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舞剧《ShootTheCameraman》聚焦家庭暴力,开启多感官交织的人性探索之旅。最近热播的真人秀综艺《再见爱人4》将亲密关系这一人生课题推向了公众视野,人们在一个个真实的婚姻困境和冲突中,看见他人,看见自己,看见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和情感模式。
当暴力正在发生,“看见”与“被看见”都非常重要。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杜素娟观看完舞剧后表示,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伤人”的、出了问题的亲密关系,但通过这些问题,也能看到我们追求的美好亲密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
12月14日,卢森堡舞蹈实时影像剧场《ShoottheCameraman》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演。演出前,一场以“看见与被看见”为主题的深度对谈在上戏艺术书店举办,探讨该舞剧涉及的家庭暴力、亲密关系等议题。杜素娟认为家暴现象背后是施暴者的无力和脆弱,是一种情感的无能。消除家暴需要被施暴者勇于“被看见”,被法律和社会舆论看见,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
舞剧《ShootTheCameraman》由多个欧洲顶级舞蹈机构联合创作,通过两名舞者与两名摄像师的独特表演,以多层次视角呈现家庭暴力的复杂关系网络。杜素娟评价这部作品有一种让人痛心的美感,用最凝练的舞蹈动作呈现了一种需要用长篇小说去叙述的两性关系演变过程。
基于作品,杜素娟解读了家暴的深层心理机制——无力感。施暴者和被施暴者都有无力感,但形成根源不同。施暴者的愤怒背后是懦弱、无力和绝望,而被施暴者往往自我评价较低,难以在第一个“推搡”时就激起强烈反抗,不断忍受对方升级的暴力。
作为旁观暴力的普通人,如何帮助深陷家暴问题的受害者走出困境?这是“她巢”主理人夹克儿的困惑。杜素娟回应称,需要提供短期和长期、外在和内在的帮助,建立更好的社会援助体系,纠正传统观念。
舞剧《ShootTheCameraman》与其他舞剧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简的舞台设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两台实时摄像机和两位隐在暗处的拍摄者,构成了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反客为主,映射着人与数字世界的对决交锋。编导巴蒂斯特·希尔伯特希望引导人们直面日益加剧的数字化趋势,理性看待人与数字技术的关系。
舞台上,冷酷记录的摄像机虽然是家庭暴力的旁观者和见证者,却没有采取任何干预行动,甚至无意间成了暴力情绪的催化剂。这引发了观众对“旁观者”角色的深思:暴力循环的关键节点往往掌握在旁观者手中。坐在观众席上的我们是否也像冷漠的摄像机一样,纵容和推动了这场悲剧?
杜素娟认为剧中的摄影机和摄影师是社会视角的隐喻,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事件时要理性和谨慎,不要过于相信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也不要急于释放情绪。舞剧最后,在普罗科菲耶夫《骑士之舞》的弦乐中,大片红色礼花倾洒而下,整个舞台变成了血红色,仿佛社会舆论“杀死”一个男人后的狂欢。杜素娟反思道,我们要更谨慎地发声,避免参与网络的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