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婚姻家庭爱情与性开放问题的研究报告

林志锋

摘要:我们不能只从后天的利害关系来考虑人类的问题,还应该考虑遗传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理解人类的本能行为,排他性定型行为,性开放理论似乎完全忽略了遗传因素的影响,进化是不可逆的。通过对比动物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动物行为遗传学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人性本能,分析动物和人类家庭以及爱情的起源,人类婚姻的起源。

关键词:遗传进化;定型行为;起源起因

1.生殖领域的排他性是一种本能

动物行为学认为,在任何行为的发育中,既不能忽视先天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后天因素的作用。关于性的排他性,不就是因为生育问题引起的吗?现在有了避孕技术、亲子鉴定技术之后,这样不就可以性开放了吗?现在的性开放理论,只从后天条件的情况去考虑问题,而不能结合遗传因素来考虑问题。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很多人虽然理解这些技术的作用,但是仍然保持原有的排他性。

A.进化的不可逆律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丧失的某些器官及其功能,即使后代重新回到祖先原来生活的环境,也不会重新回复。这个规律称为进化的不可逆律,也称为多洛定律。

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的。动物界关于两性的排他性,最初应该是为了卵子争夺,避孕技术、亲子鉴定技术确实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数亿年漫长的岁月之后,如果没有不可逆的生物进化发生,是应该可以性开放的,但是这根本不可能。

B.动物行为学认为,只有能被感知的外界刺激对动物才具有“生物学意义”

动物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是同动物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动物重点使用的感觉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化。对于体内受精的动物来说,雄性对竞争对手何时射精无法感知,只能提前做出反应,否则,自己的生殖成功率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在漫长的进化中,体内受精的雄性动物,基本上都不依赖于掌握竞争对手何时射精来做出反应。即使是体外受精的动物,往往都是占有一片生殖领域,而不是等到竞争对手成功了才知道心痛。据说,人的打嗝反射追溯到两栖动物,那么,生殖领域行为应当追溯到海洋里的体外受精的动物。

C.领域行为

领域——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或区域,领域是动物的一个排他性独占区,领域是不允许竞争对手闯入的一块禁地。领域的类型A类型——生殖和取食领域;B类型——生殖领域;C类型——群体营巢领域;D类型——求偶和交配领域。一个动物进入另一个同类的取食领域,不管是否存在食物的得失,都会激起这个动物的愤怒,引发攻击行为。人类的生殖领域,有很明显的排他性,也有一定的行为界限。爱抚,不会造成生育,但是很明显在排他性领域之内。

D.在进化中的“用进”快,而“废退”慢

一种动物一旦被人类驯化,其驯化种群的遗传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偏离其野生的祖种。这说明了动物只经历一代,在一定强度的新的后天环境下,对遗传的影响。漫长的进化就是量变的积累。对于可以世代遗传的本能行为来说,如果本能行为的改变没有新的适应性意义,是很难退化的。

遗痕行为:有些行为虽然已经丧失了它的功能,但却能使我们想起它们祖先过去的行为适应,这种行为被称为遗痕行为。如猕猴的尾巴虽然已经退化残干,但它们仍保留着平衡运动,但是这种动作已完全失去平衡的作用。黄麂在威吓其他个体时常常张开嘴唇露出犬牙,这些犬牙已经退化不再用于战斗。这两种动物的遗痕行为还说明了行为的退化比形态的退化还慢。“用进”快,有利于适应新环境,而“废退”慢有利于动物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保存。也因此本能行为总是那么刻板那么固定。

E.由遗传决定的定型行为(本能行为)

