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片可看,如同不知道下顿饭吃什么,是生活里常有的困扰。而最近令很多观众困惑的是:为什么总感觉「全球普遍陷入创作荒」或者「爆款概率大减」?
定义「爆款」,见仁见智,但有一组来自美国流媒体领跑者Netflix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上述读者的近期观感:
三季度卖座作品,如《比佛利山超级警探4》《逆岭》《黑带出勤中》等电影,和《模范爱侣》《天作不合的我们》《地面师》等剧集,水花平平。倒是重新回归的《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凭借法国第一夫人「真人客串」,掀起了一些讨论。Netflix更多把目光投向有《鱿鱼游戏》第二季和杰克·保罗与迈克·泰森的拳击比赛,以及12月25日的两场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FL)比赛等现场活动加持的四季度。
A面是观众的感叹,从业者的挣扎是众多B面的其中之一。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过去10年一直为包括Netflix、亚马逊和迪士尼等出品的影视作品拍摄航拍镜头的迈克尔·福廷,几乎「无家可归」。像福廷这样,在一轮轮裁员潮下失去工作、退出内容行业的局中人,还有很多。
不过,很显然,资本在犹疑和摇摆后,仍旧找到了方向。
好莱坞,革命尚未成功
美国《好莱坞报道者》统计后发现,与2022年同期相比,今年近6个月来美国影视产业的总产量下降37%,导致开工量不足,有些编剧和演员连保证医保的最低收入门槛都达不到。内容供给不足的背景下,才有了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代表的经典重映。
另一方面,《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的热播,以及投注在《鱿鱼游戏》第二季上的厚望,都侧面印证了纯原创内容产出的乏力。Netflix并非孤例,比起押注下一个所谓「爆款」,在经典或已经印证过成功的IP上作更进一步的增量开发,成为一个趋势。
比如,美国HBO电视网及华纳旗下流媒体平台Max近日确认了《权力的游戏》改编电影的制作计划。过去一度,HBO强烈抵制将《权力的游戏》搬上大银幕,如今却在项目尚未确定导演、编剧或演员的情况下便放出消息,HBO还表示正通过《龙之家族》和即将于2025年播出的电视剧《七王国的骑士:邓肯与伊戈》等项目在屏幕上拓展「维斯特洛大陆」。华纳兄弟探索CEO大卫·扎斯拉夫明确表示,公司的使命是「真正地专注IP开发」。
如果站在结果往回看,是好莱坞大罢工的影响一直波及至今。
2023年夏天,由于不满薪酬待遇、工作机会以及人工智能(AI)的威胁,美国编剧工会开始大罢工,代表1.1万的编剧和资方进行谈判,后来拥有16万会员的美国演员工会也加入罢工的队伍中,好莱坞制作随之停摆。
经过漫长的讨价还价,2023年9月底,代表好莱坞资方利益的美国制片人联盟与两大工会达成和解协议,从业者于该年10月开始陆续返岗开工。工会在罢工中赢得了关键让步,包括工资上涨、健康和养老金供款增加、流媒体观看率奖金以及AI保护条款,防止AI取代真人编剧和演员。但是,罢工让失业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编剧是原创内容的核心工种。美国编剧工会在罢工谈判中,成功争取了「最低编剧室规模」的条款,要求片方最少也要雇用3至6名编剧,并且获得更多的额外报酬。片方最终的确在这个条目上让步了,但后果是取消了「迷你工作室」,与其被工会盯着最低雇员人数和酬劳奖金,还不如直接雇用独立编剧完成所有工作。很多编剧的工作被条款扼杀,进而导致了原创内容的收缩,创作者无奈之下,只能在既有作品中反复改编,才有了如今IP开发「一鱼多吃」的盛行。
「流媒体泡沫」是个伪命题?
BBC在今年9月讲述迈克尔·福廷经历的报道中,表达了「可以观看的新电影和值得一看的节目会更少」的观点,并将其与「不可持续的流媒体热潮」相联系。
这两年,随着流媒体用户增长见顶,平台的财务压力增大,「流媒体订阅泡沫」的示警水涨船高,很多媒体高管认为,流媒体订阅行业存在泡沫,依靠涨价的方式来提高收益的行为无法持续。现实是,到今天来看,流媒体并非「崩盘」,不仅Netflix股价重回巅峰期,就连迪士尼旗下的所有流媒体也录得整体盈利,截至今年11月发布的四季度财务报告,连续两个季度完成止损目标。
表现在Netflix身上:一方面,平台版图的拓宽不再单纯围绕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内容。Netflix不仅持续发力体育和游戏,也试图在线下为自己的IP找到出口。
2025年,实体娱乐场馆「NetflixHouse」将落地美国达拉斯和宾夕法尼亚,Netflix的线下设置,和迪士尼环球影城的这样的大型主题乐园定位不同,奈飞的主题乐园采用了更低成本的轻量化处理,选择开设在购物中心的商铺内,更趋近与IP联名的线下快闪活动。更明确表现出对内容变现的追求的同时,也显示了Netflix对长期稳定性的注重。
上述「技术满足需要」叙事的微妙之处在于,当初正是AI翻了好莱坞的天。内容创作领域,对新技术的态度依旧是复杂的。2023年,美国编剧工会获得承诺,禁止使用AI编写剧本或生成素材,片方也必须得到演员本人同意之后才能创建和使用他们的「数字形象」,以防真人角色被替代。但是,条款还没来得及落实,今年就出现特技演员玛丽·芬克被要求在合同中同意使用「数字合成形象」的事件。
这暴露出了法律法规往往滞后于科技发展的弊端,也反映了好莱坞片方、科技公司和演员之间的博弈,并未随着大罢工的结束而告终,像迈克尔·福廷一样的中低层从业者们,还将继续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普及,区分人类原创和AI生成的难度不断增大,在已有内容资源库上的拓展,需要创作者有着更强大的驱动力。
前不久亮相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由莱因哈特戏剧学院出品的戏剧《人工智能与亚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剧目的文本是基于ChatGPT生成的。过程中,编剧、导演和舞台设计比安卡·托马斯会有意识地挑逗ChatGPT说出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
比如,ChatGPT自称是「没有主观判断的机器算法」,但在《人工智能与亚伯》中,导演会让它面向观众说出自己的感受,那是与之前照本宣科时相悖的结论,这种反差的营造,背后是托马斯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审视技术进步的矛盾性,同时承认,「在剧中,人工智能有了困惑和挣扎之后,会跟人类一样」,而这,是有趣的。
1号结语
回到文首读者的提问。如果暂将其归咎于好莱坞大罢工余波未平,那么面向未来,如何正确打开技术「向善」,成了一个核心问题——内容创作的语境,与其他场景并无不同,首先意味着要以人为本,既要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人之上。
因此,如《人工智能与亚伯》这样的创作探索是有意义的。即便是Netflix,也是一面将生成式AI添加到年度报告的竞争风险因素中,另一面任命首位游戏AI掌门人。而游戏,正是Netflix未来变现的重要抓手。
大罢工也并未阻挡流媒体模式带来的影视环境变革,反而推高了海外市场和本土化创作的价值。近期,迪士尼、华纳都先后锁定亚太为其主要市场。跨国流媒体巨头在家门口展开的内容本土化、定价策略和与区域本土平台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也为国内影视出海,提供了新的参考。新的格局下,这是新的机会,重新去探索在全球娱乐市场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