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是季家的独苗,当初他离开母亲来到叔父家,就是为了给季家光宗耀祖的。所谓光宗耀祖,除了要学有所成之外,还要肩负传宗接代的任务。在这方面,季羡林自己是一点发言权也没有的。于是,父叔之命,媒妁之言,季羡林结婚了。
一
季羡林的妻子名叫彭德华,是季羡林叔父家的一个邻居,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贤良淑德,任劳任怨。她只念过小学,大概能认千儿八百字,一辈子都没有看过小说。后来季羡林离家求学,她也没有给丈夫写过一封信,因为她根本就拿不起笔来。到了晚年,她连早年能认的千儿八百字也大都还给老师了。所以终其一生,她都不知道季羡林研究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一开始,季羡林对彭德华并没有多少感情,虽然婚后他们还生育了一子一女,可实际上这也只是长辈交给季羡林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已。除了文化方面之外,就连季羡林都不得不承认彭德华是一个好妻子,因为她一辈子都勤勤恳恳,特别是季羡林十几年都在外求学,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到了她的身上,但她始终无怨无悔,真正是一个极为难得的贤德媳妇。
季羡林在散文《我的妻子》中写道:“她一辈子没有说过半句谎话,如果将来中国要修《二十几史》,而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这应该是季羡林发自内心的对妻子的赞语吧!虽然从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旧式婚姻是该被批判的,但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有其合理的一面——季羡林一心向学,他的背后实实在在地需要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来支持他。
二
彭德华去世后,季羡林在散文《我的妻子》中说:“德华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如果他们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以季羡林的为人,是绝对说不出这样朴素深情的话的。自1929年两人结婚,到1994年彭德华去世,他们的婚姻走过了65年。65年的风风雨雨,65年的相濡以沫,爱情早已转化成了亲情!
三
后来季羡林又写了好几篇论文,每次都请伊姆加德帮他打出来,因此他就成了迈耶家的常客。季羡林当时不过三十上下,年轻英俊,身材颀长,正在读博士学位,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待人又谦和有礼,迈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碰上喜庆日子,招待客人吃点心、喝茶什么的,迈耶太太必定邀请季羡林参加。每逢季羡林到迈耶家,伊姆加德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满面笑容,格外热情。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伊姆加德小姐身材苗条,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活泼可爱,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尚待字闺中。在频繁的接触中,两人日久生情,一对异国青年就这样坠入了爱河。
四
1983年,季羡林重返哥廷根,还曾打听过伊姆加德,可是伊人早已杳如黄鹤。
论文关键词:爱情;基础;幸福;理想婚姻
简奥斯丁(janeausten)是一位著名的女作家(1775-1817),出身于英国汉普郡史蒂文顿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小跟随父亲学习,在她父亲的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书籍。十几岁时就开始创作,当时只为家庭娱乐,一生共创作了六部完整的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公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她的小说主要描述了中产阶级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以及绅士淑女的爱情与婚姻。
在她的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受欢迎的爱情小说。这部小说以班纳特太太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焦点,特别是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情感体验为主线,展现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在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于男子,她们不能独立。因此对于一个年轻女子来说,一个好的婚姻是非常重要的。小说开头一句“itisatruththat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goodfortune,mustbewantofawife”,“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表面上指的是男人应该成家立业,实质上却暗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单身女人,必须要嫁给一个男人,尤其是嫁给一个富有的男人当依靠。它体现了当时英国妇女的实际地位: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是不平等的,女人在婚姻中是被动的。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是最年长的孩子,虽然出生在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但法律规定她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因为她是女人。