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学习行为。定型行为是指具有固定动作模式的行为。因为是生下来就具有的行为.因此,也称先天行为或本能行为。定型行为的特点:定型行为的行为模式主要是由遗传性所决定。定型行为具有内源性:即定型行为的发育不受环境刺激的影响,即使动物从未经受过刺激,也能正常发育而具备定型行为能力,一旦有外界刺激存在,就能诱使动物表现出完整的定型行为。具有定向性和可预测性。例如:老王爷自己可以跟一个王妃生孩子,王爷的儿子也可以跟这位王妃生孩子,按理说,所生的后代都是王爷的后代,利益是相当的,但是排他性的本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人类能理解避孕技术、亲子鉴定技术的作用,“理解”属于后天学习行为。对于爱人的出轨行为的刺激,呈现出固定的反应,不受后天理解行为或者因果关系的影响,因为这涉及到本能行为。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在自然形成的男女两性的交往中,有一般交往、恋爱、边缘性行为、性行为,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这些行为是可以被人类感知和区分的,人与人之间距离由远而近,事情逐渐深入发展,如果爱人与竞争对手深入发展,也就是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正在不断的发展,信号刺激从无到有,由弱至强,这些有别于普通交往的信息,都是没有被过滤去掉的有用信息。经过漫长的遗传进化后,一些信号刺激的引发的反应就成了后代的本能反应。在动物界的卵子争夺战中,雄性的生死搏斗往往都是在性行为之前发生,而不是等到交配即将结束才有所反应。

人们常说:“男人总希望成为女人的第一个男人,女人总希望成为男人的最后一个女人。”这句话是对人类爱情排他性现象的总结,说明了男人和女人都有排他性,“总”字说明了有绝大多数的人都具有排他性,还有,这句话还说明了男女之间的排他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规律,本能现象必然以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概率形式存在,如果拥有全部或绝大部分概率的现象,那么应该想到,这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本能。根据人们总结的现象,绝大部分人都有排他性,再加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爱情的排他性是一种本能。当爱人与其他人恋爱、边缘性行为、性行的时候,人们能感知潜在的危险,往往都会心痛、愤怒、耿耿于怀。对于行为发育正常的个体来说,这些反应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这些刺激,第一次出现就会表现出固定的反应。这些外界刺激和它所作出反应之间有着非常强的联系。这些问题都符合定型行为的特点。

动物的行为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刺激,排他性的本能,同样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性可以给人类带来两种利益,生育和快感。人的行为可以是两种动机,如果外因是个荡妇或者妓女,不能纳入生殖领域,男人也会调整自己的动机。不是自己的生殖领域,不表现出排他性的现象。至于女人的排他性应该是在家庭中的协同进化中获得。

2.家庭的起源

宇宙万物皆有起源。那么,家庭到底是怎么起源的呢?从一开始,行为学家就不是孤立地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而总是把一种动物的行为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比较研究。一个物种要存活在地球上,必须要繁殖,平均出生率大于平均死亡率。如果天敌的数量在增长,而这个物种不增长不发展,那么这个物种也会走向灭亡。有的物种以量取胜,而且幼儿刚出生就能觅食,就算不照顾下一代,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去保护下一代,也能保证自己的物种存活在地球上;

有的物种,幼儿至少需要父或母一方的保护与照顾,即单亲家庭,而照顾子女的一方往往都是最后获得受精卵的一方。对于这样的物种来说,只有交配生子不能完成这个物种的延续。动物学家们发现,在水中的照料后代的往往都是雄性,而在陆上的动物往往都是雌性。在水里体外受精的动物,由于精子较轻,比卵子更易散失,因此性鱼必须等待到雌鱼排卵后才在卵子上放精。这样雄鱼成了最后获得受精卵的一方,如果它也不管自己后代,后代将会死亡,自己的基因不能延续,甚至种族将会灭绝。

还有的物种,幼儿必须父母双方的共同照顾才能保证物种的生存。家庭family的英文构词,就是取father(父亲)and(和)mother(母亲)I(我)love(爱)you(你们)这句话的第一个字母。抚养子女的合作关系又分两种,一种是一个抚养周期,另一种则是终身合作,终生关爱所有子女。据我所知,那些因为失去配偶,会伤心欲绝,甚至为情自杀的物种,全部都是共同抚养子女的。在动物界,除了人类之外还没有发现道德文明,这些双亲家庭往往都是别无选择,这就是动物界的家庭起源。

人们只羡鸳鸯不羡仙中的鸳鸯,就是双亲共同抚养子女的,在天愿为比翼鸟,绝大部分鸟类都是双亲共同抚养子女的。我认为家庭是这些动物同心同德的根本原因。贾斯丁·布拉舍尔认为,一夫一妻制的物种更加容易灭绝。造成一些物种灭绝的根本原因,我个人认为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配偶制,应该深入地进行分析,很可能是因为这些物种的幼儿更难存活,失去父母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幼儿死亡,如果不采用单配偶制,早就灭绝了。

