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消解“文革”反智化做法和启蒙社会的重要工具和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一时到处传诵,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市场性及消费性力量的急速增长,人们的价值观在迅速调整变化,“知识”的命运也开始一波三折。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折射着当时的社会心理变迁,呈现着“知识”命运的变化,并应和着“命运变迁”的时代主题曲,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开始自己由高峰向低谷的命运。
“知识”与八十年代电影王海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北京电影制片厂1985年导演:秦志钰主演:肖雄等
影片的主人公是春风副食品商场大肉组的售货员盛夏。六年前,盛夏刚从插队的农村回到北京,立即被知识神话所击中。结婚前夕,盛夏做出决定,参加高考,宁可不要孩子、不要婚姻。但是,付出如此大代价的盛夏仍然高考落榜。盛夏没有气馁,又参加自学高考。最后,盛夏因为自学考试成绩优良被作为榜样人物登上《北京日报》,但当满怀喜悦的盛夏抬眼望去,看到前未婚夫携妻子带着他们的小孩漫游在香山公园,目睹此景,盛夏不免伤感,但是内心知识的充盈,使她继续走在自学成材的路上。盛夏是知识追求狂,这是一个特定年代的特定人物,她为了获得文凭和知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可以欣慰的是,虽然她的追寻之路极为坎坷,但是她毕竟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也足以促成她的心灵世界的平衡,这也使她面对柯平一家的时候能够克服内心的窘迫,这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典型再现。
《嘿!哥们儿》长春电影制片厂1986年导演:王凤奎主演:周里京等
主人公是北京的胡同青年肖彪,他两次参加高考,两次落榜,无奈和妹妹东佳在市场上卖羊肉串谋生。影片就像让卖肉的盛夏胸怀大学梦一样,让这个街头小伙的文凭梦更为宏大,两次高考不中,肖彪决定放弃,他要自学大学课程,直接去考研究生。他在街头,是一个卖羊肉串的小贩;回到家中,沉浸在书的海洋,他就成为一个追寻知识梦、文凭梦的学子。肖彪正是通过对知识的吸收和梦想的追求,使他的境界从卖羊肉串的境地升华到心灵自由翱翔的精神领域,继续演绎着“知识就是力量”的神话。肖彪与吴教授的女儿吴雪洁互有好感,但是双方家庭地位身份的差别使这段情感之路似乎不再可能延展,但是,肖彪依靠自己的论文赢得了吴教授的称赞。在肖彪这里,知识不仅给予他自身以力量和希望,还感召着他身边的人,他的哥们,耿海,本来是一个浑浑噩噩的青年,在他的感召下走上了上进的路。
《父与子》长龙影视公司摄制1986年导演:王秉林主演:陈强、陈佩斯
该电影是喜剧系列故事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第一集。老父望子成龙,费尽心计;小儿游手好闲,出足洋相,影片从一个家长与儿子的互动关系展开故事,核心焦点是高考。父亲希望儿子考上大学,但是,高考当日,二子因为考前抱佛脚,体力透支过大,竟然在考场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扰乱了整个考场。无奈之下,老奎只得借来手推车将二子拉回家,结束了二子的高考之旅,也终结了老奎的望子成龙之梦。这个影片把叙事核心定位在二子的前途上,把父母的价值判断定位在全力支持儿子考取大学上面,这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八十年代对知识、文凭的一个态度。有意味的就是这个由陈强、陈佩斯父子主演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电影很快就拍出了续集,1987年拍出了第二部《二子开店》、1988年拍出了第三部《傻冒经理》。这个系列电影起步的年代,正好是“知识神话”、“文凭神话”开始褪色的时期,影片不经意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拐点,文化方面的意义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