父亲死后,财产将属于血缘关系最近的的男性亲属。由于各种限制,妇女们没有选择,如果她们想改善处境,就必须通过婚姻,尤其是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所以小说中夏洛特想要确保她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委曲求全嫁给了一个愚蠢的但富有的男人,她是当时女性的代表。简奥斯丁有着愤世嫉俗的态度以及务实的婚姻观。在她看来,婚姻中最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的感情,爱情是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通过这部小说,奥斯丁展示了爱的力量,爱情能跨越阶级界限,偏见和其它种种阻挠。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描述了四对年轻人的婚姻,可分为三种类型:为了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结婚的,如夏洛特与柯林斯;为了和美貌而结婚的,如莉迪亚与威克姆;在相互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为了真爱而结婚的简和彬格莱,伊丽莎白和达西。
丽迪雅和威克姆的婚姻是建立在美貌和欲望基础之上的。丽迪雅是班纳特家最小的女儿。她继承了她母亲的美貌以及愚蠢和虚荣,她性格不稳重,不成熟,以自我中心,缺乏好的教养。虽然她只有十五岁,但满脑子想的都是谈情说爱,卖弄,勾搭军官。对她来说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坐在军官的帐篷,情意绵绵地至少跟有六个军官卖弄风情。威克姆是一个不求上进,品德有问题的人。但他帅气的外表和伪装的魅力吸引了丽迪雅。他选择和丽迪雅私奔,不是出于爱,而是为了躲避欠下的赌债。尽管丽迪雅没有钱,也没有权力,威克姆从她那里得不到什么,但是如果在逃跑的路上有一个女人陪伴也未尝不好。最后在达西的资助下,他们最终结婚,但他们并不相爱。“两人老是东迁西,寻求便宜房子住,结果总要多花不少钱。威克姆不久便情淡爱弛,莉迪亚对他少许持久一些。”就此作者明确指出,建立在美貌和欲望基础之上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与丽迪雅和威克姆相比,简和彬格莱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爱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简是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美丽,温柔,同时相当保守的。她喜欢彬格莱先生,但她从来不表达她的感情。彬格莱先生心地善良,随和的性格使他无论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他对简一见钟情,但他缺乏自信不敢确定简是否爱他。简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因此彬格莱的妹妹不想简嫁给她的哥哥。他们的爱情受到许多障碍,但最终他们突破来自各个方面的阻挠,从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事实上,在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于男子,经济不独立。这是造成夏洛特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奥斯丁批判了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妇女们没有未来,她们必须抓住一切机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建立在真爱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是这部小说里最幸福的一对。像其它爱情小说一样中,恋人们必须克服了重重障碍才能喜结连理,这个故事也不例外。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可爱的,迷人的女孩。达西是一个富有,英俊的绅士,他是年轻女士心目中理想的结婚对象,但他的门第和财富使他过于骄傲,过于自负。起初,他对伊丽莎白不太在意,他说伊丽莎白举止有失体面,但渐渐地他被伊丽莎白的智慧,幽默和魅力所吸引。他爱上了她,但他看不起她的家庭,他的骄傲和威克姆的谎言导致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和误解。当他第一次向伊丽莎白表白时,她愤怒地拒绝他的求婚,并指责他的傲慢和无礼。之后达西认识到错误,接受了伊丽莎白的批评,对伊丽莎白和她的家人变得很有礼貌。当伊丽莎白的小妹妹同威克姆私奔后,他帮助找到他们,并给他们钱,让他们结婚从而挽救了班纳特家族以及丽迪雅的声誉。当威克姆的谎言被戳穿后,伊丽莎白意识到她对达西先生的错误偏见,她逐渐认识到,达西具有高尚的品格,是她完美的另一半。他们最终克服了所有的障碍,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
关键词:《西厢记》《墙头马上》爱情观
Abstract:BothWangShifu’sTheWestChamberandBaiPu’sIdealSettingForaCoupleInLovearelovemasterpiecewinninguniversalpraise.Thepublicalsospeakapprovinglyofprotagonists’spiritofpursuitingaffectionregardlessofdifficulties.However,wecannotignorethefactthatwhetheritisworthwhileforustoimitate?Whatkindofstatusisloveinourlife?Whethermodernpeopleispursuitingthiskindofsupremelove?Basedonthesummaryoftheinvestigationresults,thispaperanalyse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ofancientandmodernconceptoflove,soastoanalysethesignificantofloveandthewaytopursuitlovereasonably.
