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系副主任
中华胸心外科学会常委、肺癌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首届、第二届),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RCS院士,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Member,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副总编辑等
荣誉称号: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十佳医生
研究方向:
肺癌、气管外科、肺移植、纵隔/胸壁肿瘤、肺部难治性感染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基础转化研究
科研业绩:
姜格宁教授主持科研项目16项,包括国自然面上项目3项、市科委、市卫健委、申康等重大课题等。发表论文473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7篇,累计IF298.846分,IF>10分4篇,国际胸外科三大核心期刊JTCVS、ATS、EJCTS共发表论文27篇,中华系列论文73篇。主编、主译《肺外科学》《肺移植》等专著十六部,并担任十余部胸外科著作副主编及编委,包括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六部。制定并发布国内及国际专家共识7项。曾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3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2次)等各级奖项15项。
团队简介:
陈昶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享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1.胸部肿瘤方向
2.组织工程方向
3.智慧医疗方向
行政职务: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上海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中心主任、同济大学胸外科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肺科GCP主任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届)
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海峡两岸医学交流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胸心外科学会国际会员(AATSMembership)
1.胸部肿瘤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
2.组织工程技术在肺和气管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3.人工智能在胸部肿瘤的临床与转化研究
科研业绩:
长期从事胸部肿瘤外科的研究、转化及推广工作。国际上率先阐明肺叶切除术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解决了近年来该领域最大争议,此成果被写入《ALungCancerJourney,1973-2016》。进一步建立全球最大的胸外科微创中心,革新早期肺癌的极致微创技术并向国际推广,已培训600位外籍医师,在欧、美等心胸外科年会开辟手术直播专场。此外,解决气道肿瘤多项治疗难题:设计并实施“瓣”式成形术,为原先无法切除的患者提供根治性手术机会;首创隆突“Y”型支架,为濒临窒息的气道狭窄患者提供转危为安的手段。打造肺癌智能诊疗模式,开发肺部病灶自动识别,良恶性与浸润性判定及淋巴结状态评估的肺癌智能阅片系统,并建立肺癌预后预测的多组学模型,精准指导手术、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决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近五年内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1篇,总影响因子389分,其中包括JClinOncol(IF=33.2),JThoracOncol(IF=13.4),JAMASurg(IF=13.6)。获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2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奖励8项,包括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编写胸部肿瘤外科专著7部,包括英文论著2部,参与制定专家共识4项,创办英文期刊CurrentChallengesinThoracicSurgery。
团队简介:
肺部肿瘤联合攻关团队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领衔,长期从事肺部肿瘤多模态诊疗体系构建研究,围绕肺部肿瘤外科研究与转化应用、微磁力肿瘤治疗方法探究、固有免疫识别分子功能机制研究及信息可视化等方向持续科研攻关。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面上项目9项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现有导师9位,博士生40名,硕士生17名。
张鹏
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术型,专业型)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带组主任、科教处处长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胸部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获得2018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科委“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计委“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GenomeBiology,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NucleicAcidResearch,GutMicrobes,PLoSPathogens等权威杂志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
团队从事胸部疾病的外科及精准综合治疗,基础研究主要专注肺癌的发生转移机制及呼吸系统感染免疫机制研究。团队承担有君实、正大天晴等申办方发起的GCP临床试验项目,同时在勃林格殷格翰(BI)、恒瑞、信达等国内外著名药企支持下,开展了多项由研究者发起的新辅助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肺癌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段亮
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肺部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包括:
1.单孔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术的技术探讨和临床应用
2.组织工程气管的基础研究
主持国自然面上等科研项目5项,科研经费175万元。发表代表性SCI论文15篇;中文期刊多篇。
本团队主要从事肺部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包括单孔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术的技术探讨和临床应用,组织工程气管的基础研究。
杨洋
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外科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欧洲胸外科学会(ESTS)会员,ESTSMember
国际胸外科学会(STS)会员,STSMember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MemberoftheYouthCommitteeofDepartmentofthoracicsurgery,ChinaInternationalExchangeandPromotiveAssociationforMedicalandHealthCare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MemberoftheYouthCommitteeoftheChineseSocietyofBiomaterials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ChineseChemicallettersYouthEditors
ScienceBulletin期刊编委
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肺癌、肺移植、生物纳米材料
团队专职科研人员3人,技术员7名,其中博士学历4人,平均年龄35岁,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在读博士生2名,硕士生4名。带领其科研团队创立了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胸外科实验中心和精准医疗检测平台,建立肺癌患者基因组变异模型。独立开展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抗肿瘤生物纳米材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对肿瘤医学与生物纳米材料进行整合,极大提高了肿瘤检出率和精准识别程度。
赵德平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外科学(胸外科)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
1、胸外科学,早期肺癌微创手术的临床研究;
2、肿瘤免疫学,抗血管生成药物增敏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
