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西学东渐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史概念:西学东渐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
本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对封建文化的冲击。
时任大学士高官的徐桐,身居大清国学识最渊博之高位,竟拒绝认识世界上的许多国度,究其理由,还振振有词地告之皇上: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什么时候开始开眼看世界?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哪些人在开眼看世界?他们是如何开眼看世界的?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以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实用科技来辅助清王朝的统治。
二者的关系:中学是主要,西学是辅助手段根本目的: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和顽固派展的“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他们的本质相同点是什么?焦点:要不要“西学为用”,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技术相同点:根本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三.维新思想1、早期的维新思想人物:郑观应、王韬等主张:前期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后期西体西用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办学校培养新式人才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背景①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思想: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思想家代表作活动、思想影响康有为《新》《孔》实践: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特点:中+西方法:移花接木提供依据“大飓风”“大喷发”梁启超《变法通议》《新民说》①民权思想②君主立宪的必然性③变革教育(科举)谭嗣同《仁学》提倡自由、平等批判专制、等级、纲常礼教勇士最强音严复《法意》《原富》天《天演论》①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②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第一人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康有为思想的中+西古代儒家把历史进程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1)康有为说“《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君主专制时代);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君主立宪时代);终至太平,为民主(民主共和时代)(2)康有为用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了“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特施行有序,始于粗粝而后至精华”(渐进变革)想一想:康有为为什么要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来宣传变法思想?1、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
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介绍西学东渐是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那么你了解西学东渐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希望能帮到你。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
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较缓慢,相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
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
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
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晚清时期,伴随着近代化的步伐,西方民主观念也开始输入到中国。
这西学东渐的过程对晚清的民主观念的输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学东渐是指中国学者从西方引进知识、学术以及思想观念的现象。
在晚清时期,西学东渐成为一股新的思潮,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民主观念的发展。
晚清时期,中国正处于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生问题突出,国家面临着外患内忧的困境。
面对这一局面,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问题的出路,并且意识到了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来进行改革。
由此,西学东渐的潮流逐渐兴起。
在晚清时期,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和思想。
他们通过翻译西方的著作,了解欧美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并将其引入到中国。
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推动者是康有为。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研究西方社会制度,并在《大同书》中提出了他的理想社会理念。
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必须实施“君主立宪”、“人人平等”的民主制度。
他的观点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晚清时期民主观念的先驱。
除了康有为外,还有其他许多晚清的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了西学东渐。
他们主张西式的民主制度和思想,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来改革中国。
他们将西方的思想概念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力图打破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束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
晚清的民主观念输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
尽管有一些试图推动改革的运动,比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些努力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成功。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外国列强的干涉、内部的腐败和权力的集中等等。
晚清的民主观念虽然启蒙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潮流,为中国的近代化和民主观念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思想,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将其引入到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一般特指晚清民初欧美等地科技文化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1793年9月14日乾隆帝在承德山庄接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从图片看,在近代前夕,中国对西方的态度如何?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在观念上处于一种什么状况?鸦片战争中西联系相应扩大中国封建专制日益衰弱(闭关锁国)西方资本主义日渐崛起(侵略扩张)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空前的国耻,震动了中国朝野,刺激了中国知识界研究世界、研究西方的热情…给国人最直接刺激是船炮不如人。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图片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局面?内忧外患西学传播扩大,猛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福州电气学塾北洋海军福建海军南洋海军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开平矿务局三.维新思想三.维新思想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三.维新思想材料二:瓜分危机加速了1898年维新运动的到来,实际上这场运动已积蓄了十年的能量,因为自从1885年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而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则无可否认地证明自强运动的失败.―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前后出现民族工业。
西学东渐知识点一、知识概述《西学东渐》①基本定义:简单说西学东渐就是西方的学问向东方传播的过程。
打个比方,就好像西方有个装满知识的大口袋,然后一点点把里面的东西倒向东边,这里的东边主要就是咱们中国。
②重要程度:在历史学科等多学科领域里地位比较重要。
它是近代中国接触西方文明的重要途径,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③前置知识:需要大概知道古代中国传统的文化、社会结构这些基础知识,比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考什么内容,传统的儒家思想大概讲什么之类的。
因为只有知道原来是什么样的,才能更好地明白西方学问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改变。
④应用价值: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很多东西是怎么来的。
像现在的学校教育制度、科学技术发展等不少受当年西学东渐的影响。
比如说我国现在的物理课程用的是西方科学体系下的知识,就是西学东渐过程中吸收过来而且一直在发展的成果。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历史学科里西学东渐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推动因素。
②关联知识:与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这些事件有密切联系。
因为西方的知识、技术、思想等传进来之后,才促使了这些运动的产生。
例如洋务运动就是看到西方技术先进想学习才兴起的。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难点在于理解这个过程的复杂性。
