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语篇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偏重问题
一、英语教学比例偏大,母语教学“地盘缩小”
在学制仅三年的高职教学中,无论什么专业,英语必修课都开一年半到两年,而大学语文却一堂不开。因为,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教育的职业应用性,迄今为止,横在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必过的关隘似是英语过级问题,而不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过级问题。这就必然导致高职教学中,出现了英语教学内容不切实际的偏重,而母语——汉语教学内容“地盘缩小”的“一头沉”现象,以致造成了诸多英语过了A级的高职生在择业面试中不能清楚、准确地介绍自我,甚至一封自荐书中也错字连篇,病句百出。由大学生滥用词语引发的民众对汉语水平滑坡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难怪有学者说:“再如此下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将逐渐失落。”
二、英语教学比例偏大,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英语教学比例偏大是职业资格认证向外语“看齐”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方面,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村寨民族志,典型的有《中国民族村寨研究》(张跃,2004)介绍了包含文化在内的民族村寨13个方面的问题,此类文献为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整体民族志的浅层建构需要足够的后续性研究。另一类是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的现实对策,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观点。田茂军指出在民俗旅游中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护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发;合理开发也是一种保护,是一种发展性质的保护”。[1]麻三山指出在村寨旅游开发要产业开发和民族遗产保护双赢等[2]。还有人研究了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社区参与式保护模式(林丽,2009)、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保护(陈华,2012)等,此类文献大多集中于村寨发展中的经济应对、行政应对,尚欠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最有效的应对手段即法律的介入。
(二)民族村寨文化教育传承方面的研究文献约有10篇,仅有朱祥贵以民族法学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自治权,指出“我国立法在立法理念、权利体系、权利内容、国家义务、救济程序等方面存在不足,需深化立法的理论基础和重构制度设计”。[3]显然,民族村寨文化教育传承的法学综合研究仍十分滞后。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方面,现有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研究视角,一是整体立法研究视角,学者们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保护问题、背景、意义、立法框架作了思考,多数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可操作性不强;涵盖文化各个领域的私法不完善,利益保障机制缺失,权属不明;法律保护滞后(高永久、叶盛荣等)。二是权利研究视角,周勇的著作《少数人权利的法理》指出“对这类冲突的调处不可能仅仅凭籍道德上的善意和政治上的方略,还必须依据公平、正义、人权等人类的基本价值理念,通过法律的技术手段来协调和构建和谐的族群关系。”[4]169DavidW.Elliott论述了加拿大对原住民权利进行保障所采取的各种有力措施及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三是文化遗产法视角,国际文件典型的有1982年《关于小聚落再生的Tlarcala宣言》提出了小聚落保护建议。国内学者们研究了文化遗产立法对策、文化遗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等方面,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但遗憾的是村寨文化遗产形态的立法未及细化。
二、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针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特殊区位,以法人类学进路研究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打破了传统法学原来刻板的面孔、狭窄的视野,弥补了法律规则与村寨内生规律研究的不足,推动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实质性法制的系统研究。以法人类学研究进路,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热点、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保护的学术难点开展系统研究,具有较强的新颖性。
(二)实践价值
法人类学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纳入一个“开放的社会科学”之中,为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立法机构、民委提供决策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推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依法进行。法人类学作为人类学对法学的“闯入者”,不拘泥于静态的法律条文,用动态的观点看待法律,把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置于情理法、法律现代性、法律语境化、民族社会现实、经济发展之中,在传统法律无法满足变迁中的复杂社会的要求时,担当起开拓视野、提供思路、贡献方式方法的作用。
三、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论纲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3.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主要研究:(1)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中的人类学理性。①法制建构中人类学因素考量。从文化与经济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整合、文化多样性、文化整体生存伦理,探求法律规则与指向客体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连接和互融。②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原则。从村寨社会的利益控制与平衡,探讨连片特困地区权力与权利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平衡与配置。③从法律制度的核心――权力与权利展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总体架构。(2)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村寨权力规范。继续强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功能,实现权力设定、行使到违法责任的法律控制。(3)村寨文化主体权利的精细化研究。从多元主体的类型化研究出发,重点分析原住社区、原住民权利的性质、表征、法律保障,以达致法律规制与内生的、自觉的保护行为、教育行为之和谐。(4)法人类学下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具体制度,探讨以公法和私法双向系统展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制度与教育传承制度。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本研究以问题-理论分析-解答为主线,首先对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基本现状以法人类学反思,检审法律“客位”规则的局限性,分析遗产法体系中民族村寨的法人类学进路。其次就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制核心领域,即法律理解问题、国家权力问题、遗产主体的权利问题、维权行动的逻辑解读展开法人类学分析。最后提出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
(三)研究确定的重点与难点
2.难点: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无论是从人类学角度,还是民族法学角度,学界几乎没有阐述如何将法与人类学联系起来形成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制度,故提出具有正当性和可操作性的法人类学制度建构为研究难点。
四、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主要观点