动物行为学认为,任何行为的改变都需要有一个基础和开始点,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行为进化的无从谈起。比较以上三种情况的两性情感问题,第一第二种的关系冷漠,交配完很快就各奔东西,为各自的利益打算。第三种,为了共同的利益聚在一起,则关系密切,有较丰富的情感。于是我认为:动物界的情爱应当起源于两性在家庭中的协同进化,这是情爱中的遗传成份。

再比较以上三种情况,第一种的雄性竞争激烈,而雌性则很少有排他性。第二种单亲家庭情况,雄性竞争激烈,而雌性则很少有排他性,除非雌雄的作用颠倒。第三种双亲家庭,在这些天生彼此忠诚的物种中,也很少表现出生殖领域的排他性。

动物物种不可以突破以上最低的要求,但是完全可以选择更有利于后代的事情。这种情况介于上述第2和第3中情况之间。对陆地上的雄性来说,既可以选择薄情策略,通过多个雌性获得子女,也可以选择忠诚策略,与雌性抚养子女。

如果雌性动物能够抵制雄性动物与它们强行交配的话,她们就有一定的决定权。当然我们人类文明是不允许强奸的。子女是男女双方的责任,而不是单方责任,对女性来说,选择一个负责人的男人最有利。这也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

对于还没有文明的动物和人类来说,情况就十分混乱,也可以说是十分多元化。有的雌性被抛弃,有的雌性被迫欺骗其它雄性共同抚养子女,有的雌性明显大了肚子无法欺骗。有的动物则进化出特殊功能,他们一旦同新妻子结为配偶时就采取积极行动杀死任何潜在的继子或继女。这种现象说明了所谓布鲁斯效应(Bruceeffect):雄鼠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怀孕的雌鼠一闻到这种化学物质、就能够自行流产。只有在这种味道同其先前配偶的不同时,它才流产。雄鼠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潜在的继子或继女杀死的,并使它的新妻子可以接受它的性追求。雄鼠在“婚前”性行为的斗争中进化出特殊的本领。我们人类虽然长期在类似情况下并没有进化出特殊功能,那么是否会进化出其他本能反应呢?而且这还关系到生殖成功率这个重要的问题。

A.爱情的先天遗传成份探讨

评估遗传决性方法的公式:VT=VG+VE+VI,其中代表VT总变异量,VG代表总变异量中的基因型成份,VE代表总变异量中的环境成份,VI代表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异量。这个公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符合进化的不可逆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丧失的某些器官及其功能,即使后代重新回到祖先原来生活的环境,也不会重新回复。观察动物的家庭现象,得知情爱起源于家庭,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没有感情的男女建立家庭,不会产生爱情。这一点符合进化的不可逆律。在自由恋爱的时代,是因为有爱情才建立家庭,不是因为建立了家庭才有爱情。尚未建立家庭,只要真心相爱,就自然而然地相互关心,互利互爱。

真情流露不是靠学习得到的,爱由心生,指的是爱的先天性成份,经历一定的刺激或者刺激积累后,自然而然而产生的感情。人们常说“爱是不可理喻的”,从后天利益的角度来看是不可理喻,那么,研究人类古代的生活状况,用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是否就可以理解了呢?

爱情总是自私的,那是对于外来竞争,对于相爱的两个人来说,仿佛又是无私的。为什么在爱情中会有思念和牵挂,会有朝思暮想如此强烈的情感呢?朝思暮想仅仅是因为考虑后天利益产生的吗?对今天的人类来说肯定不是。有人认为爱情的根本就是性,那么,为什么会觉得爱人无人可以替代?爱上一个人,即使尚未发生关系,也会有为“我离不开你”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普遍现象,性对象当人别人可以替代,离开这一个,还可以有另一个。因为这些问题不能只靠后天的利益来考虑。

根据《动物行为学》的观点,动物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说明动物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某种刺激所引起的,不会平白无故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任何动物的行为跟它的形态结构一样都是通过长期演化自然选择遗传下来的,都有一个遗传和进化的依据。它对动物本身有着某种意义,有某种好处、某种价值,有某种功能。在比较家庭的情感现象后,我发现动物雌雄两性的情感的是在家庭中协同进化而来的。