西方的知识不是说一股脑全进来了,进来的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而且每一个阶段在中国的接受情况都不一样。
像刚一开始传进来一点科学知识的时候,很多中国人还很抵触。
-关键点:关键是要了解不同时期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在中国产生的不同影响。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在历史考试里算是重要内容,从初高中到大学的历史学科都可能涉及到。
-考查方式:可能直接考查事件比如问西学东渐开始于什么时候,或者会考查更深入的比如某一个时期西学东渐有哪些代表人物和贡献。
三、详细讲解【文化历史类】①概念辨析:西学东渐这词里的西学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像数学、物理那些知识),还有社会科学(例如西方的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以及西方的文化(像西方的音乐、美术创作风格等)向东方中国的传播历程。
西学东渐教案第21课西学东渐【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西学东渐概念理解: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五四运动前后【问题探究1】明末清初一大批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翻译介绍西方文化。
对比西学东渐的两个时期,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为便于传教,主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内容主要以宗教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内容则涉及科技、政治、宗教、文学等各个方面。
原因:近代中国随着西方侵略加剧,既为西学传入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使学习西方成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教法设计】学案呈现西学东渐的内涵和阶段,教师可设计探究问题,或在教学课件中呈现,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和目的。
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后,切勿越俎代庖,应当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教师承转】近代以来,西学的传入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在向西方学习的阶级主体上经历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等几个派别。
【设计意图】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历程,明确本课的主要范围。
二、地主阶级抵抗派:(一)基础知识部分:1、背景:(1)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2)可能性:①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②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为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3)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的危亡。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活动【教法设计】基础知识部分以学案形式呈现,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记忆落实,本部分内容没有难点,学生基本可以自主完成,在记忆完成之后,教师可重点点出以下内容:、一是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的危亡。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
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
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
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
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
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分)(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5分)(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2010-21.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b.《几何原本》、冯如c.商务印书馆、冯如d.同文馆、利玛窦2010--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2012-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2012-23.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A.宗教文化B.科学技术C.社会理论D.文学艺术二、各区县模拟题:1.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图5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A.反满兴汉B.官逼民反C.政治民主D.暴力革命图5政府与百姓(约1911年)3.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4.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发生于A.19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D.1928--1937年5.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6.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7.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10、近代一位历史人物认为:“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这描述的是A.君主专制B.民主共和C.中体西用D.君主立宪11、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12、在19世纪末的中国,有人斥责说“其貎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指责的是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首开学习西方之思潮B.曾国藩等提出“自强”开始引进机器和科技C.康有为提出师法孔子推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D.孙中山提出师法美国推翻专制创立合众政府1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
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籍贯人数的统计,造①地理上的方便②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观念相对先进③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4、有学者在评价我国近代某出版物时说:其根本用意在于本乎现代西方最先进的科学并结合中国固有的思想,以指点出人文与社会进化必须遵循的自然道理及中国文化所应发展的方向。
该出版物当是A《天演论》B《时务报》C《新史学》D《新青年》15、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
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提出上述主张的最有可能是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16、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8、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
”此时“人人争言西学”的核心是A.学习科学技术B.倡导实业救国C.仿行西方制度D.创办新式教育19、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民族主义论》说:“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
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A.派系斗争十分尖锐B.政权更替相当频繁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20、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介绍研究西学C.宣传民主政治D.传播社会主义21、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D—A/C)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B.《申报》支持八路军、新四军的武装斗争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D.《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3.(2011奉贤一模)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共10分)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做出了制度变革的尝试1911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根据上下文,将大事年表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分)(2)找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并简述理由。
(4分)(3)该大事年表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4分)24.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伴随着战争与流血,都伴随着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都伴随着国家民族关系的巨大调整。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
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问题:(13分)1)近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9分)2)请从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嬗变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中国社会向现代的转型。
(4分)25、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
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
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