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

导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网络也日益成为新兴的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约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提升83.4%,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同时指出,大学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网人群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最高的,约97.4%的大学生都使用手机来上网。以上数据显示,手机的使用己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其个人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经过紧张的学习后他们需要为自己减压,此时人际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经过人际交往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友情,可以融入集体的生活中,更加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从而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的影响

年龄在18―24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都渐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发展也容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不好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紧张等都会给其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疏导和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其个人的积极发展。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彼此,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问卷的构成及设计目的

(2)问卷设计的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手机对其的影响和大学生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同时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进一步发挥手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分析

(1)数据收集本次问卷主要采取现实随机发放的途径,在兰州财经大学和平校区图书馆进行。共发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6%,覆盖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样本特征整理分析样本后发现,受访者年级、性别比例分布均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利于对整体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样本特征具体如下图:

图1受访者所在年级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显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使用的几种重要工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如下:

1、消除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情感维系

2、利于消除近距离的交往困境

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发育特征,他们对于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够充分,实践过程中更是缺乏经验,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困境。问卷数据显示,56.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交流是为了避免尴尬。正处于人际交往困境的双方,对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产生排斥时,以手机为媒介的间接交往在此时是化解近距离人际交往困境的最佳选择。是维护彼此尊严,增进彼此了解,解决交往矛盾,促进大学生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好方法。

(三)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出现严重的伪亲密性、人情淡漠化现象

2、手机依赖成瘾,忽视甚至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享受到了手机所带来的便捷后,有的人几乎一天24小时和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上厕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机相伴,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更是常见。有上述行为的同学被称为“校园低头族”。手机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确实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机同时也集娱乐、游戏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与手机的粘性。

3、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在手机的便捷与多媒体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动的人际交往减少,甚至逃避现实,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使其人际交往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往。

(四)培养大学生自身素质,减少手机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国际新闻界.2006.7.

[3]朱海松.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4]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5]李旦.碎片化语境下手机媒体的机遇和隐忧[J].2011.23.

[6]刘瑜,王欢.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7.

[7]张岩松.大学生手机媒体素养浅析[J].新闻传播,2012.04.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

1研究背景

2参与式教学设计

2.11~2学时

2.1.1将全班同学分组,8~10人一组,选出小组长,大家一起为小组起名字,确定本小组的口号。小组内部成员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的小练习快速熟悉彼此。(课后要对所有小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

2.1.2理论讲授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人性的特点,人际交往究竟难在哪里。

2.1.3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者怀疑过的人际矛盾事件,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小组长负责组织,现场分工,保证每个组员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教师要给班级同学现场示范心理情景剧的表演模式,所有小组课后自行排练,下节课全班展示。对于无法通过心理剧展示的问题,请学生为教师留言,网上解答。

2.23~4学时

2.2.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心理情景剧。教师要现场讲解应该如何处理该矛盾(付出与回报)。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2.2理论讲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法宝之一,微笑和赞扬。

2.2.3作业,搭讪陌生异性,目的是认识彼此,找到共同话题。搭讪过后写出整个过程及自己的感受。下节课展现整个搭讪过程,学生可以邀请搭讪对象来到下次课的课堂,也可以找本组成员代替表演。

2.35~6学时

2.3.1表演搭讪过程,心理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使其熟练应用微笑与赞扬,以及如何应对尴尬等情况。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3.2理论讲授,人际交往技巧,法宝之二,自嘲(示弱)。对于如何自嘲或示弱,心理教师要与学生搭档进行示范教学,示范要注意,尽量使用学生语言,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课后练习的效率。

2.3.3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练习,每位组员都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对自己进行自嘲,其他成员配合。下节课展现自嘲过程。

2.47~8学时

2.4.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自嘲过程,教师要在其表演过程中及时指导并给予当事人鼓励,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3研究过程与方法

3.1被试

随机选取在校大一学生380名,男女各半。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在班级的教室团体施测,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2份,剔除废卷7份,最终有效问卷36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在选取有效的365个学生被试中,选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得分处于低分段的146名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3人,一组为实验组,使用参与式教学,另一组为控制组,使用普通式教学,学习内容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

