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婚率创近十年新低,年轻人的婚姻被啥绊住了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姻观,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结婚率仅为7.2‰,这个数字创下了近十年来新低。从不同省份的差异来看,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结婚率越低,2018年全国结婚率最低的上海只有4.4‰,浙江5.9‰为倒数第二,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的结婚率也偏低。

这届年轻人怎么了?从事30多年人口学研究的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分析,结婚率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结婚人数的结构性减少。与此同时,全社会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房价高企、就业竞争激烈,以及年轻一代“独性”更强等原因,也都成为年轻人结婚路上的“绊脚石”。

越来越晚——

初婚年龄创史上新高

北大博士学历、身高1米72、在高校任教,于晓楠从小到大都是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女”。可随着她的年龄迈过30岁直逼35岁,她明显注意到父母对女儿的自豪感开始持续下降。他们发动一切关系给家里这个“黄金剩女”安排相亲。晓楠苦笑着说,“可能爸妈觉得好不容易攥了一手好牌,却要砸在手里了。”

在高校里,大龄未婚女青年并不少见,很多人经历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求学路,当终于走上了很多人羡慕的“人生巅峰”后,环顾四周却发现自己的人生同行者所剩不多。

于晓楠觉得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并不太高,“起码要能跟我聊得来吧,要爱读书吧。”她自己家境不错,父母已经给她买了车,准备了房子,甚至发话说,“如果男孩子对你好,房子车子都可以不要”。

但晓楠觉得婚姻应该要势均力敌,“两个人各方面条件要差不多,这样彼此心里都不会失衡,两个人的三观也不会差距太大”。

“人们都觉得高校里人才济济,但我入职后发现,其实很多优秀的男老师早就‘名草有主’了。”于晓楠经历了多次相亲后发现,虽然看上去学历高、工作也体面,但因为年龄偏大、自身要求也较高,加之交际圈很小,在高校找到合适对象的机会也大大减少。

“现在的平均初婚年龄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原新说,最新统计全国平均初婚年龄25~26岁左右,其中城市达到26~27岁,农村大约在25岁。

从全国来看,目前结婚年龄集中在24岁~30岁之间,这部分人出生于1989年~1995年,而这几年的绝对出生人数本身就较前几年在减少,“结婚的人少了自然结婚率就下降了,这是一个基本原因”。

上海市妇联公布的《改革开放40年上海女性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0.3岁和28.4岁,比10年前分别提高了5.0岁和5.4岁,与欧盟平均水平持平。据江苏省民政厅去年1月发布的数据,2017年,江苏人平均初婚年龄为34.2岁,其中女性34.3岁,男性34.1岁。

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全社会普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女性,现在高校中,本科、硕士学历的女性已经占一半左右,博士阶段女性占比接近40%。”原新说,推迟婚龄、晚婚晚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一组数据直观地说明了女性婚姻观的变化:1990年,30~35岁的女性中,未婚只占0.6%,而到今天,未婚占到7%;而35~40岁的女性未婚占比则从0.3%增长到4%左右,“都增加了10倍以上”。

近日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呼吁修改婚姻法,将男女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以此来挽救持续走低的结婚率。原新认为,这种做法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效果。目前婚姻法已经规定了,大学期间只要达到法定年龄即可结婚生子,但现实情况是,作出这样选择的人依旧是极少数。

主动“剩”下——

“独性很强”的年轻人

1981年出生的刘豪是很多人眼中的优质“剩男”。

刘豪家境殷实,在天津的城市核心区拥有3套房产,其中两套是“一位难求”年年看涨的“顶级”学区房。他有一份国企的稳定工作、没有不良嗜好;天天健身,拥有同龄人中难得的完美身材。

刘豪理想的另一半要有甜美的长相、温柔的性格、和谐的家庭。“听上去要求不高啊,可我给他介绍3个女孩,都无疾而终。”他的表姐气呼呼地说。

第一个女孩比较腼腆,两人见面后聊了几句,女孩就开始时不时地低头看手机,刘豪觉得要么就是对自己没兴趣,要么就是没什么礼貌,顿时没了好感,相亲现场变成了两个人面对面玩手机。