2006.7-2007.9在美国MayoClinic医学中心和Memorial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胸外科进修学习。于JClinInvest,EurJCardiothoracSurg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5部,多次受邀于国际会议发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课题、吴阶平基金等课题多项。先后获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奖-银蛇奖提名奖、AME-Medtronic全国胸腔镜肺切除手术视频竞赛唯一最高奖-卓越奖等多个奖项。
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保持长期合作,围绕早期肺癌微创外科临床及转化研究、新型抗肿瘤药物设计及开发、医疗辅助器械研发及应用等方向持续科研攻关。团队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多次受邀国际会议发言,获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费苛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理事,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医院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胸外科分会常务理事,上海老年学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常务委员兼结核病防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与医师健康保险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肺癌免疫治疗
主持国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主编专著1本,参编著书5本,撰写论文、论著数十篇,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2013年获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团队依托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平台,从细胞模型,临床样本等多层次探索肺癌的分子机制和临床诊疗,费苛教授重视人才培育,注重临床科研相结合,目前已培养毕业博士生5名和硕士生4名,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
内科学
徐金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党委副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带头人、同济大学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国家杰青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感染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慢病管理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新型干预手段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聚焦以支气管扩张症和肺部感染为代表的重要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代表性业绩:揭示他汀类药致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促进药物说明书的改写(AJRCCM2012)。在国际上首先定义支扩哮喘重叠综合征(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2016);率先发现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致病基因表型(NatureImmunol2018)。揭示肺干细胞携带基因工程抗菌肽干预肺部感染与损伤的作用和转化前景(EMBOMolecularMedicine2019)。最早针对新冠肺炎临床特征及其防控策略撰写发表重要学术论文(ERJ2020,LancetDigitalHealth2020)。
同济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是同济大学医学院设立的,依托于肺科医院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和研究机构,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工作。团队成员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20项,人才计划22项,涵盖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子课题、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等。所长徐金富教授被授予国家高层次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卫生系统优青、浦江人才、曙光学者等荣誉称号,是3项国家指南及4项专家共识核心执笔人。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委副主委及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委,兼任FrontiersinMedicine\RespiratoryResearch、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等多家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ClinicalMicrobiologyandInfection编委。
团队始终把培养高质量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作为目标,开展创新性研究。研究所占地面积400平,目前有全职研究人员3人。注重学生国际视野的开拓,积极组织研究生报名并参加国内外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议,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实力。
褚海青
呼吸病学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上海市医学会内科专科分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专科分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委员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专家库专家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与病原微生物特性的研究,主攻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团队依托的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专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示范单位、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全国首批呼吸危重症专培基地,上海市首批呼吸专培基地、同济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单位,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呼吸病学)排行榜全国第二,2019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呼吸科声誉排行榜获提名。团队致力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部感染的研究,尤其以NTM肺病诊疗和NTM耐药机制的研究为特色,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导3人,助理研究员1人;临床医师8人;在读研究生超过10人/年,在研课题经费300余万元。
李惠萍
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呼吸科教授、主任医师(二级岗位)、科主任(1998-2017)、疑难肺部疾病诊疗中心顾问、卫生部重点专科负责人、呼吸病研究室主任(2010-2018)。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兼间质病学组副组长(2005-2020)、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间质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地区间质病协作组组长、美国ACCP资深会员(FCCP)及ATS会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间质病学组组长(2005-2019);CHEST中文版杂志编委、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专家
间质性肺疾病、结节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及下呼吸道难治性感染等呼吸系统疑难疾病
擅长间质性肺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
刘锦铭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资深会员(FCCP)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顾问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顾问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功能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工作委员会呼吸病血管介入工作组副组长
上海市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区域协作组组长
上海市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委员
上海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顾问
曹卫军
