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以居住在东北社区“光字片”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十多位平民子弟半个世纪的跌宕人生。该片从小人物视角出发,展示了中国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变迁。
超6万人评分,豆瓣均分8.1分,证明了剧集内容质量过硬,更被不少观众盛赞这是一部属于中国人的平民史诗。由梁晓声创作的原著同名小说,更迎来了一波销售热潮。
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是常态
热播影视剧带动原著小说销量骤增的现象,并不少见。
2019年底,亚马逊中国发布2019年度Kindle年度付费电子书畅销榜。其中,《长安十二时辰》、《流浪地球》分别因为同名影视剧的火爆,位列榜单第二、第五名。
“文学与影视,这是一种相互区分、相互激励而又相互启发、相互成全,最终相互增强和放大的关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认为从文学到影视,不仅是在描述一个过程,更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
市场上不少作品,也存在从影视到文学的反向商业路径。
2019年2月,《流浪地球》成为当年春节档最大黑马。同年3月,揭秘电影制作过程的《<流浪地球>制作手记》书籍一经推出,便一书难求。这部讲述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品是如何诞生的纪实文学,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观众为何爱“影”及书?
原著《人世间》是当代作家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2019年,该书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同年8月16日,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梁晓声将自己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全部融入此书创作中。其父和剧中周家父亲一样,同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在国家困难时期到西南支援三线建设。
原著小说浓郁的生活气息,为影视化改编提供了扎实基础。影片的热播,更带动了原著畅销。开播以来,小说《人世间》迅速攀上各大图书销售平台的畅销榜前列,成为爆款。
“因为在看剧过程中,剧情紧凑很生活化,剧中塑造的人物很立体,情感饱满,多次潸然泪下。想看看书里对人物的塑造,是不是有不一样的解读,比如周蓉和郑娟。”在接受1905电影网采访时,剧迷小雨透露了自己购买图书的初衷。在此之前,这种因剧购书的行为还发生在观看《三国演义》等剧集时。
不少观众养成了因剧购书的习惯。来自辽宁调兵山的观众柴宝侠,看到《人世间》第26集时,就毫不犹豫的购买了原著小说。在此之前,她也曾因为追剧,而购买了《亮剑》、《闯关东》等原著书籍。
“改编影视剧嘛,毕竟不可能完全照搬原著。另外,囿于时长和形式限制,同样不可能把书中涉及的一切全部呈现出来,那就会存在取舍。从个人角度来看,还是很喜欢去了解一下剧版里面没有呈现出来的内容的,看一看剧版和原作的异同。”作为图书出版业一线工作人员,凤凰联动出版社编辑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与原著角色的差别,对于未能呈现光影之上内容的猎奇心理,成为不少观众购书的主要原因。对于一些有续集拍摄计划的影视剧作品而言,不少观众难耐首部与续集之间的“空窗期”,选择购买原著提前了解故事走向,比如《庆余年》等。
未来文学作品改编国产影视剧有多少?
“这是我的菜。”
一口气读完《人世间》,导演李路被时代风起云涌之下小人物的命运起伏故事打动。最终,他将原著搬上了电视舞台,为观众带了一场精神文化盛宴。在其看来,这部小说丰富的人物群像、不带主角光环的烟火气息等,为影视剧改编带来非常好的基础。
未来,观众还能够欣赏到哪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呢?
根据2020年光线传媒财报公布的未来电影制作计划,公司将会拍摄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新版《三体》。当时披露的信息显示,该项目正处于前期策划中,导演、演员名单还未确定。
文学作品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为当下不少影视剧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改编影视剧的热播,也助推原著作品出圈。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为中国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