Keywords:TheWestChamber,IdealSettingForaCoupleInLove,visionoflove
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思想解放,意识自由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最基础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之后,就开始了对精神层面的向往与追求。作为现代的年轻人,我们无比渴望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不掺任何杂质的纯粹爱情。但是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如何去追求这份爱情,成了我们心中最大的困惑。现代人的烦恼,古代人有吗?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于是古书中的爱情成为了我们探讨的内容。
众所周知,王实甫《西厢记》和白朴的《墙头马上》表现了“为爱情勇于反抗,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这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性格鲜明,卓然不群,为了爱情,能够敢于向封建传统说“不”,能够努力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她们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忠诚在封建礼教重重绞杀的当时,是无比难能可贵的。那么在思想解放、意识自由的当今,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考虑到所有人都读过这两部作品的可能性,我小组决定将其中的女性形象的表现通过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到以下问题: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门第不同的爱情能否实现、择偶标准的第一点、是否接受“爱情至上论”、愿意在一段爱情中付出多少、如何看待女性为追求爱情而私奔、在一段爱情中有一个名分是否重要、如何看待并能否主动追求喜欢的异性、是否相信一见钟情的爱情以及开始一段婚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等15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调查。
问卷涉及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参与者共计300人。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愿意主动追求爱情,不会因为门第不同、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而放弃,比较看重对方的性格和品质,认为爱情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不能为了爱情不顾一切。这让我们看到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爱情观有很多共同点,而且现代人能够更为理性地思考爱情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其实关于作品中主人公的爱情观,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第一,像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那样至情至性、不考虑门第地追求爱情实属难得,值得敬佩。我们发现当今社会中,人们在寻找自己终身的伴侣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无论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或是家庭反对、现实距离等等,都可能成为彼此无法坚守的原因。这两部作品让我们明白,爱情是纯洁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只要两个人能够彼此相信,相互坚守,再多的坎坷也是可以跨越的。第二,爱情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追求纯真的爱情固然值得人们赞许,但是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行为也发人深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身边布满了社会关系。一个人生下来就肩负着一定的责任,无论是对于爱情,友情还是亲情,我们都要有责任心。在做出行为前,有责任心的人会加以深思熟虑,考虑由此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作出最合理最恰当的决定。为了感情头脑过热,不顾及其他的行为是不理性的。毫无顾虑地驰骋在自己未知的道路上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无尽的深渊。
由此看来,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固然值得我们敬佩,但是她们为了爱情可以抛下一切的举动又让我们有些无法理解;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最终换来了大团圆的结局固然令人感动,但是没有一个名分的保证就随人而去又让我们觉得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由此看来,她们的性格和为人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有所保留有所抛弃,我们才能成为更杰出、更有人格魅力的新时代女性。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墙头马上》中李千金“敢爱敢恨”的个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10).
[2]田希寅.兰心会质情切切――《西厢记》与《墙头马上》女主人公形象浅析[J].青年文学家,2009(12).
[3]冉江军.漫谈《西厢记》的爱情主题[J].网络财富,2009,(4).
[4]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杂剧之爱情婚姻剧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67-71.