和刘豪一样,这些眼下本该进入婚姻生活的年轻人,恰是独生子女一代。原新认为,这些年轻人生来就是家庭的中心,因此表现出“独性很强”的特点。

这种特点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并不等同于自私,我们看到在国家遇到灾难等困难时,很多90后年轻人特别踊跃捐款捐物。”他认为,这些年轻人身上的个人主义是指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追求舒适、自由、自我的生活方式;他们有享受当下、只对自身负责的生活态度。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关爱别人以及对家庭的责任心等。

通信方式变化和娱乐方式的多样性,都在加剧这种“独性”。在这个一根网线就能联通全世界的时代,通信方式越发智能化,反而导致人们面对面的沟通越来越少。外卖文化的兴起让吃饭不一定需要有人陪伴,只需要手机点一点饭菜就能送上门。

原新从近几年高校招聘面试中发现一种趋势:一些人的简历特别优秀,用邮件沟通也非常顺畅,可一到面对面环节却判若两人,表现出沉默、少言。原新说,这种人际沟通的障碍放到谈恋爱中必然成为硬伤,“不谈,怎么恋爱啊?”

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颠覆了人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整个社会也在走向包容,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都能被大众所接受。不结婚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同伴,大家已经见怪不怪,“过去人们在小集体里还有道德约束,现在越是大城市越开放,谁也不管谁。”

被迫单身——

房价高、就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

江西人林文浩研究生毕业,在上海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了5年,工作业绩考核的压力大得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努力工作攒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上海房价飙升的速度,令人目眩的天文数字让他望而却步。

更让他觉得高不可攀的,是上海姑娘的择偶标准: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还有一点更重要——上海户口。

在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和北京两个国际化大都市,户口问题成了一些年轻人迈向婚姻的一道坎儿。

自称北京大妞的郭美洁从小就被父母灌输了这样的观念:咱家不缺房、不缺钱,找对象就找北京人。用她爸爸的话说,哪个老北京家里没有几套房?找个北京人,离父母近,小两口根本不需要奋斗就吃穿不愁。

33岁的郭美洁上大学时就获得出国交换学习的机会,读完研究生回国在一家外企驻中国总部工作,刚入职时月收入就有两万多元。她常和好友去吃饭、逛街、购物,一有假期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自己生活得挺好,不能因为结婚降低现有的生活品质吧?”

婚姻的门槛随着中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无形中也在水涨船高。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成本相对较高,房价飙升更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望婚却步”。无房、无车、无钱都成为婚姻的羁绊。这些经济欲求的增加,迫使很多年轻人必须积累一定的财富才能考虑婚姻。

财富积累的背后,就业竞争也愈发激烈。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虽有所减少,但中国依然处在劳动力供给的“高原平台”上。每年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依旧保持在9亿人以上,直到2040年劳动力人口依旧不会低于8亿人。这意味着,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而激烈的就业竞争,也导致了婚姻的推迟。

与此同时,中国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吸引了2.88亿农民工来到这里寻求发展机会,他们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超过半数。如此庞大数量的年轻人在中国的版图上流动着,这种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结婚的概率,压缩了他们谈恋爱的机会。同时,选择结婚意味着必须负担起养育孩子的生活成本,这也促使他们的结婚率下降。

如果婚恋市场有“鄙视链”的话,那么大多数“剩女”往往是高知、高收入,处于“鄙视链”的顶端;而“剩男”则往往是学历和收入都较低,处于“鄙视链”的底端,这两组人群从根本上就不太可能匹配。

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2018年曾发布过一份《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对于“如果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您会怎样?”的问题,69.53%的青年选择继续等待,直到找到理想的人才会选择结婚;15.61%的青年选择“保持单身”;有9.34%的青年愿意“降低择偶标准”;仅有5.52%的青年选择“将就结婚”。

面对结婚率一降再降的现状,不少专家认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没有必要过多担心。在原新看来,无论是晚婚还是不婚,都是年轻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选择,社会应多尊重,给年轻人更多选择空间。

