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教育界、学术界对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评选的热情居高不下,但是,评选越是激烈、众所纷纭,结果就是莫衷一是。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建构的决定性因素是哪些呢?为此,本文对我国现当代的文学经典的建构进行了探析。
一、经典魅力和文学诠释互相颠覆
二、建构新文学经典的国家话语权力运作
三、现当代文学史叙事经典建构的建议
在对现当代文学史进行叙事过程中,叙事对象的选择、编入文学史的标准、作品经典化的促成要素,这些内容的价值无从下定,其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但是,通过研究以前现当代文学经典选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现当代文学家们应该制定现当代文学作品经典选择的标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仅仅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工作问题而未拷人的命运的作品,是不能被评为文学经典的。无论哪个时期,这种作品要想成为人们反复阅读的作品,根本是不可能的。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中,人们只会讲这种作品作为文学高峰的立足点,进而对时空进行眺望,而不会将其作为真正的文学经典。
第三,如果一个作品未能体现出人性之美,无法提高读者的素质,缺少人性的共识,是不能成为经典之作的。例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期间,左翼作家“革命+恋爱”这种简单的英雄传奇,后人是很难对其进行效仿的;赞赏暴力,作品中经常出现暴力、血腥场景的,这也是不足为训的;对于沈从文作家,在它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人性之美,极大程度引发人们在精神上的共鸣,进而得以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第四,缺乏创新、内容的作品,即便一时再轰动,它也不能被评为经典之作。例如,对于一些对西方现代派、俄罗斯革命派作品进行效仿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能够激发新时代的生命力,但是很难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这种作品也是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的。
第五,如果一个作品缺乏思想、人文精神,那么这种作品也是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的。在一个国家教育体制中,主要教育素材以文学经典为主,而同时要求教科书要充分体现出一种思想文化,同样地,文学史家也对文学的审美教化作用表示认可。例如,我国作家冰心,它的《爱的哲学》作品有助于未成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说;题材;苍凉;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中国20世纪最传奇、最优秀、最沉稳的女作家。她就像是一颗奇葩,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中国小说家中,张爱玲无疑是极为独特的一位,她以东方文化中意味深远的意象加上西方意识流来构筑人物的心理迷宫,再加上蒙太奇手法来构建起作品中鲜明的影像场景,更以张爱玲唯他独有的那份孤绝与苍凉构筑成专属她的文学堡垒,其他人也妄想复制或是取代。
一、独创的小说题材:女性命运的思考与人性的探讨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婚恋生活为题材,描绘新旧杂陈的婚姻现象,她所选取的题材苍凉而又婉丽,引唱出了旧式婚姻制度下女性地位的卑微以及他们在这种历史环境中的挣扎与痛苦。然而,在张氏小说里最为可贵的并不是那份从作品中透出的通彻心扉,而是痛过之后的自我意识转型和逐渐成熟,它为后代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参照。
当然,四十年代的上海经济崩溃,战乱频仍,混乱的世态和浮华的人情给张爱玲的作品奠定了阴暗恐怖的基调和背景。同时,张爱玲个人的经历与见闻也对其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她笔下的人物冷酷自私,即使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也没有亲情,人们的心态扭曲变态;她眼中的世界没有爱也没有温暖,大家都在为了自己而痛苦地挣扎,在注定的绝望中觅取一生。在张爱玲构造的艺术世界中,社会与人生都是黑暗的,没有出路的,她的作品展示的是整个人生的悲剧性体验。
追其根源,张爱玲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其小说的意象性特征有着她特有的美感,但同时,那种意境也因此融入了她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情感。张爱玲曾经自己说过:“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
的确,我们可以在她的小说里闻到她的气息,寻到她的足迹。她的经历似乎都为她的小说提供了现成的原型。从一开始张爱玲就在追寻着上海的灵魂,也追逐着自我的存在。对她而言,上海是她知根知底的地方,在上海留下了她太多的足迹。似乎她就是要在那生长的地方道出她“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在张氏小说里多是上海女人,透过文本,在字里行间描绘出他们的平淡、精明、实在、期待与挣扎。小说中有初涉世事的少女,有遭遇婚变的,有的写了一生的经历,有的只是人生的片段,但她对人物命运的处理和最终结局是一致的。人物都走向了堕落和毁灭。她的作品始终都在思考怎样去改变人生的处境,但始终没有结果,所有的人都妥协了。这是张爱玲的无奈,或许也是她的深刻所在。
在小说《色戒》中,易太太与一群牌友们的对话、穿着都,隐藏着女人间精明的算计,当然也透出了庸俗。这个城市的男女在张爱玲的笔下写得是十分冷峻,对人情的刻画也十分淡漠,“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
再如小说《小团圆》,极其不负责任的父亲、抛家弃女的母亲、软弱的弟弟和凶狠恶毒的后母,这些都让我们分不清是小说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还是作者自己,更不用说张爱玲被父亲幽禁的经历。与其说张爱玲在挥洒文字,还不如说她是藉文本来铭刻生命的创伤,低述自己的过往。
二、小说的人生叙事策略:道不尽的苍凉意象