2.伴随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国家权力的强势介入,法律实践形态几乎都不证自明地将国家立于法律保护优位。而权力纵向的绝对支配性,既存在着战略开发的突破性推进,又存在各类权力衍生出的“利益链”组成的利己主义。
4.村寨主体的维权是围绕权力-权利-利益之网表现出一种弱者的抗争,在隐藏的法律文本下的点状事件容易激发为非理性群体对抗事件,并影响社会稳定。
5.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保护应置于特定社会的知识谱系中去看待和考察,法律保护应致力于原生土壤上文化主体的认同与支持、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的相容共生、民众生存与经济、文化的和谐。
6.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保护具备公私权融合的公私法域特质,公私权的平行关系决定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保护的公私法混合式法律选择模式。价值目标上,创设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公私法平位保护秩序。既要跳出公法或私法单点要素的模糊评价,又要转到多要素的多元化调整;内在结构上,建立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私权为目的、公权为基础的公私法合一法律体例。法律选择的权重在于村寨文化主体私权保障的具体法律安排,公法则是以总体性的宏观管控为核心;实现路径上,以利益平衡推进民族村寨公私多层利益的体系之间定位、衡量、评估,以法律配置方式最终使公权利益和私权利益各得其所。
结语
参考文献:
[1]田茂军.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的文化反思――以湘西民俗旅游为例[J].江西社会
科学,2004(9).
[2]麻三山.对民族文化村旅游开发的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4).
[3]朱祥贵.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治权立法保护的完善[J].社会科学家,
2010(11).
[4]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5](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1.
[6]胡守勇.文化建设: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J].云南社会科学,2009(1).
关键词:中国学术期刊;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SZJY-1608)
中图分类号:G353.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总体偏低。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还是体现在教学方面,就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而言,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就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现状。
陕财职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创建于1960年4月,其前身为陕西省财政学校,先后更名为陕西省统计财经学校、陕西省财政会计学校、陕西省统计财金学校、陕西省财经学校等,1986年由西安迁建咸阳。2001年9月独立升格改制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7月正式由陕西省财政厅划转陕西省教育厅管理。陕财职院秉承“博学、慎思、诚朴、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陕西省,面向全国,依托会计行业,面向三大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了大批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团结、严谨、勤奋、奉献”的优良校风和“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陕财职院以建设成为陕西财经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陕西财税干部培训基地、陕西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与认证基地、财经类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实现“省内一流,行业著名”为办学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旨在形成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专业体系。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单位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单位的学术氛围。表1为陕财职院2001~2016年发文量统计。其中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实力薄弱等原因,年发文量较少;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可以看出,自升格以来,陕财职院年度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科研总量在增加。(表1)
(二)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能体现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群)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实力。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超过50篇的学科共有11个,具体如表2所示。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最多的两个学科是企业经济、会计,发文量较多的学科有贸易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金融等,这与该校开设的主要专业吻合,也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其中,在企业经济学科203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13.96%,说明该校企业经济学科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表2)
(三)研究层次统计与分析。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所属最多的五个领域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说明陕财职院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高职院校群体中,陕财职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较为鲜明。(表3)
(四)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科研合作对合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有很大帮助。截至2016年底,与陕财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最为密切的机构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陕财职院地处咸阳,该校作者与民族学院(坐落于咸阳)、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科技大学(以前也坐落于咸阳)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表4)
(五)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陕财职院作者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5。截至2016年底,该校作者共有33篇产出论文标注了7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2.27%。这一比例在陕西省高职院校中属于低水平,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薄弱,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的支持。(表5)
(六)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期刊档次整体上反映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6列出了陕财职院作者数最多的10种期刊。可以看出,在该校作者发文最多的10种期刊中,有《教育与职业》、《财会通讯》、《商场现代化》等期刊出现(或曾经出现)在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该校作者的其他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大部分论文质量尚待提高。(表6)
三、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伟平,唐林伟.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N].中国教育报,2015.7.9.
