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亲密关系中,男女双方从相知相恋到相爱相守,共同面对悲喜、承担责任。如今,这种传统婚恋叙事越来越无法打动一些年轻人。恋爱类网络游戏、“付费陪聊”“虚拟恋人”等网络情感产品的迅速兴起,给亲密关系找到了一种“捷径”——通过每个月付出少量金钱,就能获得来自网络不特定人的陪伴和慰藉。
这种更“省心、省力、省钱”的关系,折射出当下部分年轻男女的“去婚育化”倾向。传统婚姻制度面临的矛盾,也在网络语境中被不断放大。
从恋爱游戏到“纸性恋”
虚拟情感产品折射“去婚育化”倾向
“恋爱不是游戏,但偏偏有恋爱游戏。如果你水平够高的话,可以来一段轰轰烈烈的网恋。”这是一位网友对某款恋爱养成游戏的评价。
网络情感产品的迅速兴起,给亲密关系找到了一种“捷径”。据不完全统计,这类服务超八成购买者都是女性。相比男性,女性对高频沟通、互动的需求更为迫切。
24岁的女性网友“止风”说,自己点“付费陪聊”服务,并不是为了追求恋爱的感觉,而是寻找一个倾泻情绪和负能量的出口。网友“瑶瑶不吃糖”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条件合适的男友。“男生如果没房子,家里会不同意,我自己也不愿意和一个男生共同背负沉重的房贷,即使有感情也免不了分手的结局。”她说,“但又确实需要人关心,找虚拟男友,既能享受到恋爱的感觉,又没有负罪感,因为双方都知道恋爱是假的。”
男性则更倾向于有一个美好的承载感情的形象,对沟通互动需求有限。有高校教师观察到,学生中存在个别“纸性恋”,喜欢纸片人,类似手办人偶一样,赋予拟人化的情感投射。这个群体中,男生比女生多。
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
传统婚姻制度走向何方
在结婚、离婚成本逐年走高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婚姻缺乏期待,而近些年关于两性关系的负面舆论,更加重了不少年轻人进入亲密关系的顾虑。
传统婚姻制度的情感收益不断下降,难以满足年轻一代的需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史向梅认为,就目前趋势看,整个社会的生育率在下行,年轻人恐婚明显。“处于婚育年龄的人当中,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从小得到的呵护多,习惯性地觉得自己应该一直被呵护,没有做好组织家庭、孕育子女的心理准备,加之生育成本、抚养成本越来越高,经济压力影响了他们对婚姻的信心。”
另外,近年网上多见因情感纠葛,女性诬告男性“强奸”、男性以残忍方式杀害妻子或女友,这类案件对公众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加重了青年对婚恋的恐惧心理。重庆一名律师分析:“一方面,类似重庆罗冠军这样的案件,会让一些男性对与异性交往顾虑重重。另一方面,针对婚内刑事犯罪、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保护措施落实不足,让一些女性对进入婚姻关系产生恐惧。同时,新婚姻法出台后,婚内个人财产划分更加明晰,有人觉得婚姻关系变得更倾向于情感束缚,而非经济保障。”
“传宗接代”“结婚生子”?
传统价值叙事无力打动年轻人
借助社会研究机构的力量,培养专业教师团队。“现在很多大学老师连自己的婚恋关系都搞不定。”陆琪说,“真正需要的,不是教恋爱技巧,而是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目前,有专家正在设计这样的课程,计划针对大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网络直播。”
在法治引导层面,应加强年轻人的性心理教育,明确交往边界,尊重男女差异,避免因爱生恨、情难自控导致的过激行为。同时,重处婚内暴力等刑事犯罪,帮助女性摆脱“婚姻即牢笼”的心理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