张氏作品美在文字,在对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来支撑,而风格上却是异常地尖锐深刻、阴冷入骨、别具一格。在她的笔下,她用她苍凉的意象建构了她的小说世界,向我们叙述了那个年代里的爱与恨,真与假。张爱玲小说的悲凉感无处不在,其独特的“张氏味道”是它成为经典作品的关键因素。她的小说中总是透着一股浓浓的怀旧的味道,那是一种对旧上海场景的营造和充溢在其中的苍凉情怀。在当时历史境地中的张爱玲对当时人民的生活现状和未来持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她在作品中把“所有的美丽与凄伤,快乐与哀愁、希望与绝望,无限与有限”,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这也就让她的作品透露出一种世间的苍凉。
女性是张爱玲小说中的重要成员。在她的小说里对女性的描写大多是暗淡凄凉的,他们是孤独的,充满幻想的;他们焦虑、沮丧;他们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却又在男人的决绝中失望,一切的悲凉造成了她小说的一个基调——苍凉。张爱玲把小说中的女性的悲凉处境和世人的无奈和悲凉无限放大,使得我们在不得不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得不直面女性飞蛾扑火般的宿命,不得不对人生发起更深处的反思,这也许就是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又大多都是没落的旧式淑女,再加上她们那一段段略带传奇色彩又无限悲情的爱情故事,使得张迷们爱不释手。在张迷们的眼里,张爱玲是小资的,连同她的小说都在骨子里投着一股小资的味道,张爱玲已经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小资符号,她本人以及作品就代表了一种时尚,女性谈张、看张、仿张写作已成为一种时尚。张爱玲笔下的那种都市的世俗人生,恰恰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以消费来彰显个人财富、品味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在张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窥视到那夕阳斜射下路旁栽满法桐的街道、吱吱呀呀的木板阁楼、镂着雕花的窗权、旧式淑女那裙据微扭的旗袍。张爱玲的文学思想与她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也与当时的大众生存状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
小说《色戒》中,张爱玲把当时那个复杂混乱的年代的女性彷徨迷茫无助表露无疑。她是爱自己的,可是在她的小说里几乎所有的女性人物都逃不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色戒》中的女主人公王家芝参加了爱国话剧的演出,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我们这里姑且这么说)的同学,不满足于在舞台抗日表演,想要“干场大的”,觉得仅仅演戏还不如“杀一个汉奸来得痛快”,于是便有了这个刺杀计划,王佳芝便成了主要演员,而“身体”是她唯一的武器。色相与情感是这次行动里的内容,但这不是她的本意,她原只是想演好这场戏,素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演戏是与台上截然不同的。因此,她滑进一个女人本能需求的旋涡中,当这种剥离自我和事件中的角色困境再次冲突,一切都改变了。王佳芝以为她已经得到了她一直渴望着能温暖她的爱,一切的目的、理性、便都不存在了,惟有男人和女人,于是便宁可拼出自己的性命,然而,等待她的却只是生命的终结和梦想的幻灭。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刻画了曹七巧这个人物。生活对于曹七巧来说,不像是一场悲剧,更像是一场劫难。正如张爱玲的那句宿命式的呐喊“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欲望,人类的悲剧在于人的本性”,小说中的曹七巧却把这悲剧无限地扩大。在张爱玲的笔下,她是一个心理扭曲、变态的女人。她是可怜的,也是可恨的,身边没有人看得起她,包括自己的丫头,她就像疯子一样在姜家生活了三十年,她用她用疯子式的审慎和机智加以最病态的方式来获取满足,她的一生都囚禁在那无形的枷锁里,无法挣脱自己,也谋害别人。
就连《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也是因为遭受到自己兄嫂的讥讽和排挤,而面对向她哭诉的女儿也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三、小说中的爱情:苍凉遮蔽下的温情言说
爱情是恒古不变的文学母题,是个普适性主题。张爱玲说过一句话,“爱,不要问值不值得,因为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倘若说张爱玲小说几乎都是有关爱情,对于这一点不可置疑。她自身飞蛾扑火般的爱情遭遇使她体会到现实世界中两性关系的冷酷与无情。她把这种感悟倾注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在招摇,也在固守,在罗致,也在抵御”的女性的两面性,便在她的文本世界中的女性身上充分地戏剧性地演绎着,也正如她所理解的两性关系那样,“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在她看来,爱情本身是美好的,叫人向往,但动荡的时局和险恶处境下,爱情常常会变成一种工具或是一种安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者说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在这种转换中,人不是没有过抗争而自甘堕落或者出卖自己,而是人性中企图苟活的成分和对苦难的恐惧使人与命运或者说现实达成了一种妥协。所以只有小说里才有恋爱,哭泣,真的人生里是没有的。甚至,在她的小说人物身上,我们也是很难找到圆满的爱情结局。
《色戒》中王佳芝的爱情更是毁灭的致命的,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她在与易先生的不断接触中,从最初的有目的地接近慢慢地产生了感情,把自己深深陷入到了的布局中,在需要理智做出行动的时候,她却只顾着回味着那所谓的爱情的温暖,甚至认为“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即便无所谓爱,也在那一次次的被占有,在那买粉红钻戒的时候被引向了爱,并且感受着由这份爱带来的无形力量,那么,被爱俘虏是她寻找自己情感归属的必然结局。在王佳芝心里,她认为属于她的爱情来了,什么都可以不要了,什么都可以不管了,只有爱情就足够,直到“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
《琉璃瓦》更是对爱情的讽刺,那么相偕的姚先生和太太也因为没有男丁,姚先生跳水而死。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我们看不见那歌颂“爱的哲学”的痕迹,更找不到狂热追求婚恋自主、个性解放的创作踪影,她的笔下尽是悲凉的千疮百孔的沧海桑田,那种苍凉的情殇爱逝让人窒息,更叫人发醒。而她的这份“苍凉”也成就了她,让她终究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一个传奇。
