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们城市2529岁年龄段未婚率达到56.9
3034岁年龄未婚率达到20
其中30岁人群未婚率超过30,达到了37
换句话说,太多30岁以后的人依然不找对象,也不着急结婚,孑然一身不急不躁。
但是,对于父母而言,孩子到了适婚的年龄依然不肯结婚,就是人生大事,会让自己寝食难安,成为一块心病。
在传统意识中,对于太多父母而言,能够看到子女成家立业,就像是完成了人生最大的一项任务,能够让自己心安。
拨开乌云见明月,真正透过问题往往可以看到本质。
如果儿女三十多岁,还不找对象,其实说明了一个家庭的真相,请知晓。
1父母旧思维作祟,以自己的认知干预子女的选择
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自身非常优秀,不仅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且毕业之后依靠自己努力进入了知名的企业工作。
在很多人的眼中,家里有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骄傲。
只不过,女孩的父亲并不这么认为,反倒是一直操心她的婚事,有一次实在忍受不了,对她破口大骂:
“你个废物,一天到晚忙什么,你连婚都结不了。”
在一些父母的思维里,结婚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到了适婚的年龄没有结婚就是错误,也代表着人生的失败。
甚至在有一些地方的观点是,如果子女不结婚就会让父母抬不起头,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
于是,父母开始不断督促儿女赶紧结婚,殊不知越是苦苦相逼,越是适得其反,儿女们内心越是抵触,越不愿意结婚。
父母喜欢的,子女未必中意父母不喜欢的,子女倒觉得有些合适。
不同的人本身对同样的事物与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只不过在婚姻这件事上一旦父母开始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多半都希望孩子们复制自己的人生模式。
可是子女偏偏有自己的人生活法,当两者僵持不下去时,只会导致子女越来越不想结婚。
2家庭名声不佳,对儿女择偶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我们经常会听到四个字:
“门当户对。”
在古时强调的是彼此的家境身份的匹配得当,放在当下依然不会过时,更多的是重视三观的契合,以及两个家庭认知层面的匹配。
这其中,大家依然非常重视一个家庭的名声,也从这个方面来衡量对方家庭的真实情况。
毕竟,当你选择了一个人,其实很大情况下是无法摆脱对方的原生家庭,这一点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婚后生活。
现实生活中,太多人过了三十多岁依然还没有结婚,其实就是因为家庭名声不佳,对儿女择偶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拖再拖没有结果。
我记得老家恰好就有这样的一户人家。
小伙子踏实肯干,本人也很上进,父亲一直开大车搞运输,家境在当地来说确实不错。
但是即便这样,小伙子都已经35岁了,依然还没有结婚。
村子里的媒人介绍了太多姑娘相亲,起初都是聊得不错,但是后来一打听名声,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原来,小伙母亲经常与父亲吵架,哪怕是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吵得天翻地覆,如此之下导致这个家庭在外的名声是家庭不和,没有人愿意嫁到这样的家庭里。
结婚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如果一个家庭的名声不佳,往往就会影响到儿女的择偶。
3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灵伤害,让子女在婚姻上停滞不前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
一个女孩三十多岁了,但是一直不敢踏入到婚姻中,每每想起就开始变得心神不宁,深深的恐惧感挥之不去。
这一路上,自己也遇到过合适的男伴侣,但是一想到两个人即将走入婚姻的殿堂,自己就开始不敢前行。
就是因为这样,让自己错过了一些合适的人,导致年龄越大越来越找不到合适的伴侣。
她也仔细分析过,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原生家庭带来带来的伤害,让自己在婚姻上停滞不前。
在她的记忆中,父母从来没有和睦相处过,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争吵不休,甚至还会大打出手,自己当时吓得不知所措,只好躲在角落里不敢出声。
另外,父母与兄弟姐妹相处的也不融洽,彼此为了一点利益也是互不相让,完全没有任何亲情可言。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让她对婚姻产生了不可回避的恐惧与不安,哪怕想要结婚时也会选择抗拒。
4知和大叔说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同样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择偶观念,不能忽视。
倘若儿女三十多岁,依然孑然一身没有对象,那么站在家庭的角度来说,就要仔细分析对照一下是否是上述原因。
那么对应以上的问题,最好的改进,可以从三方面展开:
第一,父母要换位思考,不能只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而要尊重年轻人的想法与意见,不要步步紧逼,而要真诚谈心,多给建议。
第二,扭转家庭对外的影响,重视家风的建设,让自己的家庭对外塑造一个良好的口碑。
第三,父母多从积极健康的方面引领子女正确理解婚姻,不要因为年龄大而去逼迫对方,自身多去改变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慢慢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儿女找对象过日子,从来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而是真正可以找到彼此互帮互助能让彼此越来越好的幸福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