3.2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包含了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等12个因子,信度为0.837。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该问卷由28题组成,包括影响力、情绪控制、开放性、包容度、冲突化解、乐群性、友谊表达、异性关系处理、交往风度及语言表达10个小维度。通过对10个小维度的进一步因素分析,又可为4个大维度,即人际结交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人际表达能力和人际理解能力。该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725~0.946之间,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876。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的为交往能力差,得分在2~3分的为交往能力较差,得分在3~4分的为交往能力较好,得分在4~5分的为交往能力好。

3.3研究方法

大学生被试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课程共8学时,一周一次2学时课程,课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再利用spss软件比较实验组(参与式教学)与控制组(普通式教学)的结果差异。

3.4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Excel2004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结果

4.1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组间对比

对两组成员在授课前和结束后进行前测与后测,现将两组统计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

结果表明,授课前,实验组与控制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授课后,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且差异显著。

4.2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组内对比

为进一步了解成员的差异是否由授课内容导致,现对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式进行前后测组内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结果可知,实验组人际交往四个维度成绩在授课前后呈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授课前后分数虽有提高,但各维度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5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实验组被试在人际交往四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授课前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组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前兩组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同一水平。随后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而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授课后两组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被试在人际交往四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在人际交往四个维度上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这与其他研究者(如:王月琴、李海燕等)关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其次,在课程进行中采用心理剧的方式进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设身处地的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心理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处理办法,使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能够真真正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门有价值的课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参与式教学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方案的制定是根据学生实际的需求,除了教授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还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共性发展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郭俊汝范成博.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2]朱伟管晓琴.少课时、大课堂背景下参与式心理健康课程设计[J].课程与教材,2014.

关键词:人际信任在校大学生孤独感

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话语、诺言及书信或口头陈述的可信任程度的概括化期望。彭泗清的研究证明:一般将人际信任划分为:对他人能力的信任和对他人人品的信任,其中对他人能力的信任指相信某人有足够的才能办好一件事,对他人人品的信任主要指对人品的信任。孤独感,社会学家强调指一种非客观的心理感受,是主观意义上的一种心理感受,普遍发现它是困扰现代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1]。韦斯(1973)指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特别指个体感到缺少令他满意的人际关系时,即现有的人际交往水平与对渴望中的人际交往的差距。同时将孤独感分为两类:社会孤独感和情绪孤独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共280名,共发放问卷280卷,回收问卷260卷,有效问卷数241卷,有效回收率为92.69%。

1.2方法

1.3统计分析

对研究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p

2.结果

2.1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孤独感得分的描述统计情况

由表1可知,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总分的得分范围为44分~97分,平均分为73.44,低于理论平均数75分。其殊人际信任的得分范围为17分~53分,平均得分为34.89,普通人际信任的得分范围为19分~53分,平均得分为38.56。孤独感总体水平,有11.20%(总分在低于40分)的学生在正常范围内,有86.72%(总分在40分~60分)的学生属于中度孤独,有2.07%(总分高于60分)的学生属于高度孤独。

2.2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年级差异分析(表2)

由表2可知,各年级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均值在普通人际信任、特殊人际信任这两个因子上存在差异,孤独感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表1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描述性统计(M±SD)

表2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差异比较(M±SD)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平均得分是73.44,低于理论平均数75分,表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偏低,这个结论和庞彤彤等人的结果一致。郑信军[3]对中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和孤独感进行研究,结果是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低于理论值,这表明人际信任度低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有中度孤独,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孤独感偏高,孤独感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4]。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时代,然而电子产品的发达并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足不出户但是不能离开手机电脑,缺少沟通交流是他们孤独感偏高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级人际信任差异显著。因为不同年级面对不同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压力,所以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学生的信任度最高。大一新生刚刚从单纯的中学时代过渡而来,思想上可能更多地停留在中学,所以他们的人际信任相比其他两个年级而言是最高的。不同年级,孤独感有显著性差异。从总体得分看,大二学生的孤独感最强烈,其次是大三学生。现实情况下,大二、大三学生学习压力相当大,经过一两年的深入接触和交往,他们不再像大一刚来以宿舍为集体出行一样,而是分别形成不同的小集体,游离于小集体之外的学生会有孤独感体验。

[1]黄海.在校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论文,2011(10):21.

