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社会风气也在不断变化,这对于小学生的幸福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幸福教育、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就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小学德育幸福教育的实效。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小学德育教育开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对当前我国小学德育中开展幸福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为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学;幸福教育;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就是围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进行的教学安排。基于小学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建设,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根本途径。针对当前国人幸福感缺失的现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按照素质教育下关于提升小学幸福教育的要求,让小学生能够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
一、小学德育教育开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二、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开展幸福教育存在的问题
[摘要]教育是人类通向幸福的阶梯,不仅因为教育帮助人获得幸福所需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教育在精神层面上关怀人的生活。它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行动的智慧,达到人生幸福的境界。
[关键词]幸福;教育;终极追求
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1]那么,作为人类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教育的本真热爱和深沉渴望也就必然指向人生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
一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活,首先应该是关怀人的当下的生活,关怀此时此刻此人的存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在这热情似火的季节,我们欢聚一堂,聆听领导对我们的关怀,诉说我们对幸福教育的感悟,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已是倍感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发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更是万分激动。
曾经有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不是金钱、成功,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有两个共同点: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
我想我们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师这个职业的取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你还在从事它,在作为谋生手段的基础上,就应该努力把它变成事业,寻求价值和理想。寻求到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必需的。
我认为,想要做一名幸福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学中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这种快乐会净化心境,越来越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的笔记本里放着一张孩子们生日的表格,当天生日的孩子我总会给他们准备好一份小礼物,其实也就是一个水果冻或是一瓶牛奶,在晨读或晚自习前分钟我会让全班孩子给他唱生日歌,最重要的是让他回家给妈妈道一声谢,我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学(幼儿园):
幸福是人类的天性追求,探索实施幸福教育是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精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热情,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广大教师职业幸福感,经研究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幸福教育”大讨论活动,以推进探索建立幸福教育模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幸福教育”大讨论,必要时可吸纳学生、家长参与讨论、互动。
2、科学策划,精心安排。讨论活动在4月至7月份开展。各学校要围绕“幸福教育”主题,结合今年“我奉献、我幸福”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联系学校工作实际,创设载体,细化内容,丰富形式,引导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德育、管理等教书育人工作全过程,反思、探索、体验“幸福教育”。
3、深化调研,汇聚思路。市教育局将组成综合调研组深入各学校师生开展“幸福教育”调研活动。各学校要在鼓励、引导教师个体反思、探索、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特点和优势,探讨本校实施“幸福教育”的路径和特色。
有时我们看到媒体上播出学生在唱歌跳舞的画面,下面打出一行字:“素质教育结硕果”。这使人们对素质教育产生了误解。素质教育不只是课外娱乐,而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孩子一生幸福而开展的全方位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一个中学校长,我认为,学校要提供给孩子利于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在知识层面、精神层面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未来发展作好准备。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幸福课;困境;本土化
1引言
2幸福课的研究背景
[摘要]教育对“知识”的误读,会导致对生命的扭曲,进而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幸。“知识幸福观”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物性、功利和威权知识教育机制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知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真”的知识教育必然是回归生命本性、以个体生命幸福为旨趣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幸福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得到完满解决,面对知识,只有恰当地、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与任务。
[关键词]知识;生命;个体幸福;知识幸福观
教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势必关涉对知识的理解,知识教育中个体幸福的缺失和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其实是一个问题(个体“生命幸福”问题)的两个方面。“现代社会充分发展了理性、科学和技术,生产了无比多的信息,但我们还是很缺乏真正的知识,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好生活。可以换个角度提问:现代社会生产了大量的财富、物质和所谓的知识,还产生了结构严密的各种制度,宣布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各种社会福利和先进技术等无数种利益和好处,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增进幸福?财富、技术和享乐的疯狂发展很可能是幸福的错误替代物,它们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掩盖了更要命的根本问题,即人的幸福和人类的命运。……今天世界最大的危机就是人类命运的危机和人的幸福危机。"[1](P6)生命虽顽强,却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尤其不多。人为什么“求知”?知识和意义能够等同吗?知识和幸福能够对换吗?什么价值才是知识最重要的价值?如何理解知识才能彰显知识之于幸福的意义?知识教育到底应该给予个体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导向呢?
一、个体的“知识”性存在
个体是一种“孤独”的存在。“作为独特性的存在,人总是孤独地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可能给予他很多东西,但是惟一不能给他的就是‘又一个’他自己。当代的克隆技术最多也只能给予一个人生理上的‘又一个’他自己,而不能给予一个人精神上的‘又一个’他自己。所以,人,生命,就是惟一,就是孤独,它从我们出生的时候就伴随着我们”[2]。由于没有任何特殊的本能,对有限本能的依靠并不能满足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为了走出这种惟一和孤独,个人必须向他人开放,必须借助于自身的“知识”与他人交往,进行“信息”交换以超越自身的存在局限,克服生存的压力并从中获得认同、归属和安全感。个体的生命发展不可能凭空进行,常常需要依赖于“知识”才能展开。
据此,个体的“知识”性存在,首先指知识蕴涵的精神能量(食粮)是个体生命幸福的基础性要素。个体生命成长就其过程本质来看,很大一部分就是知识的精神能量通过种种活动(教与学),在个体之间(师生、生生等)实现转换和创生的过程。其次,知识价值问题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性问题。知识具有提升个体生命价值和创造个体美好人生的可能。换言之,对个体潜能的开发,对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知识价值构成个体生命的基础性价值。再次,个体主动、积极地投入各种知识学习,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性保证,也是个体生命个性的有效体现途径。
【摘要】近年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大家已逐步开始重视在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教育了。班主任在班级中,扮演着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在学生与学科教师方面发挥着纽带作用。作为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重要内容之一,其工作质量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等均起到关键影响。在传统模式下,小学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并不顺利,实际教育效果也不理想。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必须打破以往固定的德育教育模式,争取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逐步突出幸福感。而就小学生自身对德育课堂的认知而言,很多小学生都没有真正地在德育课堂中感受过幸福感,因此,小学班主任要结合课堂幸福感优化自己的教学,以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幸福教育
一、班主任结合幸福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课堂幸福感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保障学生的幸福感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经验种种》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要问:“人类最主要关心的是什么?”人们应该听到一种答案是“幸福。”幸福在一定意义上指美好的生活,而教育承担着关于人的发展和美好生活实现的使命,毫无疑问,教育是事关人类幸福的重大问题,值得教育者做深入的研究。
一、幸福的内涵
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是一种教学思想和理念,它的旨向是让学生在幸福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吸收知识。幸福感教育目的明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语文学习,享受课堂学习;有助于让学生在感受幸福中培养创造幸福的能力,发现生活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努力为实现人生价值、感受幸福而奋斗。
一、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基本概述
(一)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内涵。对于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理解可以先从幸福感、幸福感教育入手,总体而言就是,人类对自身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满足愉悦感,由此可感知,幸福感教育是指因在教育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满足感。综上,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科特性、教学目的以及学生自身情况,依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皆可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成长体验。(二)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特征。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教学技术的进步,现阶段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已是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受教育者知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的学习思想观念进行健全完善,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开放性,具体体现在授课环境、授课手段与授课内容的开放共享与提升完善;二是合作性,具体指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与分工合作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