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慢慢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婚恋相亲市场越来越受到欢迎,具体欢迎的群是已经50岁左右岁的叔叔阿姨。当然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老年的“第二春”,而是为了孩子。
但是父母总认为孩子在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怎么还能“叛逆”?一说起孩子的婚姻状况就是一口长叹!
我的朋友北北,面对父母就是这么无奈。北北今年23岁,正是青春的好年纪,每当她回家的时候,妈妈就会给她安排各式各样的相亲。北北拒绝的次数多了,结果当然就是——阿姨很生气,经常和别人念叨:
“她又永远那么多理由,不着急、世界那么大她想去看看,处朋友会耽误她出去看看嘛?谁能拦着她”!
母女俩因为这个事情把关系闹得这么僵硬,叔叔表示扶额很无奈,这明明就是北北自己的事情。父母总是这么参与,只会让她更反感。
母女俩一个比一个倔强,叔叔只能劝阿姨,“孩子长大了,适当的放手让他们自己折腾吧。”
年轻人在婚姻面前犹豫不决,究其原因是什么?
面对年轻人对于婚姻现有的态度,到底是单身主义思想大旗的高举还是有别的原因呢?其实谁不想有个人陪伴自己呢,只是其中原因太多。
家庭不再是唯一归宿,想在现有的年纪放肆追求自我
如今女性撑起半边天的话不再是传说,现代生活中的“精英”一词不再是男性的标签。在某些行业女性更有发言权,甚至执掌一方,不想困在婚姻和家庭中。
男性对于家庭的观念也不如从前重视,一个人潇洒地生活、搞事业,不想太早走入婚姻。
男性不依赖他人照顾,女性不再弱不禁风寻求他人保护
女性曾经在电视中被塑造的角色永远是“林黛玉”一类的形象,仿佛没有了爱情世界只剩自己一人。
当代女性已经开始打破这个形象她们拥有多项技能,工作上够专业,面对事情果断不犹豫;生活上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着急寻求他人保护自己。
许多男生在生活上也能照顾好自己,不似从前依赖于把自己交付于妻子打理,婚姻对他们来说不再是必需品。
各种“故事”看了太多,当“恐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之前有这样一句话上了热搜:“恋爱多年我却恐婚,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吗”?由此看来大多数人还是缺少走入婚姻的底气。
年轻人的种种想法,不止关系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身后还有父母。多少人自己的计划很好,但他们能否得到父母的支持?
面对孩子不想结婚的想法,生活中父母大致有3类态度。
3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不结婚的看法大不相同,各说各的理,哪一类更像你身边的父母
1)传统型父母:婚姻象征着社会的“结果”
传统型的父母是认为结婚是一个人成长的结果,上学、结婚、生子。一个人到了什么年龄就应该做什么事情。否则当面对家庭的亲戚好友,几句简单的嘘寒问暖变成了“脊梁骨上的一根刺”。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能结婚,你不能?”一句简单的疑问,好像任何事情的错误都变成了孩子的错。
错在他们任性到只考虑自己,不在乎家人;任性到他们只在乎自己,不关心家庭、家族的传承;任性到他们眼中只有自己,变得越来越“冷漠”?
2)双标型父母:女儿可以不结婚,儿子不行
传统家庭传宗接代的观念,让一部分人妥协。当婚姻与人生圆满划上等号,年轻人又多了一层束缚。
男孩不结婚,在父母那里意味着生命不能得到延续,“逼迫”着孩子在婚姻的脚步里加快进程;而女儿生来是别家的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又被接纳。
3)开明型父母:孩子的幸福最重要,尊重他的选择
因为爱,所以尊重。时代在进步,单纯的结婚生子已经不能衡量幸福的长短。
这个花花世界,多彩、繁荣,孩子们的脚步不应该止步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爱情、婚姻对于他们来讲,在这个时代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对于家长来说,有时候爱也是成全。其实这个“成全”在于孩子在当下环境之中的状态,而不是为了延续生活、或是为了有人陪伴这么简单。
结婚与幸福之间并不是完全地划等号,重要的在于家人所给的温暖,家长们的爱情或许是两个人互相扶持,走完一生,或幸福,或平淡,而当代年轻人的幸福,是爱。
孩子有人能够相伴终生是件好事,但过于紧逼孩子快速进入婚姻,幸福指数也有待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