[4]王晓刚,陈桃林,蒋灿等.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初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22-626.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西北民族大学各年级学生共120人进行调查,有效回收114份。其中大一29人,大二25人,大三33人,大四27人;城镇67人,农村47人,文科60人,理科54人,年龄均在18-25岁。

1.2研究工具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幽默风格量表》(HSQ),用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1.3研究步骤

2研究结果

2.1幽默特质在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幽默风格在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进行检验,其结果见表1。

表1幽默特质表现的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

2.2人际关系在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幽默特质在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进行进行检验,其结果见表2。

表2幽默特质表现的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

(注:*表示P

4研究结论

1.大学生幽默特质在性别、城乡、学科、年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大学生生活人际关系在性别上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城市和农村大学生的生活人际关系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师生人际关、虚拟人际关系、现实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上有显著的差。

总之,幽默特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才华。自嘲式的幽默体现了人的谦虚与豁达,能很好的调节交往的氛围。调侃式的幽默可以为枯燥的生活增加交往的情趣。幽默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调味剂,没有幽默生活将变得乏味而缺乏情趣。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大学生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载《心理科学》,2007,30(1),第219-223页。

[2]王建立,《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全面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载《潍坊拭学院学报》,1991年第13卷,第283-284页。

论文摘要: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九江市四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00名贫困生(月个人消费总额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40O名非贫困生,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fl6PF1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各400份,回收问卷贫困生368份和非贫困生392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92%和98%。数据统计采用W_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16PF值

从图l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B)、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B)和敢为性(H)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小于0.05,而在兴奋性(F)方面显著性明显,其值小于0.01.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甚至有退缩倾向。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社会心理学理论表明.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或相似的生活环境中的人会形成相似的人格特点笔者采用访谈法结合人格理论分析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特点,归纳出影响其人格特点形成的几点因素:

(一)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O5名来自于农村.其中164名来自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没掌握:另外,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在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二)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三)成就动机强烈

在访谈中有310名贫困生表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高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对策

(一)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三)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笔者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乐群性分值低、较自闭等心理特点,尝试开展了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团体训练如在“肯定性团体训练”中.要求贫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寻找消极的自我意识.然后运用自我辩质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变通方式.实现认知重建一位同学在参加完“信任之旅”活动后表示.能信任别人是温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给别人一份信任.给自己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更融洽可见.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进而提高了兴奋性.增强了信心.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帮助贫困生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从自身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笔者研究其问.尝试在学校勤工助学群体中组织开展“十佳服务标兵”、“意志坚强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评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关键词:成都地区大学生人人网人际资源

sns(socialnetwork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在我国互联网中,人人网属于典型的sns实名社交网站。由于人人网在1999年成立之初是一个基于大学生而建立的校内网,因此,迄今为止,人人网拥有大量的大学生用户。从人人网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日渐成为网民朋友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进行人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因此,笔者对成都地区五所高校大学生人人网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成都地区大学生人人网使用情况分析

为了使调查研究更具代表性,笔者在成都地区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六所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分别是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财经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并根据人数比例给每个学校的分配了问卷数量。

经调查研究发现,被受访者中,有93%的用户使用过人人网,7%表示没有使用过。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未使用过人人网的人数最多,占到该学校调查人数的63%。在用户浏览内容方面,仅有10%的受访者将人人网作为认识新朋友、与好友交流的平台。

二、人人网人际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一)缺乏人际传播的交换意识

2、未能充分利用好人人网平台

3、缺乏一定的网络传播技巧

三、对大学生如何利用人人网中人际资源的建议

针对大学生在人人网人际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得出了以下建议:

(一)塑造良好的网络形象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与传统意义的人际传播存在较大区别,因此,网络上个人形象的塑造区别于日常生活的个人形象的塑造,具有较强的网络特性。从传播媒介来讲,人人网平台上的传播符号媒介主要是以文字、图像、声音为主。因此,在网络盛行的图文时代,视觉传播与内容传播同等重要。大学生应学会在网络中通过各种传播符号塑造良好的个人网络形象;

从传播内容上看,网络传播呈现出内容非中心的特点,即信息传播的内容往往是离散的,多方面的。因此,用户的

传播内容应尽可能丰富,同时也应具有实用性和价值意义。切勿不间断的刷信息,引起好友的反感。

(二)具有明确的人际交往意识

(三)充分利用人人网进行优势传播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交往嵌入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背景

二、嵌入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特点

1.认知嵌入与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所谓的认知嵌入,就是指行为主体在行为时会受到所处环境或者周边群体意识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行为会受到主体不同环境、不同群体意识的影响而进行相应的呼应。这个观点与传统经济学中“理性者”的理模型是有冲突的,但我们在日场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交往行为,都会遵循认知嵌入的规则。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如果放在认知嵌入的背景下,就会显现出明显的特征。

2.文化嵌入与大学生的文化特征

所谓的文化嵌入,就是说行为主体在进行行动时会受到不同的价值观、信仰、信念、群体文化、传统文化等等有关文化的影响。如果这样,对于大学这样的一个文化共同体,其特有的文化氛围也会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造成明显的影响。考量大学生的行为的文化嵌入,首先要对于大学的文化特征进行简要阐述。大学的文化特征是一个宏观的课题,我们不可能用简单表述来概括,进从社会交往的特点出发,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文化主要呈现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重视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社会交往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交流、活动交流、爱好交流等方面,社会交往的方式主要有网络交往、文化团体交往、课堂交流和生活交往。在这些文化特征过程中,大学生的交往行为的嵌入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行为特征是交往快餐化,缺乏深入交流;渴望扩大交往圈却缺乏实际动;交往行为指向性明确,交往内容单纯等。

三、关系嵌入: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的发生与应对

1.自我认知嵌入群体文化的问题

2.关系渴求与网络局限的矛盾

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是大学必备的一项技能。对于人际关系,他们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有利于自身的社会资源的扩展。这样的强烈渴求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的局限呈现明显的矛盾。在校大学生的交往圈子相对狭窄,主要停留在父母亲友、同学以及老乡的位置上,出了社会资源的相对狭窄性之外,大学生会主动寻求社会网络资源的拓展,在毫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向社会延伸其社会交往网络的过程中,会产生出受骗、迷失甚至人身伤害的案件。所以,做为高校,应该从大学生的实际可求出发,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帮助其扩展其社会网络范围。

3.关系维系处理能力的问题

4.信息传递与信息理解的差异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的现状分析

1.1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职业素质,即就业能力,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本内涵,以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取向的一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和非专业能力,也可分为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

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认为因其欠缺某项职业素质能力而影响就业的大学生占总大学生的百分比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

1.1.1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呈现加速度发展的特点,每个人相对固守一个工作的机率大大减少,因此,大学生只有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但有65.9%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其环境适应能力欠缺,说明大学生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弱。

1.1.2人际交往能力

经调查,有56.8%的学生认为其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却难于就业,原因在于其不善于交际,任何一项工作能不可能在孤立状态下完成,不善于人际交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这正是用人单位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也是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

1.1.3自我表达能力

问卷反馈有54.5%的大学生认为其自我表达能力不足,调查表明,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也是其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表达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善于表达,必定影响人际关系,影响自己其他能力的发挥。

1.1.4专业能力

有47.7%的学生认为其专业能力不足而导致了在就业过程中的失利。

大学生认为专业基础扎实的毕业生更容易就业,专业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及核心。

1.2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根据200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中一份关于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对素质能力的重视程度的调查,用人单位主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素质有以下要求:

1.2.1用人单位重视综合素质

调查分析显示用人单位对各种素质要求均偏向重视,对所有要素的回答“非常重视”与“比较重视”合计超过了60%,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出一种重视综合素质,而非仅考虑某种素质的趋势。

1.2.2用人单位更注重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在用人单位重视的要素中,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和敬业精神中,超过50%的用人单位对这些因素表示“非常重视”,而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更是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分别达到了77.8%、71.3%和69.4%。相反,对于毕业学校的品牌和学历层次项目,在非常重视栏分别列倒数第一位(13.4%)和倒数第三位(15.1%),这说明用人单位更注重对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即非专业能力方面的考核。

1.2.3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等其他方面的能力

其包括应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适应能力、主动性、分析能力等。只有13.9%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习成绩和50.3%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大学生就业后是与社会中复杂的事务相接触,而且如今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对其找工作最有帮助的自然是应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能力,很少用到公共课甚至是专业知识。

1.2.4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发展潜力

这个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视。调查显示59.5%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同时有35.4%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56.3%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同时40.5%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学习能力。企业之所以比较看重这两项能力,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大学生就业后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服务。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素质是不满足企业需求的,甚至恰恰是其欠缺的素质正是企业招聘员工最看重的职业素质,大学生只有自身具备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才能切实解决就业难问题。

2提高大学毕业生通用素质的对策

2.1从大学生角度而言

(1)学生个人应该通过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比赛和活动,提高职业素质,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实务中去,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加强社会实践,把握实习和各种临时工作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职业素质。

(4)学会利用导师这个宝贵的资源,为自身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为就业做准备。

2.2从高校角度而言

(2)结合专业素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突出体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个性在学生的职业素质构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观念创新性。

[1]张祝平,王清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论文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德育教育

儒家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结合当代高校德育的现状,我们选择了儒家的人格思想、礼节原则、男女之间的规范、道德修养论、道德教育论等方面的内容与当代高校德育相结合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儒家的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

(一)济世安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请求孔子谈谈自己的志向。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曾皙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孔子不仅关心每个生命从少到老的幸福,也希望全社会的人们都能过上一种安泰祥和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含有丝毫的逼迫与紧张,纯粹是享受当下的生活,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之所以喟然长叹,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还未达到这种状态,颇有需要漫漫求索的味道。

(二)一心向道的不屈不挠精神

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孔子还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道是儒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为此可以禽去富贵,甘于贫贱,不惧威武。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由此可见,道是儒家君子全部生命意义之所在,真正宣扬了人的价值的可贵。

(三)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毫不懈怠,不断前行,是儒家又一宝贵的人格思想。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不厌,诲不倦,正是孔子难得的品质。在孔子的学生颜回身上也反映了这一品格。孔子赞叹他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荀子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儒家的19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而凡人之所以难有所为,关键就是易厌、易倦,然后就松懈不前。他们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启迪。

(四)从容不迫、达观坦荡的胸禁

孔子学生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同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孔子之所以没顺着子贡的问话而答,是因为如果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说明还很把自己的贫和富太当回事,时刻不忘自己或贫或富的状态,这样心中就有所驻,不是通明一片。所以更高的境界应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在而从容。这样的从容、达观在孔子的生活中时时有所体现。如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是如此。在这方面,孔子的学生子路做得更让人佩服。孔子这样赞叹他说:“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认可自己的生存境遇,没有虚荣心,这样他才能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坦坦荡荡地与穿着狐裘的人同立一起,却丝毫没有自卑的羞耻感。

对比儒家的人格思想来看今日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多能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表现了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但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标更多的是为自己的成分多些,为国、为民的成分少些,也就是“谋食”的人多,“谋道”的人少。正因为如此,一旦实现目标的过程遇到困难,就转变方向,勇猛精进的斗志不能保持长久。尤其是在今el的商品经济时代,金钱的诱惑会让人把“道”忘记得一千二净。

二、儒家礼节原则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敬让

《礼记·聘义》说:“敬让之道,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曲礼》开篇便说:“毋不敬。”孔子也曾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些都鲜明地点出了敬让是礼之本质。