内科学(呼吸内科学)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间质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病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成员,国际呼吸杂志通讯编辑
慢性气道疾病和间质性肺病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呼吸内科博士毕业,2008年5月-2009年8月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在二十余年从事呼吸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科研教学能力。从事慢性气道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的机制研究及间质性肺病临床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期刊十余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及参与国自然等各类课题10项。
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9名。课题组现有科研型博士3名,在职博士2名。长期以来致力于间质性肺病、慢性气道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和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现与郑加麟教授团队一起推进外泌体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并侧重于探索呼吸系统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两个系统的共病研究中做了一定的前期工作。
李冰
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专科分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内科专科分会委员会青年委员
致力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部感染的研究,尤其以NTM肺病诊疗和NTM耐药机制的研究为特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等课题5项。获得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上海“医苑新星”优秀青年专科医师等人才项目。成果多次发表在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等微生物感染领域高质量杂志。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6篇,JCRI区杂志6篇,单篇最高他引113次。第一排名获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方法创新奖、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医务工会“星光计划”一等奖、上海市医务工会“星光计划”创新之星奖等。
沙巍
呼吸病学、结核病学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主任,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结核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防痨协会非结核分枝杆菌专业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防痨协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防痨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疗促进国际保健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防痨杂志》副主编
结核病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精准诊治策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主持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结核病科)、申康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在研经费4千余万元。
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级指南十余部,主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80余篇,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明专利1项,在缩短初治敏感肺结核疗程、提高复治肺结核治愈率、耐多药患者综合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治新技术研究中均有突出贡献
研究团队包括临床研究团队和基础研究团队。
临床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结核病临床诊断新技术和优化新方案的治疗,和UCLA、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发基于纳米技术、生物控制反馈系统(FSC)、基因编辑技术等,对现有的结核病诊治技术进行优化,并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获得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课题资助,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率,及难治性结核病的治愈率。
范琳
呼吸内科
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结核科副主任、上海市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病临床试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法防治分会秘书长兼常委、上海医学会结核病学专科分会副主委委员、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防痨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团队聚焦结核病的临床诊治研究及免疫研究两大主线进行。团队近年在结核病的快速诊断及治疗方面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SCI论文10余篇,在结核病临床免疫学研究方面发表论文10余篇。
肿瘤学
周彩存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科学学位/专业学位)
肿瘤科行政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肿瘤学系主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董事会核心成员、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靶向和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候任主委、CSCO肿瘤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国际肺癌联盟(IASLC)控烟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肺癌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综合治疗;耐药机制
主要致力于肺癌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等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发表包括LancetOncology,JCO,AnnalsofOncology,JTO,Cancer等在内SCI论文100余篇。并具有领导多中心临床研究经验,先后主持或参与30余项国内多中心肺癌临床研究。201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19,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8,中国抗癌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一。《2020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组组长。
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是集临床诊疗、转化研究、基础科研为一体的肺癌研究团队,是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协同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周彩存教授是国际肺癌联盟董事会成员、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学科带头人、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分会主任委员。该学科在周彩存教授带领下,已建成人才梯队合理、学术氛围浓厚、国内具有极高影响力的肺癌研究团队。该团队目前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名,银蛇奖1名,上海市发展人才计划1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浦江人才1名,曙光计划1名,杨帆计划1名,晨光计划1名,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师2名,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1名,上海市抗癌协会雏鹰计划2名,上海市肺科医院新人培育计划2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3人。
该团队在肺癌早期诊断、晚期肺癌的精准领域成绩斐然。在早诊领域创建了精准、快速早期诊断策略,对晚期肺癌建立驱动基因阳性肺癌一线治疗新策略,驱动基因阴性肺癌确定化疗联合抗血管、免疫联合化疗的一线治疗新标准,改变了我国肺癌整体诊疗模式,显著延长我国晚期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主要贡献和成绩如下:
1、实现肺癌早期诊断和分分型关键技术突破,创建了“精准、快速”的诊断体系。成功研发肺癌清抗体谱和叶酸受体阳性循环肿瘤细胞诊断新技术,将肺结节肺癌诊断阳性预测值从69.0%提95.0%,2款辅助诊断试剂盒获CFDA批准上市,填补领域空。次证实1天内快速诊断ALK基因融合的RT-PCR法可替代5-7天的FISH法;建了肺癌分分型关键技术平台和“精准、快速”的诊断体系。在AnnOncol等发表IF>10论6篇,写2018-2020年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等奖。
任胜祥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
国际肺癌联合会(IASLC)事业发展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分会常委/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新药研究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委员会常委/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肿瘤组副组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呼吸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胸部肿瘤的诊治,特别是肺癌免疫联合治疗策略以及肺癌少见驱动基因ALK、HER2等的基础和转化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上海市申康中心等课题以及国际肺癌研究联合会(IASLC)FellowshipAward、上海市浦江人才、曙光计划和上海市人才发展计划等人才项目资助,致力于肺癌的早期诊断、晚期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耐药机制以及免疫联合治疗模式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nalsofOncology、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JournalofHematology&Oncology、ClinicalCancerResearch、CancerImmunologyResearch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4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研究团队立足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和同济大学肿瘤研究所,学科带头人周彩存教授一直致力于肺癌靶向治疗、抗血管治疗、免疫治疗及临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Oncology、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LancetRespiratoryMedicine、AnnalsofOnc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著100余篇,所有发表论文被他引超过16,000余次。作为主要研究者负责的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17项,其中OPTIMAL和BEYOND被CSCO列为影响中国临床实践的重大研究。肺癌个体化治疗取得的部分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苏春霞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转化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癌专委会副主委;泛长三角胸部肿瘤联盟专委会秘书长;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胸部肿瘤专委会青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专委会秘书长
肺癌免疫治疗、精准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及耐药机制与对策;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肺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
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是集临床诊疗、转化研究、基础科研为一体的肺癌研究团队,是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协同创新团队。苏春霞教授为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及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分管肿瘤科教学和科研任务。目前肿瘤科团队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2名。肿瘤科团队在肺癌早期诊断、晚期肺癌的精准领域国内领先。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建立肺癌液态活检的精准技术和方法:团队在国内率先完善NSCLC微小标本活检方法,建立NSCLC临床小样本库,完善肺癌分子检测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小标本的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技术;带领团队聚焦液态活检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发现叶酸受体阳性CTC诊断新技术及ctDNA可动态监测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化疗及NSCLC患者靶向治疗疗效;免疫治疗领域,较早的应用如不同转移部位及合并症等患者的临床特征,开展肿瘤自身抗体多中心临床研究等探索免疫液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探索多种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模型。
(2)创建基于肺癌分子分型的快速诊疗体系:建立了肺癌分子分型关键技术平台和“快速、精准”的诊断体系,2017年受欧洲癌症协会官方杂志EJC副主编邀请,对团队的快速诊断体系作专刊报道,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和称赞,提高了我国肺癌诊疗体系的国际影响和地位,并随着治疗方式的增多,探索不断优化肺癌精准快速的诊疗体系。
何雅億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秘书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委员
SCI期刊TranslationalLungCancerResearch编委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
肺癌的临床、转化及基础研究
肺癌精准诊疗
肺癌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早期诊断和转移机制探索
肺癌诊治的新材料研发
2017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称号,2019年获得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目前共发表论文79篇,以第一作者/共第一、通讯/共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0篇,研究涵盖了肺癌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早期诊断等方面。参与2019年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及2020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编写工作。以编委身份参与编撰2019年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国家专利6项。参加了中英文论著LungCancer(2021,副主编)、肺癌(2021,副主编)、临床研究经典案例分析(2021,副主编)和肿瘤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进展(2020,编委)的编写工作。
许亚萍
上海市肺科医院放疗科学科带头人;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市肺科医院放疗科党支部书记和行政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级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
兼任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上海市肿瘤放疗质控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放疗专业委员会肺癌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放疗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SBRT学组委员;华人医师协会放疗协作组(CRTOG)执行委员会常委、华人医师协会CRTOG肺癌工作会员会副主任委员、CRTOG放疗免疫工作委员会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靶向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肺部肿瘤精准放疗、肺部肿瘤放疗与免疫/靶向的联合治疗
宫晓梅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放疗专委会青委会秘书
上海市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委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分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华人肿瘤放疗协作组青年委员
