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改革创新研讨暨现场推进会在东营市召开。东营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侯丽霞代表东营市妇女联合会作《联动联创共建共享聚力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东营样板》典型交流发言。
近年来,东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大教育”理念,抓好顶层设计,聚焦关键环节,服务重点群体,构建多部门协作、多举措并行、多项目支撑的家校社共育共同体,聚力打造全域覆盖、全维服务、全民共享的家庭教育东营样板。
一、抓好顶层设计,紧扣共同目标,多方协作打造家校社共育共同体
强化谋划统筹,细化部门职责,共享共用资源,实施项目化运作,融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架构。市妇联先后联合市关工委、市教育局等部门制定《东营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关于深化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东营市创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等,明确全市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构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基础建设的主要任务,紧扣科学规划家庭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协同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健康发展。
二是厘清部门职责,强化联动协作。明晰部门责任清单,教育部门重点负责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院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管理,妇联组织重点负责社区、村居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庭教育成为城乡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关工委、文明办、民政、卫健等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共同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全域覆盖。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联动工作机制。
三是融合优势资源,打造家教集群。市妇联积极孵化云端花海等一批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组建由217名讲师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规范348处社区家长学校建设,开展女性素质提升培训,推进家风家教进社区、性别平等进中小学。市教育局鼓励教师到社区家长学校担任志愿讲师,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学生和家长开放。市关工委组建“五老”志愿者队伍和书画等专业协会,建设“四点半课堂”,实现法治教育、家风教育进课堂、进社区。通过阵地共享、师资共融,实现家校社良性互动。
四是精准选取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项目化,推动纳入各级政府购买服务之列,市县两级财政先后列支专项资金1160余万元,用于女性素质提升工程等家庭教育项目实施。市妇联启动0-3岁社区家庭教育试点,用妇联牵头+部门联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阵地+项目的“3+工作法”延长服务链条。实施创建全国家庭教育试验区项目,打造“生命的印痕”、“天使在成长”、“智慧的种子”等家庭教育工作品牌,开设“明德家语”、“0-3岁快乐天使”、“书香润心”等主题培训课程。
二、聚焦关键环节,突出“三化”引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体系
聚焦阵地、师资、服务三个关键环节,以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为引领,建立全域覆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一是阵地建设规范化,线上线下享有全维服务。按照“有场地、有队伍、有计划、有制度、有档案、有活动,统一标识”的“六有一统一”标准,建设女性大讲堂、母亲讲堂、社区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阵地408个,探索区域开通家庭教育数字化课堂,实现家庭附近有课堂、家门口学知识、随时随地能上课的全维服务。
三是区域服务精细化,实现城乡全域覆盖。针对东营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人群分布特点,创新区域化家庭教育服务模式,将“家长学校”建在家门口。抓住“舞前半小时”黄金时段,组建157人的“草根讲师”队伍,开展婚姻家庭经营、亲子关系调适等精简短宣讲9698场次,参与群众19余万人次,打通宣传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河口区选择人口较多的村居设置为“三公里培训圈”培训点,由点到面,弥补覆盖盲区。垦利区开设“农村家长巡回课堂”,寓教于乐开展依恋关系、0-3岁、安全感构建等亲子互动活动,补齐农村家庭教育短板。
紧紧抓住家庭对教育指导服务的不同需求,突出母亲教育、早期教育、特殊教育等重点群体,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力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精准化。
二是抓住0-3岁成长关键期,突出特色做好早期家庭教育培训。探索0-3岁家庭教育工作,针对婴幼儿成长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对家长进行系列培训,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东营区“生命的印痕”项目,创建了“亲子活动+阅读+家庭教育”新模式,解决家长在生育、养育和教育方面的困惑和难题。广饶县“智慧的种子”项目,打造“智慧父母十讲”等系列公益课程,实现母亲素质提升培训“五进”。垦利区“天使在成长”项目,开创了“3×3”课题培训模式,着力打造高效实用精品课堂。
三是抓住“春蕾计划”这一载体,爱心帮扶做好重点领域家教工作。开展“爱心同行”活动,557名“爱心妈妈”和志愿者与贫困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解决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等问题。建立“留守儿童活动站”,解决留守儿童的管护教问题,防止出现“打了几年工、误了一代人”。随着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家长的家教意识不断提升,家教理念得到改变,全市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减少,从2011年的3574人减少到2020年的37人。
四、围绕共建共享,用活载体平台,实现“家家幸福安康”目标
以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为中心,创新载体平台,最大程度发挥主题活动的激励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关心参与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培育好家风,厚植家庭教育土壤。组织全市近百万人次参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选树“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特色家庭4944户,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等优秀家庭角色5140名。利津县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扬成为家庭建设品牌,县乡村奖励激励实现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典型示范带动效应。全市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良好家风逐步形成,家庭环境不断优化。
三是建设“平安家庭”,筑牢家庭屏障。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中心实现全市5个县区全覆盖,并延伸建立“幸福家庭驿站”62处,已累计开展婚姻辅导12046对。实现婚姻家庭辅导培训“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引导树立正确婚恋观,构建和谐平等友爱家庭关系。开展“亲情助安全”行动,进村居、企业宣讲1319场次、12.6万人次,家人安全叮嘱18.1万人次,发放宣传材料27万余份,“平安家庭”示范户村(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下一步,东营市妇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大教育”理念,健全共建共享共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在创新全域覆盖服务载体平台上下功夫,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上做实功,在厚植家风家教家庭土壤上求实效,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