[2]秦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学学术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3.28.3.
论文关键词:模糊限制语,即兴演讲,人际意义,评价理论
一.引言
模糊语言用于一定的语境和场合,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表面上看似模糊的语言信息,实质上相对准确地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说话动机,从而含蓄地表达真实思想和内心世界,或提供更合乎逻辑、正确可靠的信息。事实上,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相反言语交际与信息交流需要大量模糊语言的存在。
即兴演讲作为一种潜在的对面子威胁性的语类,演讲者者不仅要围绕某一话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或立场,还要试图与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为了稳妥全面地实现这一目的,避免绝对化和极端化,演讲者就会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语,使言语的力度减弱,使之不易被否定,模糊限制语在即兴演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语文教学论文,不可小视的。它被演讲者广泛地运用在演讲中协调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因此,本文以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究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大学生英语即兴演讲中的人际意义。探讨即兴演讲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人际意义,可以帮助演讲者使用模糊限制语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更好实现与听众的交流与互动。
二.模糊限制语与评价理论的界面关系
三.即兴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
3.1即兴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分布
基于模糊限制语与评价理论的界面关系,本文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介入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从“21世纪杯”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抽取了两篇即兴演讲,语料显示这两种模糊限制语在演讲中出现次数是不同的,具体分析如下图:
类型
数量(个)
比例(%)
介入型模糊限制语
28
45
极差型模糊限制语
大化高中语文组共有27位教师,这是一支团结务实、昂扬向上、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先进队伍。其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0人,知识结构合理,传帮带体系完整,老中青同堂共计,合唱一曲曲教育教学的凯旋之歌。然而了解大化高中发展的人自然不会忘记,在2000年以前,大化高中语文高考成绩一直没有超过自治区的平均分,年年拖后腿,成为别人的笑料和话柄。
2001年语文高考成绩的突破,由以前的拖后腿变成了领头雁,这仅仅是大化高中语文教学持续发展,让语文建构学生一生这一宏伟蓝图的第一步。我们在取得优异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积极提升,在反复验证之后,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语文的“三重境界”教育观,即语文教育应该包括“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我们一直认为“人技教育”侧重于教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学生素养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人技教育”给学生以“真”,“人格教育”给学生以“善”,“人生教育”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追求“美”这个语文教育的终极境界,我们语文教师立足基础,强化过程,引导学生千淘万漉,淘尽狂沙,让知识源头的新鲜活水长流长清,滋润学生的一生,美化学生的一生。语文老师们就这样敢于站在教育时代的最前沿,用尽善尽美的语文教学观来解读和提升了大化高中的“造就瑶山最会生存的能力人”这个办学理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个团结向上、甘为人梯的语文团队,肯定有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来支撑和引领整个语文教学,这个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是大化高中的校训:“读好书,做好人。”大化高中的语文老师充分发挥群体智慧,潜心挖掘文本内涵,建构学生主动、探讨、合作等多种灵活的学习模式来激活学习兴趣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健康独到和鲜活新颖的多点解读来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选择读好书,其实就是选择“真”、“善”、“美”,这是实现“人技教育”、“人格教育”的初级目标和中级目标,“做好人”,就是语文教师通过“读好书”来引导学生达到“三重教育”的“人生教育”的终极境界。“读好书,做好人”,这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其前提是强调语文教师也要终身学习,一辈子要读好书,做好人。只有老师有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教育情怀方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读好书,做好人”的语文人生。在我们语文组里就有这样几位才华卓著、善于春风化雨的大师级别的老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黄大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自治区普通话测试员。他为人诚恳,热情洒脱,赤胆忠心,胸存江海容乃大,腹有诗书气自扬。旁征陴引,激情四射是他教学的本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他育人的策略;抑扬顿挫、活力乜扬是他演讲的特色;桃李满天、笑傲江湖是他人生的目标。他潜心教学,诲人不倦。课余,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持、演讲、写作,样样精通,《作文教学出路何在》等十余篇教学论文散见报端,参编教育教学专著40多万字。