肿瘤学;放射治疗学;肿瘤放疗抵抗与免疫微环境;肺癌脑转移;肺癌靶向治疗;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
麻醉学
吕欣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同济大学麻醉与脑功能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心胸麻醉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常委、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胸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麻醉与围术期科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功能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担任教育部、上海市科委、教委、卫健委、申康、浦东新区、南通科技局等各类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处、六处评审专家等。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通讯编委、JCELLPHYSIOL、CellProliferation、Inflammation等十余家SCI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围术期脏器保护、急性肺损伤保护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81871601、81671947、81272142、30700788),主持省部级、上海市科委、卫健委、申康课题等10余项。近年在Anesthesiology、AnesthAnalg、中华系列等及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主译及参编著作10余部。
近3年来指导学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泰禾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全国年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等各类奖项、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上海市麻醉学会等各类青年人才项目10余人次,指导学生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
上海市肺科医院麻醉科以肺部手术专科麻醉为特色,每年完成胸科手术麻醉约18000例,同类业务量国内外领先,肺移植手术麻醉、疑难复杂气管隆突手术麻醉等胸科手术麻醉管理和技术具有高水准和专科特色,在国内率先大规模开展无痛气管镜技术。现有博导2人、硕导3人、教授及副教授3人,其中获上海市浦江人才、卫健委杰出青年、优秀青年、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等人才计划10余人次。上海市麻醉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心胸麻醉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首批舒适化医疗研究基地,上海市科委产学研基地,国家老年麻醉联盟单位。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申康临床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卫健委等各类课题等20余项。在Anesthesiology、AnesthAnalg等本专业顶级及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获专利60余项。
中医学
鞠立霞
肿瘤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曾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各访学一年。目前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传统医学工程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女医师协会肺癌分会委员。兼任LungCancer,OncologyLetter等多家SCI杂志审稿人。
肺癌的综合诊治
本课题组由中西医结合科、肿瘤科及中心实验室的主治医师和助理研究员等组成,可完成常规细胞、动物和临床实验研究。课题组已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承担国自然等多项课题,课题组经费充足,欢迎新成员的加入。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史景云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中国防痨协会影像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分会呼吸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分会急诊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放射学会委员心胸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影像委员。
肺部疾病影像诊断与分子影像学
从事临床影像诊断工作30年。在临床研究方面侧重于:肺部疾病的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放射组学、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侧重于肺部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断研究。近年来承担省部级课题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先后在《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ClinCancerRes》、《EuropeanRadiology》、《SmallMethods》、《CHEST》、《lungcancer》、《ClinicalLungCancer》等国外本领域较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篇,最高影响因子12.13。主编专著5部。
研究团队现有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3名,海外攻读博士1名。依托上海市肺科医院放射科及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癌免疫实验室,临床及基础研究各项设备齐全、科研经费充足。多年来团队一直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及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等研究团队进行良好的合作,与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临床中心保持多年的科研合作关系。
孙希文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医学、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与应用
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
2、中华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互联网+影像专委会委员
3、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项目评委
4、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论文评委
5、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家
6、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委
8、同济大学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副主任
9、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分会委员
10、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影像专业评委
11、上海市教育人才中心高校教师资格评委
12、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评委
13、上海市医师学分会放射与和核医学分会委员
14、上海感染与炎症影像专委会副主委
15、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人工智能学组委员
16、上海市肺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17、上海市肺科医院联合教研室副主任
18、苏州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早期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主编/参编专著10部,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奖2项,专利1项,累计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近五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篇。老年认知障碍的磁共振研究与关节周围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科技合作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白玉兰基金(1项)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项)等各种项目共12项,累计经费200余万元。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肺癌影像学诊断,擅长对肺部“磨玻璃小结节”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研究成果发表在LungCancer、TranslLungCancerRes、Europeanradiology、Europeanjournalofradiology、TheAnnalsofthoracicsurgery、Journalofthoracicdisease等国际著名期刊。
