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五种婚姻观:以结婚为出路的婚恋观、爱情与婚姻发生错位的婚恋观、爱情与婚姻截然分开的婚恋观、以物质为基础的婚恋观、关于禁锢与爱情的婚恋观。探讨了张爱玲及其小说中的婚姻观与爱情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婚姻观;爱情观
一、以结婚为出路的婚恋观
张爱玲笔下的女子,有的是受过大学教育的新式女子,有的是旧时代的文雅淑女,有的是留过洋的归国华侨,她们无一例外地置身于“娜拉出走之后怎样”的困境之中。这些女子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远离革命,远离现实,处于理想不能实现的境地,只能将结婚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爱情是可以被忽略。当然,也有例外,但例外的代价是付出惨痛的教训后,再乖乖地加入到“以结婚为出路”的行列里来。她们中间就算有那么一两个是真的想要正经做一些事情,为“理想”而奋斗,也很快被现实和周遭的人们打压了下去。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流苏曾经想过要找件事情做,她倒不是为了什么理想,而是想能独立地生活,这种新女性所追求的新生活,却无法融入社会,来她家里给妹妹说亲的媒婆太太说:“找什么事情,到是找个人嫁了才是正经。”这些女子,从生下来,她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待“嫁”而估,之后所有的努力,也只不过是尽可能大地增加这个筹码的重量。她们好像不需要爱情,渴求的只是可以提供三餐饭食、四季衣裳的婚姻,渴求的是那份不必为生存惊慌失措的安稳,她们的全部生存意义就是获取一份婚姻,进而在这份婚姻中取得自己那一份生存的物质基础。婚姻是女人求生的砝码,这样的观念,不是因为女人狭隘或者功利,而实在是女人投入的赌注比较大,不得不这样,她们投入的是一生,张爱玲更加比别人投资多,加上自己的才华,她爱的没有了自己。她不但丢失了自己求生的砝码,还将自己推进了毁灭的深渊。张爱玲之所以有这样的魄力,是因为自己有足够多的勇气。而对大多数女子而言,似乎就不敢这样了。她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慎重到可以计划到50年后的生活,慎重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婚姻就好像是女人的第二次出生,嫁的好后半生也就活得好,否则,凄苦的生活将永无止境。
二、爱情与婚姻发生错位的婚恋观
张爱玲的小说,向来以独特冷峻的洞悉世事为特点,她笔下的女子都是那般灵透,那般明朗,好像污浊的只有她们身边的男人,女人们永远清爽地为了自己更加体面的生活而努力着。她们甚至可以洒脱地利用婚姻,参加种种交际会的目的只是为了告诉人们,自己生活得很好以及寻找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一个自由市场。但是,就算如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们也并非全然不知爱为何物,她们中也有的人一辈子想的、念的、怨的是一个男人,她们对爱情的渴求有时候甚至超过了生命,更遑论婚姻。只是,人的一生中,无常会随时出现,这些为爱而存在的女子,只是恰巧赶上了她们的爱情与婚姻错位的时期,这样的错位使得她们的人生成为一个个矛盾体。
三、爱情与婚姻截然分开的婚恋观
四、以物质为基础的婚恋观
五、关于禁锢与爱情的婚恋观
《金锁记》实在是一个经典的作品,作品里面讲了很多不同的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大的哲理,却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都让人恍然大悟,如在迷途中的那点光亮,令人充满希望。里面就讲述了一个恐怖的关于“禁锢”的故事,一个可怜的女子,因为一个无奈的婚姻和对爱情的渴望,渐渐地将自己推进了深渊。主人公曹七巧因情欲被长期禁锢而变态后,将物欲演化得更为疯狂。
关于禁锢和爱情,我国古代就有个特别凄美的故事:牛郎织女有了婚姻,被禁锢了自由,却没有禁锢爱情。每到七夕,两人的心都是飞着去见对方。其实没有任何事物能禁锢一个人的感情和心灵的自由,婚姻也不例外。若果真是被禁锢了,好似七巧一样,被变态的情欲折磨,才是真正禁锢了自己,让自己从此只能生活在这个欲望之下,这个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只能拿其他的东西来补偿。
六、张爱玲及其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形成的原因
张爱玲的书,流传了50多年,直到今天,仍然具备“再来”的魅力。张爱玲的小说是小说,张爱玲本身,更是一部小说。她每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张爱玲作品的主题往往是爱情与婚姻,但是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对痴情与缠绵的描写,有的只是对残酷现实的无情的批判,那么这样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是如何形成的张爱玲的婚姻悲剧是因为她乖张的性格,她身上存在着恋父、恋物、自恋和自闭的病态心理。她的作品如她的现实写照一样都是病态的人群,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她和小说人物都在痛,正是这些揪心的东西撞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崔艳霞(2014)从家庭环境和婚姻破裂两方面对张爱玲婚恋观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夏雨潇(2015)将家庭环境解释得更为细致,父母的争吵让张爱玲过早领略到无爱婚姻的不幸,对爱情婚姻产生了怀疑,母亲的苛责则严重摧毁了张爱玲的自信心,把张爱玲引向自我怀疑,形成了对爱情、婚姻乃至人生的悲观态度。郝跃(2013)认为张爱玲的婚姻观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父母婚姻的变故,家族没落的影响,悲剧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