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论文(精选5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大学生在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介绍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例如:新生入学时期的焦虑、烦躁、彷徨、失落心理;在校中期可能产生的挫折心理;毕业前期的忧虑、不安心理等等。第二,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根据各个院校的特点,课程设置应突出“特色”,即与教育类型相一致,与大学生心理内容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优化心理素质。第三,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的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的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的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兴趣。

(二)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无论是其它学科本身还是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教育中去,与其它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大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指导心理发展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等。学科渗透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营造师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1形式上多为大班教学,未能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的特色

1.2内容上丰富全面但针对性不足,未能就学生发展现状

进行深入指导从内容上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涉及的范围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如心理困扰与异常心理的识别、心理咨询介绍等)、自我认识与发展(如自我意识培养、人格发展等)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恋爱、就业、压力应对、生命教育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发展阶段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从预防、指导到矫正、治疗的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一般只有32~36个学时,平均到每个主题就2~3个学时,如果每个主题都从基础知识点到活动体验与讨论再到实践应用,各环节都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真正给学生带来触动,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心理发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更多困扰和需求,而有的学生则在学业或生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仅仅“全而泛”,应做到面与点相结合,在对重要主题领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

1.3设置上课堂教学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和既有问题,本文提出发展“面与点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压缩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内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自我认识与发展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等重要领域的一般知识与技能学习;另一方面,增加“点”的针对性指导,即针对学生心理适应发展相对较弱的领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不同领域进行更深入、有针对性的学习。在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进。

2.1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分班教学,对不同学生群体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一阶段除进行传统心理健康重要领域的普及教育外,还应增加基于学生发展现状的针对性指导。实践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分班教学提供依据。例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维度评估大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心理适应现状。基于测评结果可以将大一新生按照适应困扰最突出的领域进行分班,进而对具有相同适应问题和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2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在其他年级开设心理健

康延伸教育选修课程课堂教学途径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需求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课程,供有指导需求的学生选修。延伸课程亦属于“点”的指导,是围绕某一具体领域展开的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体验活动和讨论小组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通过培训有条件的辅导员、聘请专家讲座等多元途径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原则包括普及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客观结合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1、普及性原则。

是指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健康学生,而不仅仅面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看是否有效的提升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整体性原则。

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把专家、教师本人、学生等评价主体的评价作为整体,而不是仅仅只考虑某一个主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会是全面客观而有效的;

3、主客观结合原则。

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即有主观体验的方法,也有客观量化的方法,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出有效的评价;

4、发展性原则。

二、评价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是任课教师的成长。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教师的成长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成长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1、学生的成长

学生在学习之后的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部分,因此,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在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评价学生有没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实现,也包括对自身面临压力的认知,诸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之类。还包括面对这些压力,是不是已经做好面对和承受的准备;其次,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管理情绪的方法。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第三,看学生是否认识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有意愿为此改变,并且掌握了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巧;第四,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是半个社会,只有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才能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定的基础;第五,评价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婚恋观。学生能否正确的处理恋爱、学业、事业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迎接和拒绝爱的能力,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2、教师的成长

三、评价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开放实践性、教学效果的主观体验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1、观察法

教师本人、学生、同行甚至是家长,都能采用观察法来进行评价。教师本人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活跃度等来进行观察;学生、同行和家长可以根据老师的精神状态、熟练程度、课堂氛围、班级学风以及师生配合等方面来进行观察。因此,通过观察可以直观的评价该门课程教学的效果。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说,访谈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质化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巧性,它的评价主体一般是同行。但是,访谈法也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评价主体的水平、风格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4、心理测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心理测验的结果来检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之前和之后分别给学生进行测验,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课程教育前后的变化内容与程度,检验和评判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关系。运用心理测验法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选择好适合的测验量表,否则它的可信度和效度会大大降低。