在读全日制硕士生4名,博士生2名,其中留学生3名,累计培养研究生达48名,其中3人在读期间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本团队目前已与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依托单位同济大学与GE、Philips、Siemens等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临床检验诊断学
余方友
教授、主任技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检验科主任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基础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人兽共患结核病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感染疾病实验室诊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临床微生物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感染性疾病诊断专家委员会委员
细菌耐药机制及致病机制的研究
先后主持科研课题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2项在研,4项结题);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60余篇;主编、参与编写著作6部;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等奖一次、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次、二等奖2次、其他厅市科技奖6次。先后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第二及第一层次人才以及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
团队拥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7名。因公留学在加拿大学习者1名。在研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项。团队近三年累计发表SCI论文近40篇。
王茵
超声医学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超声科主任
上海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超声介入专委会胸部介入学组副主任委员、亚太基层卫生协会超声医学分会重症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分会超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分会远程及移动超声专委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专业委员会重症超声学组常委、上海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超声专委会常委、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分会第二届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第二届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委会超声学组委员、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急重症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超声介入青委会委员、上海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聚焦肺部疾病的超声诊断与治疗,探索超声新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肺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包括超声在肺癌、肺结核、肺移植中的应用。
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课题6项(省部级3项),目前在研科研经费共210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总分值54分,单篇最高6.97分。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超声科建自上世纪80年代,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成为集超声检查、心电诊断为一体的综合科室,能进行腹部、心脏、血管、浅表器官、妇产科、介入超声以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等检查。科室共有医护人员25名,医生11名,技师2名,护士1人,文员11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7人。博士学历1人,硕士学历3人。
科室致力于结合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特色发展介入超声、超声造影、弹性成像等新技术,目前共完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32000例次,超声造影8800例次,其中经皮肺穿8740例,位居全国先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基础医学
戈宝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疫学
现任职务:
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系主任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专业学术任职: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副主编、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编委、Tuberculosis编委、Pathogens编委、Microbes&Infection编委、AnimalDiseases编委、中国防痨杂志编委、肺部健康与疾病杂志编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防治分会常委、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HIV合并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固有免疫分子的新功能和机制研究
由戈宝学教授领衔的固有免疫信号转导团队和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团队是同济大学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和同济大学“十三五”科研工作先进团队,主要从事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信号转导通路机制研究。团队拥有包括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曙光计划、启明星计划、晨光计划等在内的优秀中青年人才,主持承担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自然重点项目、国自然重大计划集成项目等。团队成员受邀在美国Keystone会议、亚洲冷泉港国际会议、美国白细胞学会等国际会议和全国免疫学大会、全国细胞生物学大会、全国微生物学大会等国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交流。
刘海鹏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兼转化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委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感染免疫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病毒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结核病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结核病分会青年委员
肺部疾病的基础及转化研究:1、固有免疫识别分子的新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2、肺癌免疫治疗新靶标的发现;3、早期肺癌特别是磨玻璃结节的发生及干预策略研究。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医学转化中心成立于2011年4月,旨在整合大学与医院的优势资源,推动肺部疾病特别是肺部肿瘤与肺部感染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现有一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组成的研究队伍。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共计42项,总经费8000余万元。在Nature、Cell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3篇。
沈洪波
免疫学、微生物、基础医学
中国防痨协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基础研究委员会委员
宿主抗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新型结核病疫苗研发以及结核病的免疫辅助治疗研究。
本课题组是结核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团队,致力于从结核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寻找科学问题,并且将免疫学基础研究成果服务于结核病的临床治疗。本课题组自2018年建立以来,已经有研究人员12名,其中工作人员4名,在读博士生2名,在读硕士生2名,在职博士生4名。临床研究人员主要是来自结核科的主任医师和优秀青年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