参考文献:
\[1\]修宏梅.张爱玲和女性神话的终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2\]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沉香屑——第一炉香\[M\].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卷四),花城出版社,1994,(10).
\[4\]张爱玲作品集续集\[M\].花城出版社,1997,(3).
\[5\]张爱玲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2).
\[6\]王光东.解读张爱玲经典\[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教育人文性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张映晖(1966-),女,湖北谷城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语文教学。(湖北襄阳441050)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争论一直在持续,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解答始于教育本质的追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这一表述明确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高职教育不能游离于教育的本质之外,其终极目标仍在于,培养或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与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人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基于此,人文维度的重建当然地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和使命,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必须服从于人文性价值,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只有在这一核心命题的支配下,才能真正凸显其课程的真正价值,摒弃功利性,实现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教学目标设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核心
本质上,大学语文要培养“有文化”的精神和谐的人。何为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内化为修养、自觉、自由和善良的精神力量。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能使学生导向热爱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以丰富的人文情怀处理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有效地管理个人的情绪,诚信、乐观、敬业、会审美、善沟通,并因此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基于对“大学语文”这一核心命题的认知和实践,可以从能力、知识和态度三个层面定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母语的能力,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知识目标为:理解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态度目标为:热爱母语和中国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铸造健全人格;向真、向善、向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拓展——“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在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大学语文”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文本的鲜活与生动,大师们的胸襟和情怀,丰富的感悟和思考,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拥有很大发掘和整合的空间。
为凸显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按文学史发展线索或按文体类别确定教学逻辑顺序的传统,以提炼出的若干个人文主题引领教学,编选和重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清晰的人文脉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上,可从各个职业通用的职业素养中提取若干个人文专题作为教学单元,如“让仁爱丰盈天地”“诗意地栖居——我们的精神家园”“良知是灵魂的钥匙”“爱是永恒的主题”“怀着乡愁寻找家园”“回归自然,和谐天地”等,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支撑篇目,选文遵从文质兼美的原则,突出文本的经典性、注重作品的审美性、人文性,体现文化多元,兼顾传统与现代。在具体的语篇教学中,避免对作品内容作面面俱到的解读,而是在单元专题的导引下寻找从一个点切入,挖掘作品中最能打动学生的真善美的元素,让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都被触发、集中在这个点上,并适度开展类比联想,将本单元的各个语篇有机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知和体验。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大学语文”改革与建设的实现途径