人类不是因为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存在某些利益关系,才思念、牵挂、朝思暮想,我认为这是长期遗传,协同进化的结果,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下面分析一下相思、牵挂等情爱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在我所了解的物种当中,通过比较,我发现,因为失去配偶而伤心欲绝,甚至会自杀的物种,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共同抚养子女;凡是一夫一妻婚姻形式的物种,必然共同抚养子女。雌雄两性在共同抚养子女的时候,双方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相互依赖,需要对方,离不开对方,害怕失去对方,也因此相互关爱照顾。这些问题起初是后天考虑和认识的问题。这样的利害关系长期存在,经过漫长的遗传和进化之后,一些情爱的反应就变成了本能反应。而不共同抚养子女的物种,只能找到交配现象,却找不到持久的相互关爱相互照顾的爱情迹象。

B.爱情的持久性探讨还有,为什么人们又希望白头偕老呢?爱情的持久性又是由什么利害关系来决定的呢?在家庭的起源中提到共同抚养子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一个养育周期内的合作关系,另一种则是终身合作。

在动物世界的利他性行为中,父母对子代的利他性行为是非常普遍,非亲子关系的利他行为远远比不上有亲子关系的利他行为,中途更换伴侣不利于子女的成长。而人类幼儿的成年期较长,在幼儿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有新生婴儿诞生,等到把最后的幼子抚养成人,双方都已经老了。这些利害关系决定了爱情的持久性。

当一方渴望另一方成为终身伴侣,就算尚未发生性关系,也会有相思牵挂的现象,而且心不由己,会有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要白头偕老需要两个人努力才可以完成,任何一方单方毁约都会终止家庭关系,这决定了爱情的相互性。

人们总是用“永远爱你”之类的话来表达情感,或者刺激对方的情感。爱情的持久性,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也是人类总结的经验,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是人类希望传承下去的宝贵经验。爱情和家庭的利害关系,决定了人们的恋爱和择偶必须以选择终身伴侣为目的。闪婚闪离的婚恋观不正确,态度不端正,离婚是对错误婚姻的修正,但是不能还没结婚就想着离婚,如果没有白头偕老的决心,就应该分手了,而不是结婚。真爱应该具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在恋爱关系确认的初期,爱情的排他性,思念牵挂都很显著。因为女人是最后获得受精卵的一方,所以在传统的社会中往往都是女人考验男人是否真心。

4.性的私密性探讨

趋性是动物接近或离开一个刺激源的定向运动,趋性也属于先天性行为(也称本能行为或者定型行为)。人类的性行为往往都要私密,属于负趋性,避开一个刺激源。

很多动物在交配时都有被中断的可能,如蝇类在交配时,前腿总提防着竞争对手的。雄性在交配时当然不希望其他雄性的干扰。如果雌性动物能够抵制雄性动物与它们强行交配的话,她们就有一定的决定权,当雌性选中某个雄性个体时,也会有这样的意识,也不希望其他雄性的破坏,为了交配顺利进行,动物们就要避开同类的视线,特别是雄性的视线。我们人类也是如此。性行为对同类来说是一种刺激,女性的裸体,对男性是一种特别的刺激,容易引发竞争。马达加斯加岛环尾狐猴在交配时也会尽量避开同类的视线,特别是雄性。这点和人类“趋同”。性行为的私密的属于负趋性,属于本能行为,即便其他人保证不破坏他们的性行为,他们仍然希望避开同类的视线。在家里,房子即便父母或者子女有股份,也要避开。据说有的人房事时忘了关门,受到其他人的刺激会早泄,这样的应急反应也有利于提高生殖成功率。

