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27湖北
《静女》教学设计7
作者:上传者:tomacc日期:21-11-26
《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学习《诗经》重章叠唱的手法,体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领会其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概括男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对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赞美之情;了解《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对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窈窕淑女,。
执子之手,。
一日不见,。
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出自哪部作品吗?
提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对女子的热烈追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诗经》中这样的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邶风·静女》,领略一番别样的风情。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又称“诗三百”,反映了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风”“雅”“颂”“赋”“比”“兴”诗六义。《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诗歌以四言为主,重章复沓,反复咏叹。
二、读一读
1.教师范读,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见课件)。
3.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
姝:美丽。
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爱: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踟蹰:同“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
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
管,有人说是茅。
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
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茂草。
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3.学生朗读,同学们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要根据句子的大致意思来确定。例: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第一二句,读出着急的情味;第三四句,读出美好愿景的情味;第五六句读出充满细想,回味无穷的味道。
学生分组诵读,掌握诗的特点:重章叠句、押韵。
三、演一演
1.通过刚才的朗读,相信大家现在在心中对这首诗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我们就以表演的形式将自己的理解呈现给大家。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⑵抽签决定由哪以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2.表演展示。
3.在他们的表演中,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子,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呢?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极度兴奋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焦急万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高兴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赞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喜悦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兴奋得意
四、赏一赏
1.重章叠唱是《诗经》常用的手法,《关睢》也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请举例。
“其姝,其娈,其美”“俟我城隅,贻我彤管,归我牧荑”等。
作用:情感的线索,思想的脉络。
俟我城隅——约会——搔首踟蹰——急切之情
贻我彤管——热恋——说怿女美——狂热之情
归我牧荑——痴想——美人之贻——渴慕之情
2.“赋”“比”是《诗经》常用的手法,这首诗是否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赋”——铺叙故事。第一章就写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
“比”——第二、三章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和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将彤管比荑草进行对比,通过对普通荑草的赞美来表现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渴慕之情。
3.总结: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五、写一写
1.这是一首美丽淳朴的爱情诗,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2.请同学们用现代诗的形式改写《静女》。
示例:《姑娘啊,姑娘》
姑娘啊,姑娘,
既然你已然来到,
就不要让我苦待,徘徊。我手里的玫瑰快要凋零。姑娘啊,姑娘你送我的萧笛,鲜红如你的心灵,樱唇。我吹响它召唤着你的到来。姑娘啊,姑娘这爱情的玫瑰中,有我对你的祝福,祈祷。
六、议一议
真挚、真诚。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
2.温馨提示:纯美的爱情人人都向往,她像怒放的玫瑰一样芬芳、美丽,不过,玫瑰的枝条上有刺,拿的时候要小心喔。
《静女》教案6
作者:上传者:tomacc日期:21-04-09
《静女》导学案2
作者:上传者:tomacc日期:20-11-17
《静女》导学案
作者:上传者:tomacc日期:20-01-24
《静女》教案4
作者:上传者:admin日期:15-04-20
静女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静女》教案3
作者:上传者:admin日期:15-03-12
《静女》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上传者:tomacc日期:17-02-21
二、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10分)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2、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
D、“搔首踟蹰”表现了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13、下列和《静女》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节选自《诗经﹒邶风》。《诗经》多为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静女/其姝。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500篇。
C、《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风”价值最大的。
D、《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赋,即叙述;比,即比喻,兴,是由它物引出所咏之物,即起兴。
14、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2、B男主人公更喜欢荑草。13、B14、(4分)我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评分标准:性格、分析各2分,大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