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必须基于某种课堂教学价值观,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学生主体原则;二是民主互动原则;三是激发兴趣、内在驱动原则。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重要性更为彰显。高职院校由于受生源素质所限,学生基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学习品质(主动性、意志品格、自信心)也多有缺失,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渴望与呼声更高。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里被边缘化,除了管理层面功利性忽视和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重心不凸显的原因之外,还有大学语文课堂本身对高职学生缺少吸引力的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忽视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受,忽视课堂的有效吸收率,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课堂变成了教师单调沉闷的呓语或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语文的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价值观,放下教书先生的架子,真心实意地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多一些巧思和方法,有掌控、有章法地把舞台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鲜活,充满张力。
经典的文本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因而文本多元解读法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整理资料,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思考,鼓励自主、探究、超越;可用的方法还有小组讨论法,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发展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部分格调清新的小品文也可采用文本赏玩法,不刻意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而是任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阅历轻松阅读、玩味,培养学生自我赏析、阅读、涵泳的习惯和功夫,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学会诗意地“栖居”。
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原则是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对等协调,重情趣、重参与、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不拘一格。如此方能使“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从内容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得以彰显,高职教育的属性方能回归到教育的正途和本质上来。
[参考文献]
[1]卢矜,冯梅.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认知与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2]史亮.新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策略;现代文学
大学生的学习认知阶段处于由教师督促强制性学习转为自主学习的重要阶段,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去接触知识、接触世界的能力。而阅读是个体了解外部世界的必要手段,对于获取知识来说至关重要。把“阅读教学策略”作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意义上必须充分了解阅读策略的实施对象,即大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结合他们的认知与阅读能力,才能做到让他们更充分地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多方面地去调整阅读教学的方法,形成立体的教学策略应对机制。
一、抓住大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兴趣阅读法”
在现代文学课程听课与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学习捷径”,即很多学生在脱离文学原著的情况下,把文学史课程上学习的理论观点,放在平时文学鉴赏的作业中,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课程论文,造成了学生对于阅读文学原著的漠视。这种没有原著阅读经验的学习,慢慢会造成对于文学理论理解的不透彻,加以运用时会产生滥用或误用。从而使理论空洞得成了“摆设”,更加失去了辅助学习现当代文学的作用。文学理论和阅读文学原著应形成彼此呼应的关系,通过原著阅读的滋养,形成深刻的文学印象,加之理论的系统化印证,让学生了解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各个部分内在逻辑关系。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重新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是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大学生阅读兴趣缺失之原因。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神秘性和反复性。中国文学从洪荒远古的神话时代流来,又向着不可预测的未来流去。中国现代文学只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短短三十余年的流段,却在中国文学的整体流变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大弯,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转型性、过渡性,便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基本属性的简略表述。[1]对于现代文学的学习,把握住转型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名家经典作品中去感受和体会。而面对现代文学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即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交错繁复,许多学生对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产生了畏惧心理,少了阅读的环节,就缺乏了整体的历史感知,“正是由于历史感的欠缺,使许多大学生在现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出现了误解和误区”,[2]从而进一步丧失了阅读兴趣。