5.婚姻起源于家庭

从人类的家庭起源可以看出,在没有婚姻制度的社会背景,是非常混乱的。因为性的私密性决定了没有第三方证人,性关系的责任难以明确,男人的抚养责任也难以明确,也很难分辨是非。动物行为学认为,欺骗信号欺骗行为普遍存在。有的人发誓爱一生一世,却始乱终弃。没有婚姻礼仪或者制度以前,是一个混乱的情况,也可以说那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对于疾病,人们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对于消防,人们是“以防为主,防治消合。”制定禁止婚前性行为的行为规范,在婚礼之前广而告之,婚礼时宴请男女双方宾客,可以让公众进行监督,男女双方的亲友邻居做证婚人,可以起到明确抚养责任的作用,明确家庭(Family=fatherandmotherIloveyou)关系。或者在牧师和宾客面前当众宣誓,而不是只对个人发誓,这样更有约束力。现在还保留“证婚人”这个说法,所谓的“证婚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证婚人代表。性是私密的,但是性关系要公开,这也成了我们道德的标准。我认为这些礼仪制度是为了保障家庭,为了解决性的私密性所带来的弊端。因此我认为婚礼起源于家庭。

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婚礼起源于家庭,也就是说婚姻起源于家庭。

强调婚姻文化还是婚前性权利?婚姻礼仪文化,并没有剥夺任何人的性权利,而是要强调发挥婚姻礼仪文化的作用,只是多办一道手续而已,这样可以明确责任,可以明辨正当与非正当关系,趋利避害,能让婚姻社会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婚姻礼仪文化的性能作用很高,而代价只是一道手续,有很高的性能代价比。而强调婚前性权利,只能节省一道手续,正好与婚姻礼仪文化的性能代价比成反比。婚姻礼仪是人类重要的后天性学习行为,大大地改善了婚姻礼仪前的混乱现象,后来经历了道德化,法律化,德法兼治双管齐下。

“自愿、私秘、成人”只强调这三原则”,实际上是无视婚姻,无视家庭,无视婚礼仪的社会效果。而所谓的“婚外性权利”则与法律明文规定的相互忠实的义务相违背。

6.性道德方案比较

性道德方案一:允许婚前性行为的道德方案。有人认为只要有爱情就可以婚前性行为。性道德方案二:以前有一种这样的礼仪,在结婚之前,男女之间不可以有性接触。比较这两种道德方案,首先我们看一看“穿透率”的概念,一个空气过滤器的对大于等于0.3微米灰尘的过滤效率为99.97%,另一个为99.99%,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再比较一下它们的穿透率,前者为0.03%,后者为0.01%,相差了三倍。也就是说,如果过滤器前面的灰尘数量相同,经过这两个过滤器之后的空气所含灰尘的数量相差三倍(空气调节的专业知识)。两个除尘器,一个效率为95%,另一个97.5%,通过这两个除尘器后,排放到大气的灰尘,前者为5%,后者为2.5%,很可能后者能达到排放标准,而前者达不到,所以穿透率是个很重要的参数(工业通风的专业知识)。

7.浅谈男女平等的问题

8.浅谈两种性观念的兼容性

引论:在输血之前,就算是相同的血型,也必须做血液相容性测试。还有,做完器官移植手术之后,还必须吃抗排斥的药物。性开放理论改变了人们的是非观念,颠倒了是非,改变了人们的良知,那么良心就更不用谈了。这样破坏了传统道德的自律,也破坏了他律,破坏了公序良俗。性开放理论总以科学先进前卫而自居,这样是否逐渐取代传统呢?这样也能兼容吗?我认为这个问题一定要分一个高下。

性开放者总是耻笑传统人士,“封建落后”、“禁锢人性”,“老古董”等等。杯水主义理论认为,性就如口渴了就应该喝水一样,是应该得以满足,且很平常的一件事。传统观念是令缺毋滥,保持在避孕技术出现前的状况,综合考虑家庭伦理问题,这些问题都说明两种观念不兼容。两种观念的指导思想完全不同,两种观念的理想社会不同,每种观念都希望社会向自己的理想社会方向发展,这是不兼容的。

多情总被无情伤,遵守传统道德是一种付出,如果没有保护和回报,谁还愿意付出愿意受伤呢?社会的混乱现象大量涌现,直接影响传统认识对忠贞婚姻的信心。道德禁忌、法律的禁止都不可以多元化,在不违反这些行为规范的前提下才是多元的。在性开放的理论下,人们的行为发育会正常吗?这一点和传统理论不兼容。