谭冬芸: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是我们语文组的组长,河池市优秀语文组组长。她泼辣干练,锐意改革,敢作敢为,敢肖大任。自从担任语文组组长后,她身先士卒,带领语文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生活,提出了新老组合,以老带新,逐个突破,逐层递进,逐年提高,让语文伴随和滋润学生一生的语文战略目标。近几年来,讲文高考成绩年年超过自治区平均分,稳中有进,组长大人功不可没。
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语文组可以说址人才济济,前辈典范,后起俊秀:热心民族教育事业,钻研民间文学硕有建树的谭仕光,管理有方、爱
生如子的潘世流,一丝不苟、师德垂范的韦柳年,为人耿直、酷爱书法的黄磊,刚柔并济、敢为人先的韦如琼,埋头苫干、因材施教的黄良星,学识渊博、细嚼慢咽的覃冬生……可谓人人有特长,个个是教学能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关键词:德语翻译教学成就与问题
一.我国德语专业翻译教学所走过的三个阶段:
1.1985-1995年德语翻译教学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全国德语教学单位已经达到21所[2],主要分布在专业外国语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起步阶段的德语翻译教学研究尤为重视对德国高校翻译机构教学模式的参考和借鉴。《联邦德国如何培养翻译人才》一文[3]介绍了海德堡大学翻译教学的特点和模式,指出了我国翻译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缺乏、口笔译脱节等问题和我国与德国翻译教学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德语翻译教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重笔译、轻口译”的观念,非常重视德汉口译人才的培养。贾一诚《高年级口译教学刍议》[4]一文以“口译三部曲”,即理解、分析与表达入手,探讨了口译教学材料的选择、口译员应有的素质以及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同德国展开了翻译教学方面的交流,如1992-1995年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的高级口译培训班[5]。该口译班的口译教学模式对我国德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2.1996-2005年德语翻译教学发展阶段:
3.2006-2015年德语翻译教学新时期
二.从不同研究主题总结30年德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历程
三.总结
参考文献
[1]高年生.改进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5(4):36-39
[2]贾文键.中国德语专业本科专业调查报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10
[3]桂乾元.联邦德国如何培养翻译人才--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的启示【J】中国翻译,1990(2):48-51
[4]贾一诚.高年级口译课教学刍议【J】外语教学,1994(3):50-53
[5]吕国军.口译与口译教学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46-259
[6]刘纯德.德汉语对口笔译专业方向建设构想_【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10-13
[7]董文博.德汉口译技巧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1):25-29
[8]丁伟祥.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J】同济大学学报.2003(4):110-115
[9]杨.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笔译教学新思维【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113-116
[10]黄克琴.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德语人文研究2015(1):35-40
[11]王颖频.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5(1):73-79
关键词:作文;评价;人文;有效性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师生沟通的桥梁,它贯穿于作文教学始终。热情、真诚、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唤醒学生的习作热情,激发他们习作的自信心。不管是师生,还是生生评价,都应当是合理的人文性评价。
一、幽默风趣的进行作文评价
幽默是一种魅力,它用睿智给人们带来快乐。能给人带来课堂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作文学习的极大乐趣,激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例如,有一次讲评作文时,我发现粗心的童铭在作文中写错了字,写漏了字,闹了不少笑话。我就把童铭的作文读了起来,又不失时机地把他的笑话进行了“加工”。如,“刘老(师)看了我的作业”这一句,丢三落四的童铭漏写了“师”字,把“刘老师”写成了“刘老”。我就故意反问着打趣道:“天哪,刘老师变成刘老了,我很老了吗?我已经白发苍苍了吗?我已经满面皱纹了吗?原来在童铭的眼里我早就是个老太婆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悲哀呀!”话音刚落,同学们早已笑成一团,童铭害羞得脸红耳赤。之后,我紧紧把握住课堂上这些“生成”的东西,让学生把这段“插曲”写下来。这节作文课上,我用诙谐幽默的评价语言教育学生写作文要认真,别粗心大意,课堂上笑声连连,学生在语言交流和思维碰撞中获得了习作的快乐,也调动起学生极大的习作兴趣和热情,习作课堂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二、放下身份进行作文评价
为作文评价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平台,引导学生自我欣赏,建立写作的信心。《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文教学评价语言要尽可能用商量探讨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这样有利于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与交流。例如,我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单元的作文时,一位学生说他写“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他说他们一家去涵江白塘湖欣赏白塘秋月的美丽风光,然后回家吃炒米粉(吃炒米粉是莆田人过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我亲切地问他:“我们中秋节晚饭都是吃炒米粉,可你说你们全家去白塘看秋月后才回来吃米粉,那好像不是晚饭,而是夜宵了。我想,你应该把‘欣赏秋月’和‘吃米粉’这两个段落调换一下顺序,你接受我的意见吗?”学生听了,信服而愉快地点了点头。“写爸爸生气打你时,要是你能把当时你挨打时的心理活动也写进去,相信一定会更真实感人,你说呢?”这些人性化的温馨评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教师这样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帮助,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到写作中,作文自然会写得越来越精彩。
