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委会主办的腾讯视频《心动的信号7》研讨会在京召开。节目制片人、专家学者及主流媒体代表出席本次会议,深入剖析该节目走过七季仍能坚守内核、保持创新、引领市场的成功法则。
作为中国情感观察类节目市场的开拓性作品,《心动的信号》始终紧跟时代发展节拍,反映当下青年生活气质,有效对接当前社会的情感需求,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和喜爱。同时,第七季节目创新性地将故事发生背景放在大湾区,开启“多城恋爱”新模式,展现出更深刻的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意义,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好评。
坚守:回应当下时代最真实的社会情绪
2018年,腾讯视频推出《心动的信号》第1季,邀请8位身份、背景各不相同的“素人”单身男女入住“信号小屋”展开心动旅程。节目还首创了观察室模式,让明星组成“心动侦探团”,在场外对素人嘉宾们进行观察,成为观众的“嘴替”,带来陪伴式观看新体验。如今,《心动的信号》已经来到了第7季,影响力仍然经久不衰,屡次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榜前排。究竟是什么让这份心动“七年不痒”、持续保鲜?节目制片人和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中发表了各自的心得和体会。
腾讯视频坐标系工作室负责人、《心动的信号》总制片人徐扬介绍说:“节目在创作上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尽最大努力及时回应当下年轻人与情感有关的社会情绪。当大家普遍对爱情失望、对生活感到焦虑的时候,节目让观众看到爱情是‘钢铁丛林下开出的花’,可以治愈焦虑和疲惫;当大家热议要反对‘王宝钏挖野菜’式的恋爱脑的时候,节目向观众展示高自尊、勇敢、主动、打直球的情感态度,传递‘爱人必先爱己’的健康婚恋观念。今年节目又把故事发生背景放在大湾区,呈现了来自不同行业和城市的年轻人‘轻异地恋’的生活,持续地去做好‘与我有关、与现实有关’的命题。”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对爱的理解和诠释,也都有自己的矛盾和困惑。真诚的情感表达让节目从来都不只是观众的“磕糖工具”,相反,它所呈现出的是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最细腻的情感状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所长赵捷这样评价:“节目的妙处在于将中国人隐藏在心底的浪漫舒展地呈现出来,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观众的心里。与此同时,节目的选题和立意也及时地回应了一些社会问题,不失为一份有‘疗救效应’的影像方案。”
创新:聚焦大湾区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研究院院长、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关玲认为,本季节目中几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嘉宾进行文化的交融,展现出了当下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时代气质。这种气质尤其在大湾区体现得更加明显,以往通过网络才能进行的跨国、跨地区交流,在大湾区实现了落地。多元文化社交圈成为年轻人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也对节目的创新表示了肯定。他指出,节目没有停留在向内收、内卷的状态,而是积极地向外打开、向外扩展。引入来自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嘉宾,展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兴趣喜好,甚至细致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在恋爱过程当中的种种细节偏好,增强了多元文化的交织的意义和色彩。而这些创新突破,都证明了中国的综艺节目逐渐走向成熟,“天花板”正在不断地被推向更高的水平。
引领: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与婚恋观
当观众在看情感观察类节目时,到底在看些什么?不只是新鲜感、认同感、陪伴感,更重要的是综艺节目能够通过情感的传递,使观众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他们的现实交往行为。
《心动的信号》在价值观的传达上始终是积极、正面的。例如在女性这个话题上,康伟指出:“节目表达出了健康的女性观,没有去消费女性,而是充分尊重她们的身体、尊重她们的情感,鼓励女性主动表达爱、主动进行邀约和选择。这些行为都彰显出女性自尊自重的精神,给了观众正向的引导。”
情感观察类节目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树立情感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这就需要节目创作者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委会秘书长牛梦笛表示,爱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归属感是人们怕被孤立的社会本能。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能够让观众通过节目找到获得爱与归属感的方法。因此,节目创作者应当更加重视情感传播的社会价值,努力平衡节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通过话题设置与引导将积极的价值观与婚恋观传递给年轻观众。
作为市场的开拓者,《心动的信号》在向社会传递价值导向的同时,也在为行业创造标杆,引领着同类型综艺的未来创作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也提出了对节目的更多期待,在他看来,“节目既需要保持通俗亮色,也理应保持深挖价值内核,找到年轻人的情感方式与社会文化结构形成有效连接的更多可能性。我们应当欢迎各种讨论进入节目文本,也在持续的洞察里形成塑造节目价值观和影响力的动力,进而形成面向年轻人的创作以及面向行业的创新的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