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掌握一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态,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引导学生强化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挖掘个体心理潜能。作为辅导员,笔者从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选取一则心理问题疏导类案例,通过发现、了解、干预、关怀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科学治疗心理障碍,恢复稳定心理状态,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案例描述
二、心理问题诊断
1、疑似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综合多方面了解的信息,小佳近期情绪低落,易激惹,自我评价较低,对他人评价敏感,存在消极想法,且已有自残行为和自杀意念,初步推断其疑似存在双向情感障碍的心理问题,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双向情感障碍在抑郁发作时,患者情绪会持续低落,极易自我封闭和发生极端行为。因此,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推动学生尽快就医诊断治疗是处理本次心理危机事件的重点工作。
3、家庭因素:经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到,小佳自幼父母离异,与双胞胎姐姐一起由母亲抚养,后期母亲重组家庭。学生母亲反馈自小对小佳及其姐姐的管教较为严格,在小佳出现叛逆行为时,态度较为急躁且有过打骂孩子的行为。小佳对于母亲的管教有抵触心理,与双胞胎姐姐关系较为亲密,曾向母亲表达过要离开家乡到较远的地方读大学的想法。家庭因素和成长环境使得小佳自幼性格较为内向、敏感,不擅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情绪低落时容易消极对待。
4、入学适应因素: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使得大学新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小佳独自一人从北方来到南方读大学,身边不再有亲人的陪伴和照顾,使得小佳时而感到孤独和念家。初入大学,其在饮食习惯、气候差异、学习环境、人际交往方面感到不适应,使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其心理压力和不适感的积累进一步促使其抑郁情绪的发作。
三、心理健康维护工作方案
与实施过程
经过认真分析、研判,辅导员制定了如下工作方案:
2、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能诱因: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约谈该生所在班级的班委、室友和在校的好友,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动态、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从侧面与同辈人群的视角聚焦学生的行为细节。与咨询员联系,评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恰当的干预方案,避免刺激学生心理,做好安全保障。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学生的情况与家长及时反馈,了解学生既往经历和原生家庭情况,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得知:该学生自小父母离异,与双胞胎姐姐一起由母亲抚养。母亲对姐妹两人自小严格管教,使得学生对母亲的管教有一定抵触心理,而与双胞胎姐姐的关系则较为亲密。学生自幼性格内向,在情绪低落时容易消极对待。
4、与专业心理老师对接,科学指导,及时就医:将与学生本人、身边同辈和家长沟通了解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协助学生再次预约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通过与学生深度约谈,从学生的微表情、反应等潜意识中挖掘到更多有效信息,发现更深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正向积极的催化,向辅导员和家长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助于下一步干预工作和治疗的开展。经过多次的心理咨询,辅导员老师持续的谈话引导,最终学生愿意前往医院进行专业诊断,先后分别在两家专业医院进行了诊断,诊断结果一致,均为双向情感障碍,需要服药辅助治疗。
5、家校联动形成合力,给予学生多重心理支持:将了解的情况、专业心理老师的建议以及医院诊断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请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条件保障,解除学生的顾虑,促进学生勇敢面对,积极治疗。同时建议家长应及时到校,共同跟进学生的治疗情况,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期间学生母亲和姐姐分别来到学校看望学生,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无助感、孤独感。
四、工作效果及经验反思
1、工作效果:
在学生处于抑郁发作时的紧急状态下,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安全,通过科学、正向、细心的引导,快速、稳妥地帮助学生走出情绪低谷,避免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发生。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跟进、引导和关怀,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环境和生活,消除了入学之初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在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方面,学生从一开始的抵触和隐瞒心理,到愿意主动和老师沟通谈心,坚持进行心理咨询,再到愿意去医院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逐步能够科学认识和勇敢从容地面对自身存在的双向情感障碍,遵照医嘱积极地进行诊疗和调适。
2、经验反思:
(1)辅导员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心理健康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参与培训学习使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与方法,在面对存在心理异常情况学生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洞察学生异常情况,及时预防、发现和干预,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发挥学生骨干和朋辈力量,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网络。
(4)扎实开展特殊群体建档工作,建立重点学生工作台账。
(5)推动建设化解学生心理危机“四级”联动机制。
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联动机制,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的动因是复杂多元的,辅导员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时,应建立“学生-家长-辅导员-专业心理老师”的四级联动机制,充分挖掘各方面资源力量,科学推进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推进突发事件处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预警机制以及处置程序,形成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长效机制,在学生发生突发心理异常情况时,能够有效、有序、科学开展处置工作。
作者简介:
孙广宇,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辅导员、学习生涯“核动力”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
责任编辑:张一南
责任审核:俞峰传张峰峡
手机客户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