三、对学生进行启发性作文评价
四、对学生进行鼓励性作文评价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通过这句话可以体会到鼓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如何对习作进行鼓励性评价呢?叶圣陶说过:“小学生天生就喜欢鼓励和赞美,教师丰富、生动、充满鼓励和赏识的评价语言能让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就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富有诗意的评价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尽的精彩。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中我还尝试着用上这些赏识与鼓励的评价语――
“你那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把我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精读;述评
1“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
2“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分类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始于2014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笔者以“英语精读”“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截至2018年12月一共有23篇文献。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根据论文研究侧重点进行分类,分为应用研究、模式探析及问题探究三大类。在这23篇文献中,其中8篇属于应用研究类,占总数的35%;10篇属于模式探析类,占总数的45%;2篇属于问题探究类,占总数的10%。
3“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成果
3.1教学应用研究
3.2教学模式探析
除了介绍翻转课堂的背景、概念、特点、理念、现状等,部分学者探讨了如何利用翻转课堂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李明慧[6]以30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英语专业精读课为采样项目,探讨了以干预性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张艳萍[7]以翻转课堂模式为基础,设计了贴合英语精读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活动,该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刘忠才,陈平,李景[8]以青岛工学院2015级2、3班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中14个单元为采样项目,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和测试法、交谈法,设计了课前及课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法两个班的实验数据,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民办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借鉴。虽然大多数学者在探讨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模式借鉴了国外翻转课堂理论,但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创新。窦晶[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英语精读教学有着正面意义。焦云韫[10]首先探讨了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结合的理论可能性,再通过一个月的实验,证明了受试者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
3.3问题探究
4研究不足与展望
4.1研究不足
4.2研究展望
5结束语
[1]庞亚飞.“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5(16):30-31.
[2]王驰宇.试析翻转课堂在高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77-178.
[3]郭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运用[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115.
[4]范立彬,李笑.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168-170.
[5]李冬燕.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8(36):62-63.
[6]李明慧.基于干预性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74-76.
[7]张艳萍.英语专业精读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215-216.
[8]刘忠才,陈平,李景云.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J].海外英语,2018(3):21-23,33.
[9]窦晶.大学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6):72-75.
[10]焦云韫.浅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的可行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81-83.
[11]张婷.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英语教师,2015,15(24):122-123,132.
[12]张艳萍.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129-130.