,这便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新鲜点。再者,提到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文学”,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叶圣陶的《稻草人》、《小白船》,其实鲁迅的《朝花夕拾》、《社戏》都可以看做现代文学中“儿童文学”的开端,这也在一定意义上从新的角度定义了这两部作品。
“兴趣阅读法”是一种可行性很强的阅读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对阅读本身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从新的角度进行切入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新鲜点,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了解大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培养“多层次阅读法”
兴趣是始发,要持续让学生自主阅读还需要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大学生的思维有着多样性与丰富性的特征,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强调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仅仅按照教师对于作品的分析形成一致的认识,对其透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按教科书生硬地背下来,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阅读印象。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文学经典,让学生按照课上的分析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形成阅读笔记,让阅读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的阅读思维体系。
1.重视阅读思维的初级感知层次,多方面给予意象建构。学生思维的阅读感知层次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文字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意象。教师要根据阅读文本题材的不同,设计相应的阅读教学方案。在学习现代诗歌时,需要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句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用一些歌曲、视频与精彩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诗歌文字更生动、更形象得活画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身感其情。例如阅读徐志摩的诗作,可以把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添加在其中,结合一些电视剧情节和爱情诗句的朗读,体会他们当年的爱恋与情愫,体会当年的“人间四月天”是多么浪漫与纯美。
2.挖掘阅读思维的精神体悟层次,重建现代文学人文精神内涵。高校教育一方面要教书育人,传播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素养的传播。“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3]现代文学经典中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丰富而厚重的,周作人散文的哲学思维,许地山超脱的宗教观和小说中描绘的各种民俗风情韵味,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通过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进行精神体悟,让学生感知中国现代作家对于多重人文精神内涵的建构,承袭这种精神感悟,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从“五四”时期鲁迅、先生等对新文学“人的文学”思想的树立,冰心歌颂的“爱与自然”的哲学,徐志摩对于传统士大夫精神的解读,到张爱玲对于生活与人性复杂内涵的的剖析,梁实秋把文学与生活“艺术化”的实践、承接严谨的“乡土小说”中,都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宝藏。面对着这众多滋润民族精神的甘泉,我们需要学生去体悟和感受,从而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所以在当下,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建设来说,研究阅读教学策略迫在眉睫。高校教师应该多方面分析大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与水平,多方面开掘他们的阅读兴趣,让文学经典的人文精神继续吹拂人类的心田,照亮人们的心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坐标。
[1]王家平.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2]刘勇,李春雨.现代文学大学课程教学的几项考察及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277.
【关键词】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田沁鑫;改编与重释
一、穿越时空的设置
与此同时,话剧的舞台非常简单,中间一道十米长的玻璃通道将舞台隔成了两个空间。面对观众左边的是白玫瑰和乏味琐碎的婚姻,右边则是红玫瑰和浪漫心动的爱情。将红白两朵玫瑰,两种情感同时展现在舞台上。如同田沁鑫自己所说,舞台被玻璃走廊一劈两断,宛如男人的心房:左心房,右心房。一个里面是妻子,另一个里面是情人;一边怀揣着社会责任,一边向往着内心渴求。通透的玻璃材质,则是希望让两个空间既互相独立又不完全隔离,让振保可以清楚地看见另一个自己。
将过去的王娇蕊和现在的孟烟鹂同时呈现在舞台上,佟振保则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两个场景之间还有一些小互动,就好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这样的设计使社会外部的纷乱复杂就被忽视,种种情节就被淡化,人们内心的种种喜悦,纠结,迷茫,痛苦,尴尬,爱恋就像在玻璃通道之内被裸的暴露出来。这种对时空的超越通过一种对比和直观的冲突,直观展示戏剧人物的情感,引起人物的共鸣。