THE END
1.珍爱网调查:超六成单身男女婚恋观受原生家庭影响此次参与调研的单身男女中,非独生子女人群占比最高——超四分之三(76.1%)单身男女为非独生子女,而这些多子女原生家庭中,近八成(78.04%)单身男女认为家庭里男女观念平等,并且超半数单身男女表示,平日里不需要对兄弟姐妹提供帮助,仅二成单身男女偶尔需要对兄弟姐妹提供帮助。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1904121095365872.html
2.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题8篇(全文)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婚恋道德理性不成熟、主体角色不明确、家庭伦理意识不强烈等原因, 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存在一些困惑、缺陷和矛盾。在新媒体环境下, 加强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研究, 不仅有助于调适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净化高校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 也有助于维系家庭稳定, 增进社会和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ys8l6r4.html
3.婚恋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通用6篇)我们这里所说的“志同道合”主要是指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各自向对方献出互相倾慕的真挚感情,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携手同行,终身相伴。坚持以志同道合为择偶的首要条件,把爱情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理想一致、志趣相投的基础上,反映了革命军入纯洁的恋爱观和高尚的恋爱情操,这同时也是军人婚恋幸福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aa1kb11.html
4.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三、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现状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很多方面男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是不尽相同的,尤其在追求男女平等和婚前性行为的看法的几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理成熟、生理机能、生理素质等方面已呈现大幅度提高,并且随着观念的开放,社会宽容度的加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27/8056030020006011.shtm
5.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城妇女发展规划和江城3.将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体现在教育工作全过程。增强教育工作者自觉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推动将性别平等纳入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提高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的社会性别意识,在师资培训计划中增加性别平等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体现社会性别观念。 https://www.jcx.gov.cn/info/11274/22181.htm
6.改嫁题目答案解析,改嫁题目答案解析1B.男女平等观念被认同 C.市民文化开始影响婚姻观 D.自由开放的时代风貌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2017年1月离婚后的李某改嫁给张某,但没有办理离婚登记,李某的大儿子非张某亲生,但是一直与张某和李某一起生活,2018年1月15日张某在外地施工中意外死亡,获得50万的赔偿金。张某死亡时,他的老母亲痛不欲生,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6%94%B9%E5%AB%81.html
7.当代广西网通过面向农村开展婚姻法律政策宣传和恋爱、婚姻、家庭观念教育,倡导夫妻平等参与家庭事务决策,为适龄男女青年婚恋交友、组建家庭搭建平台。通过推进移风易俗,采取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遏制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倡导文明婚育新风。通过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抨击和批判错误的思想,宣传符合https://www.ddgx.cn/show/70550.html
8.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青年对恋爱、择偶、性观念和婚姻物质条件的态度。研究指出,物质化、开放化和自我化是当代青年婚恋观的显著特点,并提出了通过强化家风家教和净化网络环境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对策。 随着时代的飞速变迁、社会的深刻转型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青年婚恋http://www.sxqnb.com.cn/html/sxqnb/20240802/25932.html
9.转型期高知女性婚恋观探析高知女性成为婚恋市场上的“弱势群体”,高学历变成了她们的婚恋障碍,社会上甚至出现“学位证不敌结婚证”的声音。对高知女性的偏见若得不到扭转,必然会加剧“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依附性逻辑,不利于男女平等的建立与女性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针对高知女性婚恋观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山西太原https://wap.cnki.net/lunwen-1012413181.html
10.周恩来的婚恋观探析:爱情与事业的完美结合周恩来纪念网“柏拉图式”爱情观根本否定男女平等,它“不仅诅咒两性关系,而且诅咒妇女”7,这明显是不能与周恩来的主张相吻合的;第三,周恩来只是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却没有否定由恋爱中生出的真夫妻,他只是反对一时冲动的草率结合。周恩来在此阶段的婚恋观呈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各种思想的混合现象,这与他复杂的思想来源有关。http://zhouenlai.people.cn/n1/2021/0128/c409117-32015528.html
11.《骄阳伴我》姐弟恋,体现的是男女平等观(骄阳伴我)剧评一、《骄阳伴我》姐弟恋这个题材,很有现实意义,是男女平等观的体现。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写道,“男性的成功不仅会被绝对的数字来衡量,而且还常被拿来和他们的妻子作比较。在对幸福婚姻形象的描述中,丈夫的事业常常比妻子的事业更成功。如果情况刚好相反,他们的婚姻就会被认为受到了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61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