她,慈母丹心育桃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女教师的爱;
她,出版了《爱在心中》这本文集,其中收录了她近几年来的生活随笔、教学论文和诗歌共七十余篇,表达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山村女教师对生活、对工作、对学习、对他人的感恩、热爱之情;
她就是现年40岁的湖北省竹山县第二中学女教师董道琼。
爱生如子,热爱平凡的工作
董道琼老师在《幸福随感》一文中将幸福的姿态界定为:“活着、工作着、爱着、自由着。”她把对这四种姿态的认真把握作为平凡人生的坐标。出生在贫穷、闭塞、落后的大山深处的她,能够走出大山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分外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语文教学工作,她都全身心地投入,她爱它,所以总是竭力做到更好。
班主任工作包括班级方方面面,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到行为品质,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到他们的习惯、性情,从班委会的组建到班风学风的形成,从教学成绩到安全、卫生,从安排座位到心理疏导……针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她困惑过、迷茫过,但更多的时候是积极动脑筋、想对策。学校有许多中考落榜的学生,刚接管他们时发现他们的情绪低落、思想消沉、生活学习没有动力,她找同学谈话得知,他们普遍存在没有考上省、市重点高中,前途渺茫的思想,为此她特在班上举办了一个以“点亮心灯”为主题的主题班会。班会课上让同学们畅谈心声、树立理想,歌唱生活,她还请来学校有威信的教师动员讲话,让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走进希望的阳光,告诉他们这里也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许多社会的精英,人的成功不全在于环境的优越而更在于个人的不懈努力。
针对高中生早恋的现象,她同其他班主任一样颇感为难,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放任自流也是不足取的。经过对几件早恋问题的处理后,她寻找到了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撰写了《应对高中生早恋的几个方法》在杂志上发表了。针对班主任比较操心的调位问题,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寻到了“个人平时操行评定分+学习进步分+班级贡献分=座位分”的方案,学生每月根据自己的座位分自选座位。告诉他们自己的位子靠自己打拼,让他们知道竞争的残酷又让他们知道好好努力就有好的收获。她在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撰写了数篇论文和教育随笔。她总是边摸索边积累边实践,一路走来,生活也挺充实。
学生是懂得爱的,你关爱他们,他们也会用行动回报着你,虽然教师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回报。董道琼老师生病去医院回来,会有学生悄悄走近身边询问她的病情;她心绪不好时,善于察言观色的学生会在日记中写一段安慰她的话;在节日里,她会收到学生自己制作的小卡片;晚上她查寝室时,学生会心疼我说:“老师你以后不用来了,早点儿休息吧!我们会遵守纪律的……”师生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学生都会主动找她谈心、交流、想法子解决,师生关系相当融洽。
每年春节,毕业的学生都来看望她。他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送她鲜花,邀她郊游、留影,邀请她参加他们的生日晚会,幸福感油然而生。她想:当老师的全部意义也许就在这里吧!
爱岗敬业,干好高尚的事业
大山里的学生阅读面很狭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董道琼老师每周给学生开设两节读书课。她要求他们边读边摘抄或写出读书心得,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作为课前一分钟演讲的内容;她坚持每周对学生的周记进行评比,并将评比结果张榜公布,摘录并张贴他们周记中的妙语精粹,坚持给学生下激励性批语;坚持每学期对每位学生面批作文一次;辅导并推荐学生优秀作文到报纸杂志社发表。从教十几年来,她辅导学生发表作品上百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涌现了一大批写好者。她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经验,这些经验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文能力。今年,她还着手收集学生的优秀习作,精心修改好后,准备装订成册以示对学生的鼓励,目前正在积累之中。
语文大纲要求重视“双基”,而有些学生语文基本功还很低,部分同学连拼音都不过关,甚至连声调符号也不知道标到哪个字母头上,所以她每天都会安排早饭后固定的“十分钟演练”活动,让课代表报十个生词注音、释义或报成语十个或写古诗词中的名句五句,写错了及时改正过来,一错改三遍;把语文课前一支歌改为唱读文言古诗词,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熟读成诵,嘴巴一张就溜出一大串,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些措施天天坚持,从不间断。故而每次月考学生在基础知识上丢分都比较少。
她为了让学生能够熟悉唐朝诗歌的总体情况,就根据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出现的诗人作品及诗歌的风格特点,编写《唐朝诗歌分类歌》,学习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后,她就自己写的一首诗歌《致海子》启发学生的情思。在教学中她特别注意教学语言的文雅和规范,以便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上他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撰写了一些论文,另外她还自己编撰了教案设计,课上得有激情,生活过得很充实,她感到教书的确是一个崇高而有意义的工作。
每当她用心设计并圆满上好一节课;每当她的学生有一点点儿进步;每当她的论文和习作被选用或发表……成就感会如同沉甸甸的果实悬挂在心头。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她感受到了别人无法体验到的幸福、温暖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