5、情境检验法

关键词:心理干预德育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初中必修课,但是心理健康的辅导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责任,思想政治课更应该而且理应成为心理健康辅导的主阵地。心理健康的辅导,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因为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从事任何工作的前提,迎接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挑战,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这就是每个德育工作者需要做好的课题。那么,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一、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进行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课具有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至理名言、名言警句可以供学生借鉴和思考。也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在这些人物中,有很多出身贫寒却能刻苦学习,最终学业有成,实现理想和抱负。在让学生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时时自勉。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1.磨砺意志,战胜挫折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暴风雨的坚强意志,教会他们“人生难免有挫折,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的挫折是磨砺意志的秘密武器,使他们明白“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做好迎接挫折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抗击打、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利用诸多名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最终成就伟业的典型故事。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教材。那些聋哑人克服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堪称千古绝唱的舞蹈场面,震撼过后就是深思。经常用古今中外的典型故事,从中汲取一种精神力量,树立榜样,使学生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快乐生活。

2.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利用小论文写作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强,有独到的见解,有心理承受力,利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查找学生身上的不足,查找心理健康隐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着积极、客观的态度评价自我。例如面对初中生的早恋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表达“我对早恋的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判断和平时表现,及早洞察学生的早恋倾向,将学生的这种情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明晰学生们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话题,例如你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观点的理解。通过小论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等大爱情怀。

四、主题探究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契机

思想政治课程中设置了主题探究活动,方便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教师教学中可以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辨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喜闻乐见的小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也使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

课题组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名单中随机抽取60所学校,采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工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校领导问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问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班主任问卷》,对样本学校的校领导、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调查。校领导卷、心理教师卷和班主任卷各发放60份,每类问卷各回收有效问卷53份,有效回收率88.33%。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经费状况、师资状况、咨询室建设、开课状况、宣传普及工作状况等。

一、主要发现

1.关于组织保障机制

在被调查的53所中小学中,有98.1%的学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并且有35.8%的机构由正校长(书记)负责分管。96.2%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并且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发现的问题是,学校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显著低于东中部。

2.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卷数据显示,被调查的理事单位心理教师中,专职心理教师共29人,占被调查心理教师总数的54.7%,兼职心理教师24人,占45.3%。专职心理教师专业背景方面,有51.72%的专职心理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37.93%有教育学专业背景,其他专业背景10.34%。自2006年以来理事单位有96.23%心理教师接受过培训,60.38%的心理教师接受过5次及以上的培训,其中有62.07%的专职教师和58.33%的兼职教师。可见,大部分心理教师都接受过培训。

发现的问题是,98.1%的学校领导认为需要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实际上,只有73.6%的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专职心理教师的数量还达不到需求量。专兼职心理教师在专业背景和培训次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则更多是非心理学专业,培训次数更少,说明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另外,由于缺乏保障机制,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心理教师存在“工作量大、评职称困难、不被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等诸多困难,心理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面。96.2%的理事单位学校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4.6%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列入课表,43.4%的学校能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全部课时,69.2%的学校学生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发现的问题是,理事单位开课情况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课比例最高,中部地区最低。此外,有53.57%的专职教师和34.78%的兼职教师课时得不到完全保证。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存在随意性,教师自己随机决定主题的占34.6%

(2)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方面。被调查的理事单位100%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最早的年代是1993年,最晚是2009年,有26(51%)所学校于1999年~2003年间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这一现象与教育部颁发《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部文件的促进有一定关系。100%的被调查学校的心理教师承担学生个别心理咨询(面询)任务。

(3)宣传普及和科研交流方面。理事单位在校内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使用最多的途径是橱窗板报(92.5%),其次是校刊校报(67.9%)和广播、网络(58.5%)。有37(69.8%)所学校曾与校外(如社区)合作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4.9%的心理教师参加过校级(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66%的校领导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心理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过心理方面论文的占64%;班主任有39.6%公开发表过心理方面论文。96.2%的被调查心理教师参加过区县级(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

