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从古至今被排除在社会化大生产之外,只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才又给了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途径,这种情况下如果她们还在履行自己对家庭中的私人的服务义务,那么她们将仍然被排除在公共生产之外。——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来自百度的搜索数据,背后揭示了离婚人群的主要面貌。第一,女性离婚的意愿似乎强于男性,因为搜索的用户中女性占比远高于男性;第二,从学习经历来看,大专学历的人群离婚意愿最为强烈,其次是高中及以下人群,而大学本科以上的人群离婚意愿相对较低;第三,从年龄分布上看,搜索离婚诉讼最多频次的年龄段在25-34岁之间,其次是35-44岁。
从前述数据不难推断出,生活在一线城市的25-44岁的“熟男”、“熟女”们,真的会面临压力重重的“婚姻困境”。或许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或许是压在大家头上的生存压力和抚育下一代的辛苦,让“婚姻”两个字成为了无数人希望摆脱的梦魇。
01
婚姻的基石:经济基础
中国社会今天之所出现的关于婚姻方面种种问题,其实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一些人将其表达为中国的某种特色,这是不公正,也是知识匮乏的表现。读过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者思考后就能发现,今天的中国婚姻问题仍然走在前人所归纳的道路之上。妇女从古至今被排除在社会化大生产之外,只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才又给了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途径,这种情况下如果她们还在履行自己对家庭中的私人的服务义务,那么她们将仍然被排除在公共生产之外。
可以说,婚姻问题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线城市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提供了大量高薪的就业岗位,可以让一些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也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相对独立。
如果说原先女性因为经济和孩子的问题只能在婚姻中忍气吞声,那现在相对的经济独立使得女性“腰杆子直起来”了,不会再因为经济问题对丈夫唯唯诺诺,这一点在收入相对较高人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一线城市女性明显有着更高的收入,就算婚姻终结,生活也不会难以为继,这可以视为敢于终结婚姻的基础。
02
年轻人的婚恋观:受制于网络、现实压力
日本三浦展在其畅销书《下流社会》中提到: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宁肯不当事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目前我国青年面临着类似的难题,这同样考验着全社会,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面临类似日韩的人口负增长和严重老龄化问题。
03
婚姻的破局:找到势均力敌的伙伴
如前文中提到的,婚姻的基础是经济,婚姻观念同时又受到很多外力因素干扰,如何才能走入婚姻同时又避免踩雷?我们认为,婚姻制度本质上来说,其实跟追求动物性的欲望相左,当两个人决定要走入婚姻,至少两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要有契合度。
比如,对家庭的重视和责任感,大家是不是能够达成一致?具体到家庭分工上,大家对家务是否能共同承担;对双方老人的安排上,大家是否能提前有共识?是不是准备要孩子,对下一代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一样吗?双方的消费观念如何,能否彼此匹配?
不管是否考虑结婚,在进入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搞清楚自己的目标
很多人在找对象时候搞不清楚自己的目标,男的要求女方漂亮温柔贤惠身材好,女的要求男方高大帅气专一多金,这些要求本身没有错,都怀揣着最美好的理想,但仅限于理想而已。现实情况就是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先了解好自己的真实条件水平后,在合理范围内寻找适合的对象才是上上策。
2)价值观要匹配
每个人根据自己成长环境,人生阅历的不同,思维想法差距非常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出生在一些城市家庭的女孩子可能有每天一杯咖啡的习惯,但一些男孩子可能没有这种习惯并觉得是一种小资情绪。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没有错,只是观念及生活方式不同而已,没有什么高低贵贱及优越感可言。如果这种不同的理念可以相互包容,那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在恋爱期间就陷入相互指责的情况,不如直接找志同道合的人更好。通过一些方式方法筛选出理念一致的人,可以有效避免婚后因为琐事吵架影响感情。
3)提高自身修养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现在是个讲究个性的年代,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很强,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解放,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这使得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间,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对方的一些缺点影响到自己而产生不悦,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无法影响和控制别人,但至少我们自己可以提高修养,先从自身做起,不断成长,成为精神上独立自主、行为上自尊自爱的人,才能在亲密关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