二、两人饰演一个角色
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两个佟振保。以下面一段两个佟振保的话为例。
“振保乙:她的手面上一小块皮肤握到我的手有一种紧缩的感觉。
佟振保:千万别爱上王娇蕊,她是有夫之妇
振保乙:面容姣好,油光水滑。
佟振保:她的丈夫是我的老同学,老朋友。
振保乙:身体的轮廓一条一条,一寸一寸都是活的
佟振保:我是佟振保,我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振保甲是世俗中的被制约的,振保乙则是顺从自己欲望与爱情的。佟振保的内心非常的纠结挣扎,面对一个自己非常有欲望有感觉得女人,却因为她是有夫之妇,丈夫还是自己朋友,不能毁了自己的名声种种原因而被限制。这非常地直观和有感染力,让人们和演员们一道陷入剧情。
三、部分情节的变动
在这部戏剧中,佟振保第一次见王娇蕊是她坐在王士洪的大腿上,手上点着烟;然后振保进门是撞倒娇蕊扶起她并有一段对话,由此他爱上了她。这一段在戏剧中反复的被回想被提及,并且还有撞倒白玫瑰无趣的表现的对比。可能导演需要大幅度的动作表现出人物情感和烘托氛围,或者是以撞倒暗示娇蕊陷入爱河的情节需要,或者是戏剧舞台的限制不能表现出来太细微太朦胧的东西,这个情节和原小说中的第一次相见完全不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佟振保第一次见娇蕊时,娇蕊在内室洗头发,“堆着一头的肥皂沫子,高高砌出云石塑像似的雪白的波鬈”,溅了点沫子到振保手背上,振保觉得“那一块皮肤便有一种紧缩的感觉,像有张嘴轻轻吸着它似的”。我一直觉得这个初见的场景才是最贴切的,洗头发就给人一种干净纯真之感,但与此同时穿着纹布浴衣的女人又尽显性感本色,这样的娇蕊不只是振保,也让我为之折服。从看娇蕊洗头到开着不热的水洗手再到振保去洗澡捡地上的头发,到处都是她,牵牵绊绊。这个爱上的过程迅速而又美好,是我在这部小说里最喜欢的一部分,可惜在话剧中被改变。
其三,完善审计制度,规范审计流程。高校要根据业务情况和经济责任审计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力争做到所有的审计业务都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具体来说是要统一审计通知书(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审计文书标准格式,严格按工作流程开展审计,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
3.3强化审计结果应用
4结语
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转变观念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内部审计的改革与创新,持续推动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内部审计全覆盖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审计工作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该发挥内部审计核心地位,完善机构设置,创新审计技术,采用多样化审计方法,拓宽内审范围,实施“全过程”“全覆盖”,为实现高校事业目标而努力。
[1]郑克强.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J].企业导报,2016,14(22):15-17
[2]刘娜.推进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2(18):40-41
[3]王康.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08):268-269
作者简介:
袁玉文(1971-),女,汉族,四川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毕业,成都体育学院审计室,研究方向:审计。
喜和娇羞,乖顺的人也会出轨。这是佟振保的改变,不论在剧中还是小说里,振保从这里开始毫无顾忌的放浪,以此不知是报复别人还是自己;在剧中它还有唤醒对王娇蕊记忆的作用。这里是一个矛盾爆发的,当舍弃内心爱情而营造的家在慢慢地破碎,振保应该怎么办?
在其他情节上,戏剧也有增加或减少。比如在外求学时的与初恋玫瑰基本上没有涉及,振保的家庭他的母亲弟弟妹妹也没有出现,其他的社会外部人员也很少涉及。而增加了三位主演之间的互相应和的台词表演,比如最后乘车时就将孟烟鹂和王娇蕊放在一起,让她互相认识和有对话。这种部分情节的变动使情节更集中于三个人之间,注重三个人的内心活动,减少了外界的干扰因素,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三个人的情感变化。
四、整体风格的改变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有一种骨子里的悲凉,那种无情的批判与淡漠理性的笔调总让人读完后觉得心被扎了很多个小孔,缠绵的疼。但田沁鑫导演的戏剧却是在有一点搞笑甚至黑色幽默的基调里让情感如大江大潮放肆痛快的激荡人心。
因为两人出演一个角色,两个人之间相互调侃,就如同相声让人听着很松快。比如振保两个人相继说话,甲“我的太太王烟鹂”,乙“什么王烟鹂…”;乙“她见了我不抬头,见了我的朋友也不抬头”,甲“连看电影她都不抬头”。两个人一唱一和,说着或互相补充或互相拆台的话,用这样的方式变现人物,推动情节,让人比较放松。
在语言的运用上,导演还运用了上海方言,比如佟振保和小裁缝争执的时候“侬过来”“有种侬打咿呀,哈哈哈”方言的运用让戏剧鲜活,搞笑了起来。而且有些语言利用人物间的对话展现出幽默,一个人说振保是纺织工,另一个人就会接上“程师”;还有不要住公寓要住单栋的,拆了重盖的调情;因为我们家用灯管的回答…这些小细节处处透着幽默。
除此之外,这处戏剧还用夸张热烈的动作来表达情感与情节。比如振保与娇蕊爱恋时他们热情的弹奏钢琴;振保嫌弃白玫瑰,他们睡觉时相互纠缠,振保努力推开…在这部戏中,扛,摔,抱,跑,跳等大幅度动作非常常见,用这种大开大合的动作表现出热烈的情感。
我看这部戏最感动的地方是在振保公交车上偶遇娇蕊之后,振保的内心痛苦而纠结,将原小说中开头的一段放在最后说,对自己大段的肯定后说“我是不相信有来生的,不然我化了名,也要重新来一趟”。
田沁鑫导演的改编总体上是成功的,在表达主题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小说作了全新的阐释。就像娇蕊说的“爱总归是好的,虽然吃了些苦,可还是要爱的”“我不过是往前闯,碰到什么就是什么”,人的一生总会有许多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有无尽的纠缠,重要的是不畏惧,不迷恋,不贪心。
[1]高淑敏,林婷.田沁鑫戏剧时空艺术探微――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
[2]许波.《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电影、话剧[J].福建艺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