基金项目:
一、在斯达尔夫人反对女性是男性附属品的思想
在《黛尔菲娜》和《柯丽挪》两部小说中,主人公黛尔菲娜也好,柯丽娜也好,她们都有独立的人格和生存能力,她们不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黛尔菲娜可以自己负责自己的生话,也有独立的思想和精神,她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婚姻的理解,都具有她个人的个性特点,她的人格完善,道德判断准确深刻。柯丽娜不仅是这样,同时她还具备了过人的才华,她在意大利是广受欢迎的诗人,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她追求爱情,向往婚姻,却不破坏别人的婚姻和家庭,她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这两部小说的女性主人公都反应出作者斯达尔夫人的思想,即在启蒙思想盛行的18世纪,女性再也不是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具备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她们可以成为独立的人。这样的观念让斯达尔夫人的小说中女性形象鲜明突出,女性在斯达尔夫人的小说中不单是审美的作用,又具备了道德伦理的功能,女性地位突出。
二、斯达尔夫人反对旧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对爱情的桎格
斯达尔夫人反对传统婚姻制度,反对婚姻对人性的束缚,反对无爱的婚姻,她认为真正健康和正确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她同时也认为,无爱的婚姻是可以离散的。“现代人却懂得男女之间的其他关系和联系,只有他们才能表现他们最为钟爱白各猶入戯辱生命运与爱情联系起来前那种情怀黛尔菲歐*女主人公黛尔菲_贩对无爱的婚姻,所以她拒绝她不喜欢敢坦求音的求婚她不破坏别人拍螯庭,所以感途線爱雷意她.也受供變牲s_。録爾天主教中不允许离婚的要求,认为那不过鼙让无爱婚姻延长,補盖了_德:賴簾之下的道德佚序。《柯丽娜》中的女主人公柯丽娜个性高贵,才华横溢,她游ff各国;对欧洲许多民族的特点和局限都有自己深刻的认识,她追求个性独立,追求爱情幸福,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婚姻&但是她的爱人却终于屈服于传统的婚姻标准,并没有能够勇敢地娶柯丽娜这样的女性为妻,而是重新回到传统妻子的标准中找到了自己婚姻的归属。柯丽娜最终并没有获得婚姻幸福。这两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虽然都未能获得幸福,但是从中透露出斯达尔夫人对传统婚姻道德的批賴却显而易见。斯达尔夫人希望启蒙思想感染下的欧洲女性有独立的意识,追求爱情和婚姻,并让婚姻幸福。
“现代人却懂得男女之间的其他关系和联系,只有他们才能表现为钟爱齓杷人的毕生命运与爱情联系起莱的那种情怀这种观念推翻了1S传统,体现了在斯达尔夫人道德曝中砷现代性思繼《斯达尔夫人并没有推》婚鑛度,而是不认ini前婚姻制度,希望立新的婚姻标准,这一标准能投让女性有真正播幸福,也能改造欧洲传统社会中的婚姻弊端。
三、斯达尔夫人强调女性的自主和独立
斯达尔夫人本人就是一位非常独立的女性,她了解欧洲许多民族的特点,并希望看到民族间的融合,她追求个性的独立,也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幸福。女性可以独立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中,可以有对自已的发言权,对婚姻家庭的发言权,以及对文学、艺术和政治的发言权。这种道德观念在传统社会中是没有的,斯达尔夫人首次提出了女性的权利和解放。:她不再继续认为女性屈从于男性之下,或者是跗属品,女性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独立的人格和杈利*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她的文学创作,在她笔下的女主人公,无论是黛尔菲娜还是柯丽娜,都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黛尔菲娜帮助自己需要帮助的朋友,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大胆而坚决,柯丽娜能够让自己个性鲜明,才华得到发展,并追求自已所爱的人,这些都体现出女性的解放和独立。斯达尔夫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更具备社会伦理道德意义上的特点。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在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法国女作家的代表,斯达尔夫人,她个性鲜明,人格独立。她在文学作品中不单提倡审美性,同时也把启蒙思想的深入到文学作ti的道德伦理观念中去,她反对天主教的旧思想观念,反对封建传统对女性的束缚,反对旧道德对婚姻的要求,她提倡女性的个人解放,她把理性的光辉照耀到了时代女性向前迈进的步伐之中。她试图通过她的文学作品,来提出和倡导她的道德思想和哲学思想,尤其呼吁女性的解放和婚姻的自主。在文学创作中,她结合了文学的审美性和启蒙思想的现代性,希望推翻传统观念,建立新的对女性更为合理和自由的新观念。这种思想对开启后世女性文学和女性独立,都有推动作用。
