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上过恋爱课的受访者中,超九成认为恋爱课有用,其中24.82%的受访者觉得非常有用,34.18%的受访者觉得比较有用,34.00%的受访者觉得一般有用
◆他发现,恋爱课传递的内容早已超出恋爱本身,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认知自我、学习情绪管理,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人际交往等
◆孙艺菲则对一次课堂作业印象深刻——了解父母的情感经历。孙艺菲发现,父母也曾经有过青涩的年华,爱情是朴素的、常见的人类的美好感情,不用把它当成可怕的洪水猛兽。“而且从此我也更愿意和他们谈起我的情感经历,之前总觉得这些和父母没什么关系,但多和父母聊聊,他们也会给我一些理性的建议,让我更好地认识爱情。”
记者丨毕若旭程思实习生王诗瑶李张欣
原题丨67.27%受访者表示期待授课老师更专业,52.29%受访者期待课程更与时俱进超九成受访大学生感到恋爱课上收获颇丰
“幽默!”“有责任感!”“爱运动但不要有汗臭味!”“喜欢大自然!”“自信!”第一堂恋爱课上,武汉大学的孙艺菲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此起彼伏地喊出理想异性的特点。授课老师将黑板分为左右两半,左边写下女生心中理想的男生特点,右边则是男生理想中的女生。等到整块黑板被近百个词汇占满,老师总结,这些都是人类的美好品质,“它们不仅是我们对伴侣的要求,也应该是自我要求、努力的方向”。
恋爱课是一个让孙艺菲觉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课堂。2020年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大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2022年,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也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恋爱课,受到一些同学欢迎的同时,也有大学生对课程提出了想法和建议。
恋爱课帮助“恋爱新手”树立理性恋爱观
就读于四川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李先硕觉得,开设恋爱课是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2020年年末,大学生恋爱心理课“火爆”网络后,他的学校掀起了一股开课热潮,同学们纷纷在学校评教系统中提出对恋爱课的需求,学校在收到学生的反馈后,经过多次讨论、调研和课程开发研讨,于2024年正式开设《恋爱心理学》公选课。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上过恋爱课的受访者中,超九成认为恋爱课有用,其中24.82%的受访者觉得非常有用,34.18%的受访者觉得比较有用,34.00%的受访者觉得一般有用。
实用内容和互动形式受到受访大学生欢迎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表示对恋爱课满意,其中21.75%非常满意,28.03%比较满意,33.48%基本满意。57.58%的受访者认为恋爱课让人更好地认识恋爱和亲密关系;46.36%的受访者认为课堂讨论、互动氛围好;45.06%的受访者认为授课内容与时俱进,比较符合当下学生需求;36.60%的受访者认为恋爱课注重实践和实际情感问题调节。
付念对恋爱课上的“匿名在纸条上写下困惑”记忆深刻。同学们低头写了好一阵后,老师把纸条收集好,在下一堂课上挑出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解答。老师还设置过一次“翻转课堂”,让同学们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队,针对恋爱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解答。天津一所高校的李子豪记得,《恋爱心理课》中有一堂素质拓展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每十几人分为一组,从每个人的名字里找出一个字,组成一首爱情诗,再由小组里的所有人用线拉起一根毛笔,把这首诗写下来。“这个过程中大家需要介绍自己,此外还需要互相沟通、配合,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既可以锻炼自我表达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协调沟通能力。”
孙艺菲则对一次课堂作业印象深刻——了解父母的情感经历。如果不是这次课程作业,孙艺菲可能永远不会和父母聊起他们的恋爱经历。有了这一次沟通,孙艺菲发现,父母也曾经有过青涩的年华,爱情是朴素的、常见的人类的美好感情,不用把它当成可怕的洪水猛兽。“而且从此我也更愿意和他们谈起我的情感经历,之前总觉得这些和父母没什么关系,但多和父母聊聊,他们也会给我一些理性的建议,让我更好地认识爱情。”
受访大学生期待恋爱课更贴近青年需求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74.9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需要开设恋爱课,8.76%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还有16.33%的受访者表示没想过。
在李子豪看来,大学生处在青春懵懂的年龄,对情感和亲密关系缺乏认识,有时候会因为一些事走进阴影里,不能很好地看清现实或解决问题。“恋爱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更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个时期所面临的困惑。”付念则表示,他在恋爱课上最大的收获是恋爱观更加成熟,“恋爱中的两个人应该互相保持独立和完整,爱人要先爱己,爱自己是一切的开始,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但在安徽一所高校读研一的张宇觉得,他本科时上过的恋爱课比较偏重理论,缺少与生活化场景的结合。“老师讲的真实案例很少,基本都是结合电影、小说的片段来分析,感觉和真正的恋爱还差那么一环。”他希望课程能少一些照本宣科,让理论多结合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例如女朋友生气了到底该不该哄、该怎么去劝,被不喜欢的人表白应该如何处理,遇到来得太快的好感时,该如何判断是否应该继续发展关系等”。
段鑫星介绍,恋爱心理课程的总体安排需要既有理论性知识,也有针对学生常见情感困扰的内容。“比如理论知识会涉及积极的婚恋观、爱情理论如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成人依恋理论、九型人格理论等;针对学生常见的情感困扰则会开设‘遇到爱情会有哪些表现’‘如何辨别真假爱情’等内容。”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16.74%的受访者表示对学校的恋爱课不太满意或不满意。37.90%的受访者认为授课内容不够与时俱进;28.91%的受访者认为授课内容有失偏颇,如强调性别差异、刻板印象等;24.74%的受访者认为课堂讨论、互动不足;24.50%的受访者认为授课内容偏理论,不易借鉴;24.32%的受访者表示课程位置少,不易选到;24.09%的受访者认为授课老师专业度不够,对恋爱心理、亲密关系缺乏科学研究。提及对恋爱课的期待,67.27%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授课老师在情感心理研究方面有较高的专业度,52.29%的受访者希望能与时俱进地解决当下大学生的情感困惑,45.01%的受访者希望课堂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讨论,等等。
段鑫星则表示,把恋爱课上成“金课”还是“水课”,重要的还是要以健康的婚恋观为基石,以爱情理论为依据,上课老师要有爱心、有责任心,以及较高的专业素养,并且能够与学生共同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在她看来,让恋爱课有价值需要三个转变,一是从老师视角到学生视角,“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作为这门课的出发点”。二是从师长心态到学生心态,平等共建,合作探讨关于情感、关于成长、关于爱的话题。“老师的引导与把握尤其重要,比如要传播先进的性别文化,而非落后的男尊女卑的性别差异,倡导大学生以健康地自我成长为出发点,好的爱情是如虎添翼,比翼双飞,不消极、不消耗,彼此增益、共同增值。”三是从老师个人经验到青年个体化体验的转变,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更好的自己。(除李先硕外,文中受访学生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