THE END
1.更看重这三样东西!结婚离婚人生大事婚姻生活作为父母,也是经历过婚姻的过来人,提醒儿女在选择伴侣这件事情,不要一味追求物质,门当户对其实已经过时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对方跟自己合不合得来,自己喜不喜欢,对方是不是真心对自己,对方的人品好不好。 婚姻是人生大事,都要谨慎选择,一旦选错了伴侣,可能就会拖垮自己的人生。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AJ7JFV0556B1NR.html
2.文新书讯《结婚记》本书记录的爱情故事发生于1980年代的大学校园,从相识相知到相濡以沫至今,谢谦老师记录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爱情故事,还有自己从读书、求学乃至育儿、工作等全方位的生活体悟。二人走过四十余年的婚姻之路,更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写照。 3.相伴之旅启发当下年轻人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http://lj.scu.edu.cn/info/1039/6890.htm
3.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20241013113235.pdf●越年轻的群体,越认为婚姻应该从“自我价值实 现”出发 ·比起80后,00后持有该观点的占比更大。 ·关于择偶标准、婚恋相处方式等差异和分歧逐渐缩 小: 80后24% 00后15% 至00后的20 80后24.6% 00后20% “社交媒体”“同龄人观念交流” 对当代年轻人婚姻观的影响不断上升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13/6143123152010232.shtm
4.“00后”的婚恋观如此清醒?为此,我们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田梅青,请他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在他看来,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呈现出了多元化、开放化和个体化的特点。受到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如今年轻人的婚恋观念越来越开放,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再将婚姻视为唯一的人生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8935141660706078671
5.专访复旦大学教授:“我们低估了年轻人对生育和婚姻的悲观态度”2016 年全面放开二孩后,新出生人口峰值达到 1786 万,之后就一直下降。坦率地讲,我没有想到放开之后,生育率还是这么低。我们低估了年轻人对生育和婚姻的悲观态度。 ▲ 《无人知晓》里的母亲突然消失,四个孩子面对外面的世界 Q:要如何想象一个人口负增长的社会? http://share.mala.cn/wap/thread/view-thread/tid/16512366
6.电视相亲弊大于利一辩稿长此以往,此类节目无法真正实现婚配的目的,仅仅只是让观众饱了饱眼福、增加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对征婚者本人的帮助却极为有限!而且此类节目易导致错误的择偶观、婚姻观,容易误导年轻人以貌取人、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同时它也会给某些真心想征婚的年轻人以打击,会让他们感觉绝望,觉得这个社会已经“真爱难寻”!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d25ov2i.html
7.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其次,择偶观趋于现实。没有物质基础,婚姻常遇到较多困难。 2.21世纪年轻人的婚姻状况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https://wenku.baidu.com/view/c85c77958a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8.html
8.白族青年的婚恋习俗7篇(全文)国内外的研究中也存在大量对青年婚恋观的讨论。国外对青年人婚姻态度、恋爱和婚姻动机、爱情抉择观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也能够对我国目前青年婚恋观的研究提供积极的指导。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 青年的婚恋观存在地域的差异, 也需要研究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中, 尽管起步较晚, 但这一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7nq6n3x.html
9.《心居》深度评论(共十篇,已更完)(心居)剧评第五篇:三个细节,看懂冯晓琴的精明和算计第六篇:过分依靠巧合,忽视人物逻辑,我找到《心居》狗血的根源第七篇:深扒《心居》第18集,施源进爱蒙,顾清俞的婚姻进入倒计时第八篇:卖色上位,劈腿冯茜茜,顾昕的阴暗超乎想象第九篇:《心居》的智商排行榜,冯晓琴仅居第三,第一名不是顾清俞第十篇:很难过,《心居》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281612
10.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我们这个社会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不知道我们的婚姻观念有多少变化? 是平等了,还是天平倒向了另一边? 下午,我去城里的理发店理发,找到了一家不大,但里面装修的比较好的店铺。 好在,没有理发的人,我就直接剪了,和理发师闲聊了没两句,就进来一个20岁的姑娘。 https://www.jianshu.com/p/2fc464467c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