有了敬让的原则,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自然能处理得比较妥贴。这些细节在《礼记·曲礼》中随处可见。如在家里,“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到人家作客,“户开亦开,户阖亦阖”。送人礼物时,“赐人者不日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遇到丧事,应是“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送丧不由径”。

(二)礼不妄悦人

梁漱溟先生曾说:“所谓礼者,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与人交往量力而行,不可言过其实。孔子曾批判过这种没有行动,仅用语言讨好人的做法。他说:“巧言令色,鲜以仁。”所以《礼记·曲礼》这样规定:“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贫者不以财货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其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真实无妄的仁爱之心。

(三)不苛求于人

《礼记·曲礼》说:“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正因为君子不要求他人全心喜欢自己,也不要求他人全力为自己尽忠,所以才能使得交情完美地保持下来。同时,孔子也满怀信心地告诫我们:“德不孤,必有邻。”精力放在完善自己的品德上。

(四)群居有则

人们在交往中难免会群居。群居应注意什么呢孔子曾感叹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非常反对不以善道相切磋,终日言而不及于正义,却专好耍小聪明的群居的。此外,群居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要“群而不党”。只要是以道相处,以和相聚,一定不会结党营私的。

人际交往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难题,因为未能真正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或者行动力不够。如敬人,初次相见很敬,但在一起久了,就不敬了。渴望有好的人缘,希望自己在困难之时有人能伸出援助的手,但常常事与愿违。其根本还是语言的花架子太多,而助人的行动太少。

此外,大学生的群居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即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有的甚至打群架;还有的拉帮结派,影响团结。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问题,重温儒家经典中的日常交往的重要原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三、儒家男女之间的规范与当代大学生爱情婚姻

《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段话解释了人类社会文明产生的过程。不难看出,儒家十分重视男女之间的关系。

这一思想在《礼记》中还有论述,如《礼记·郊特牲》有言:“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礼记·昏义》说:“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日:‘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由于先人把婚姻看作是为了结两性之好,而不仅仅是为了两个人结合为伴侣。因此,男女之间一旦缔结关系,所要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更强烈些,因此,对婚礼也更看重,即“昏礼者,礼之本也”。

今天,高校恋爱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少一种“敬慎、重正”之心,选择恋人随意,更换恋人轻率。没能深入了解对方,就开始租房、找旅馆同居。带着这样的心态选择恋人,未来很难有幸福的婚姻。所以,要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敬慎、尊重之情,使他们在恋爱时就应自觉地承担起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而不要看成仅仅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

四、儒家道德修养论与当代大学生自律精神

(一)成德由己

一个人要想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最主要的是自身应有好德之心,成德之愿。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明好德之心得需要人用力才能具备,不像好色之心那样天然自成。孔子还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告诉我们:成德,自己是起关键作用的。否则,别人再帮忙,自己没行动,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二)成德需内省

孔子学生曾子这样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也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师生二人都强调内省,是因为一个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善与不善,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真实动机。如果自己不内省很容易变成沽名钓誉,这就完全走向了道德修养的反向。由此可见,内省是发现过错,提高道德修养的最基础性的工作。