THE END
1.恋爱问题和女性权益调查.docx您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单选题】○完全无法接受○恋爱到一定阶段可以接受○不在乎8、您对大学生恋爱,在消费问题上的看法【单选题】○大部分时间AA,财务分明○主要由男方承担○不必分的那么清楚9、您对大学恋爱和今后结婚的看法是什么【单选题】○恋爱就是为了结婚○随缘○与大学的恋爱对象只是恋爱,不考虑结婚10、若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3641403.html
2.情侣关系调查问卷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经情侣关系调查问卷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091879-1-1.html
3.关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通用8篇)篇1:关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渐趋普遍,恋爱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大学生恋爱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教育引导的相应对策及大学生拥有正确婚恋观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现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56cc8cz.html
4.基于亲密关系视角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通过随堂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结果显示,大学生婚恋观存在部分问题,如:过分重视外表、恋爱开销过高、安全及忠诚意识不足、权力不平等、恋情维系方式匮乏等。对此,高校及教师需在宣传和教育方面提升对健康择偶观、恋爱安全及理性恋爱预期、健康消费观、健康家庭观、恋爱忠诚度及恋情维系方式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90380
5.当代大学生婚恋观问卷的编制与验证研究在文献分析、大学生访谈、专家反馈及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婚恋观初始问卷.研究者在50名大学生中征求了对于问卷内容的修改建议,对300名大学生实施了试测,进行了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确定出问卷的维度和项目.在正式测试中,将1608名大学生随机分成对等两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lxtx201203013
6.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试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被试者对婚恋观的观点,第三部分是一道排序题和两道多选题构成。问卷基本内容的构成由五个维度构成,从这五个方面可以考察婚前大学生对配偶的选择以及婚前对婚姻的态度,到婚后对家庭模式以及婚后感情的处理,因此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调查:大学生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27/8056030020006011.shtm
7.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范文关键词 恋爱焦虑 问卷编制 信效度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追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调查显示,81 %的大学生表示想恋爱。健康的恋情对于大学生将来的婚恋有重要的意义。恋爱焦虑是指渴望或者处于恋爱中,由于内在、外在的某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冷静思考感情相关问题,不能把握自己,易产生迷茫、躁动的情绪体验。参考恋爱焦虑的定义https://www.youfabiao.com/haowen/8078.html
8.年度调研报告通用12篇院出具问卷,并基于百合网这个平台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7多万份;第二,深度访谈,由百合网婚恋研究院专家针对单身族群及已婚族群分别进行多次群体访谈,针对婚恋观及婚恋态度进行详细沟通;第三,联合AA租车、乐蜂网、爱奇艺、搜 狐新闻客户端、百程旅游网针对旅游、新闻、电商消费等不同领域做出单身调查,推出行业婚恋调查。https://lcwzwz.xueshu.com/haowen/22334.html
9.第十五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季活动之广东大学生社会治理调研大赛民安天下--乡村振兴背景下茂名市农村居民对乡村建设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内部分高校为例 城市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从化特色小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新冠疫情下广东省食品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情况调查 后新冠疫情时期中医体质类型对https://www.gdcyl.org/upload/file/20220708/16572638331135373.PDF
10.当代高校研究生消费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访谈研究可实现的内容概要:通过对三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王同学、陈同学、林同学)的访谈,研究探讨了当前研究生群体的消费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访谈涉及多个维度,包括每月生活费、网购习惯、跟风消费、朋友和广告的影响、家庭态度、个人品牌偏好等方面。适合人群:教育研究人员、市场分析师、消费者行为学家等对当代青年消费观感兴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huanghm88/90111730
11.大学生恋爱观问卷统计报告分析9篇(全文)题目:《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系别: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 姓名:于冬洁/李金凯 班级:B120405 学号:B12040532/B12040518 联系电话:*** 二〇一四年五月 【摘要】进入大学,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过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感到寂寞和空虚。对于这些文化水平比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大学生们来说,除了学习外,恋爱也便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2jlvzy6.html
12.河南共青团家庭作为婚恋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一,在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根基性作用。联系民政部门开展“四有家庭”“家风传承”选树活动。积极推进婚姻家庭辅导室建设,开设专题婚恋观教育课程,通过上门宣讲、发放宣传页、摆放展板、微信推送等多渠道、多种方式对大学生家长普及婚恋教育,引导家长做好示范,在生活中给http://www.hnyouth.org.cn/league/announcement/id/3832/stype/1
13.大学大学生课题基金项目论文选题热点选题2021最新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婚恋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机制研究.王大钊 青海师范大学 2016 中国大学生学业成就与创新行为的实证研究.李宪印 曲阜师范大学 2016 人文关怀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宫福清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宋劲松 湖南科技大学 2016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https://xuantibao.com/subject/detail?sid=6&wid=4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