年的拍摄量已经超过了30,000集。
对IP不分质量的疯抢很快得到了“恶果”:价格水涨船高、类型日渐俗套、炒作没完没了、收视率真假不明。业内人士曾总结IP剧八大“套路”:小鲜肉、小花朵、外貌协会;卖萌卖腐、霸道总裁玛丽苏;玄幻魔幻变虚幻;五毛特效成噱头;潮牌风尚视觉控;欧巴翻拍来淘金;网红新星成新宠;弹幕营销吐槽狂欢。细数下来,无论哪部IP剧,都少不了这些关键词。
有专家表示,IP剧的潮起潮落与电视剧产业形态关系密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民营机构占到电视剧制作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90%,但90%的民营公司规模非常小,一年基本也就生产一部电视剧。从产业形态来看,这是典型的分散型竞争。这些“一部剧”小公司为了将利益最大化,将风险最小化,于是买IP、迎合市场、越拍越长就成了普遍办法,这也导致了拍电视剧成了一种无意识、无主体的投机性创作。
IP疯潮后,国产电视剧逐渐从“重数量”到“重质量”。国产电视剧再次迎来了现实主义题材的高峰。这主要是电视剧业内遵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政策,众多优秀电视剧作品开始自发地进一步植根生活、深挖生活。例如,表现中国社会城乡改革大潮的《马向阳下乡记》《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一方面延续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题材剧的优秀传统,又以与时俱进的视野观察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生动再现了30年来深度的社会转型与体制变革。
而在国内影视剧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国产剧集正以飞快的速度在海外形成一股“国剧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周继红表示,2017年全国影视内容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总量已经超过4亿美元。中国影视内容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类型不断丰富,出口的市场也从东南亚扩展到中东、非洲和欧美地区。
随着一批国内优秀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抱团出海”,一大批在国内有着良好收视率与口碑的电视剧走出国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异国他乡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和肯定。
在阿里文娱大优酷事业群剧集中心总经理马筱楠看来:“之前海外市场对中国国产剧的认可仅限于古装剧,我们的古装剧不管从文化上还是从制作上都有绝对优势。但是这几年我们发现,很多别的题材在海外也开始被接受了,刑侦悬疑推理剧、都市情感剧也受到海外频道的青睐。”
柠萌影业CEO苏晓认为:“发展到现在,国剧越来越有自信,讲故事的方式、题材、制作水平都与国际越来越接轨了,从文化意义传播的角度来说,走出去非常有价值。从原来只是针对海外华人,到现在针对更多的全球观众;从原来只是在古装剧题材类型上面走出去,到现在越来越多都市爱情题材能够走出去;从原来是海外小众卫星频道,到现在越来越多在主流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这些变化在悄然发生,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
改革开放40年,国产电视剧从初生到繁盛,在题材、类型、风格、概念等方面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视听,并成为一张承载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活名片”。在未来这张“活名片”将被印上更多优秀的时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