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助理教授
肖丹云,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硕士研究生
责编:钱岳靳永爱
写在前面
这项创新的研究成果于2024年5月在全球计算机与互联网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国际万维网大会(WWW)上发表。通过这篇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媒体如何映射并塑造公众对于跨国亲密关系的看法,也为促进全球文化理解和社会包容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1
什么是跨国亲密关系
跨国婚恋现象不仅是全球人口流动的直接结果,也是移民为了适应和生存而采取的策略,更是他们与当地社会融合的重要方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从白裙飘飘的白人新娘到身着传统服饰的中国新郎,从留学回国的青年带回异国伴侣的故事,到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与本地居民的浪漫邂逅,这些跨国亲密关系的类型多样,背后的故事各具特色。
中国既是跨国婚姻的输出大国,也逐渐成为吸引跨国婚姻移民的新目的地。在1979年,中国的跨国婚姻仅有不到8500例,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超过49000例。这一增长不仅显示了国际婚姻数量的增加,也反映出社会态度和文化接受度的逐步变化。然而,在具有民族多样性、但国际移民进入门槛较高的中国,受到千年来儒家社会的影响,跨国亲密关系依然是少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血统、族谱和文化融合的强调,加之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使得跨种族亲密关系在社会上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跨国亲密关系的例子:从充满浪漫色彩的恋爱故事到受到社会偏见的亲密关系,从由婚姻推动的跨国迁移到先迁移后恋爱的情况,甚至还有在国外结婚后返回中国生活的案例。这些多样的婚姻情形不仅反映了个体选择的多样性,更深刻揭示了婚姻与移民、性别关系以及种族与民族融合在跨国空间中的复杂交互。
2
大众对跨国亲密关系的情感态度
为了深入解析跨国亲密关系的互动和对数据分析进行指导,研究者构建了一个“跨种族亲密关系三角模型”,将父权种族主义、婚姻交换理论和移民融合理论结合,深入讨论了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共同塑造对跨种族婚姻的公共话语和社会态度。父权种族主义探讨了性别偏见如何影响对不同种族的移民的态度,例如,社会可能对来自低收入国家的女性移民有更积极的接纳态度,因为他们可能被视为缓解男性竞争压力的解决方案。婚姻交换理论分析了人们如何出于经济或社会地位的考虑选择伴侣。移民融合理论则着眼于通过婚姻关系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尤其在主流文化强势的环境中,移民可能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来实现文化融合。
3
最后的话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种族、性别和移民在社会媒体公共话语中如何相互作用的理解,也提供了如何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来影响和改变这些话语的重要视角。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为理解和改善跨种族关系的社会接受度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激发更多关于文化、种族和性别交叉影响的讨论,推动社会在理解和接纳跨种族婚姻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让我们一起期待,在未来,更多类似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