THE END
1.关于爱情与婚姻论文参考文献(全文)[20]杨柳英.从爱情观与婚姻观分析《傲慢与偏见》[J].青春岁月,2019,(01):21-22. 关于爱情与婚姻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赵佳睿.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爱情婚姻叙事研究[D].导师:王卫东.云南大学,2018. [22]王莹莹.浅谈英美文学中的爱情婚姻观——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7,(21):108-109. https://www.99xueshu.com/w/wx83zhrr12cu.html
2.婚姻法论文范文(精选6篇)婚姻法论文范文(精选6篇) 篇1:婚姻法论文范文 1、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经过大学四年的自由恋爱,双方于2001年结婚,并签订婚姻忠诚协议约定:双方忠实于婚姻,把婚姻进行到底,若谁提出离婚,向对方支付违约金80万元。2002年春节后,白马王子到深圳发展,与其秘书发生恋情,便向白雪公主提出离婚,白雪公主以婚姻忠诚协议为依据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9x0se4h.html
3.天光学术现当代文学论文:《围城》中人情世情的体现及其描写方法摘要:基于现代人情世情小说研究的空白, 立足现代经典小说《围城》, 以文本细读的方式, 从人情世情角度切入。通过对人情世情小说概念梳理辨析;从家族兴衰, 个人发迹, 爱情婚姻三方面探讨人情世情在《围城》中的体现;总结出钱锺书“据实而为, 缘情而发”的创作原则、现代女性知识分子群像观、讽喻手法三种描写人情世情的https://blog.csdn.net/qq1377005839/article/details/100514926
4.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doc[原创毕业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四种婚姻关系,来看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所存在的社会等级观念对婚姻观念的影响。小说中的人物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有着清晰的认知,并且对社会等级持有自己的态度,而这不一样的态度又导致了他们对婚姻不一样的看法。并通过这些看法来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婚姻观的现实意义http://www.eeelw.com/ysxy/190863.html
5.恩格斯以自由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研究硕士摘要 爱情与婚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精神情感归宿。正确的婚姻观是指导我们进行婚恋选择的重要价值引导。在正确的婚恋观指导下,形成的良好的婚恋关系,会促使我们构建幸福的婚姻家庭,建立良好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同时,基于良好婚姻关系建立的家庭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6801125.html
6.从简·奥斯汀的主要作品透析其婚姻观科技创新论文【摘要】简·奥斯汀说过:“女人的思维很有跳跃性,从仰慕到爱慕,从爱慕到结婚都是一眨眼的事。”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面临着无数的选择,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选择就是对配偶的选择,简·奥斯汀的小说在婚恋这一主题上一直被视为经典,甚至被单身女性视为解读婚姻的必修手册。其小说的主题基本都是与乡绅家庭青年男女的爱情https://m.360docs.net/doc/info-b79b2994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e.html
7.关于渡边淳一论文范文资料与渡边淳一失乐园和圣经中婚姻观有关《渡边淳一失乐园和圣经中婚姻观》:本文是一篇关于渡边淳一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要:渡边淳一是日本当代文坛著名的大众文学作家,是日本的“情爱大师”.渡边对男女之间的情爱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关注的是人内心深处的 .渡边走出“伊甸园”来到“失乐园”,这和《圣经》故事有很大的联系,可他http://chinachinarussiabelarus43www.anydaily.com/zhichenglunwen/133822.html
8.大学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3篇)大学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篇二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摘要: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认识爱情的本质,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正确恋爱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笔者从当代大学生恋爱的驱动力、心理特征、类型以及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四个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进行了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9/17/79360359_1117698577.shtml
9.解析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色彩(论文全文)摘要: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中成就卓然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刻画的女性形象以悲剧和荒凉著称,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和语调描述了诸多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挣扎,却最终在悲剧的命运中被碾碎的特殊女性形象。本文以生活环境的直接影响和爱情婚姻的深刻影响两个维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生成原因,并以《沉香屑——第一炉香https://www.91xueshu.com/l-wxzplw/62894.html
10.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马克思主义论文爱情、婚姻和家庭是人类情感最温馨的归宿,也是人类社会的“初级生活圈”。当下,传统婚恋观受到社会变革、西方思潮的冲击,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同时,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倾向也随之产生。鉴于此,研读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经典著作,梳理、概括他们的精辟论述,对构建正确婚恋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与现实启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9/156931.html
11.婚姻暴力研究:概念厘清与性质区分10卢希望;我国婚姻中“男到女家”现象的法律思考[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11黄开宇;婚姻冲突与顺应不良关系研究的新进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2傅建成;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婚姻实态与变迁[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SHSL200700003029.htm
12.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差异.docx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 1、结婚目的的差异 2、择偶标准的差异 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 1、民族文化 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 3、求变还是求稳完毕语 - PAGE 8 -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摘 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30/803611211600410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