毕婚族
讲述人:丽音,女,23岁,结婚证已拿到手,正式进入“毕婚族”行列
我是5月初和男友领的结婚证,准备在今年国庆节办酒席。拿结婚证那天,回到宿舍,室友们调侃我“这结婚证比毕业证领得还早”。其实有些事情顺其自然跟着感觉走就成,也没必要非得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生搬硬套。社会上有很多对“毕婚族”褒贬不一的看法,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而已。我们都是成年人,自己在做什么,也是经过相当慎重考虑后才作决定的。我和男友从大二开始谈恋爱,又在一个班,选修课都是学的一样的科目,对相互人品的了解都非常有底,一毕业就结婚也是按照我俩的现状安排的。
别人都说80后如何幸福、如何在优越的环境下快乐成长,可谁能知道我们面临的残酷现实呢永远产生不完的新鲜事物都会让我们碰上。我从大一就开始打工,到大四毕业,做过的工多得连自己都记不清了,但至今还是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投出去的简历,连丁点儿回馈的消息都没有。我现在的状态特别符合网络上调侃的“苍蝇族”特点:一只趴在玻璃板上的苍蝇,前途光明灿烂,但就是找不到出路。年轻的心,空有一腔梦想与激情,可惜寻觅不到途径,困惑是“苍蝇族”的一大特点。与其在那儿混沌困惑着,还不如先走进婚姻,最起码人生的一件大事安稳了,同时也给自己一个缓冲期。我说这话并不是消极懈怠,只是想顺其自然跟着现状走,就像现在,尽管工作还没有着落,但起码婚姻感情却是稳固的。
在我们这代人身上,什么事儿都是瞬间变化万千,就拿前几年的“隐婚”来说,都说公司女白领结了婚还得偷偷摸摸,生怕顶头上司知道了,嫌女人事儿多,保不住手中的饭碗。但我从去年找工作时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好多用人单位先问我“结婚了吗”,回答“没有”,人家就摇摇头,说我不符合要求。详细问下去,才明白,原来有些公司在招聘中又改变策略了,喜欢用结了婚的女性,因为家庭稳固的女性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省去恋爱、婚假等诸多麻烦。真不知是变化太快,还是我们这代人命中注定就得可着劲儿地折腾
一些大学网站论坛上,有人更是给爱情下了一个定义:“尽管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不结婚,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地。”此话说得悲壮且决绝,似乎给了“毕婚族”们非常坚定的信心。而“毕分族”似乎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最近广州妇联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9.2%的女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57.6%的女生则愿意选择“潜力股”作为结婚对象。
爱隋和物质,到底谁最重要似乎永远都不会有准确的答案。大学毕业的季节,也给年轻的爱情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是分别,还是继续此时的爱情好似风中的云朵,不知该给它一个怎样的明确方向……
毕分族
讲述人:恩炀,男24岁,毕业后,与她天各一方、渐行渐远。
“有情饮水饱”是大学爱情里最壮烈的一句口号,仿佛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爱我、我疼你,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忽略。我和女友像众多大学同学一样,让最纯净的恋情在象牙塔里发芽生根。那时的恋爱真的特别干净,一心一意爱着对方,思想也特别单纯,认为再大的困难都会在爱的力量面前低头,爱情就是生活的全部,但我们却忘了现实,也忘了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思想也跟着不一样起来。
我是去年大学毕业的,当时头等忙碌的大事就是投简历找工作,工作还没着落,爱情先丢失了。我和女友分手的主要原因是两人的想法不同,她要出国,认为一个人在年轻时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不同。从大三开始她就为出国做准备,并且督促我也加强学习和她一起出国。而我认为实在没这个必要,如今的“海归”也不见得就多么吃香,况且父母一直希望我在国内生活。意见的不统一,让我和女友的心也逐渐拉开距离。她嫌我固步自封,没有年轻人的闯劲儿,我指责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总之两个人都不肯向对方妥协,或许这就是80后的爱情吧,凡事先考虑自己,从没替对方考虑,更没有学会怎样呵护神圣的情爱。
去年大学毕业后。我俩还算幸运,都找到了比较合适的工作,只是从此天各一方,我俩两地分居。也曾经和她讨论过以后的感情如何发展,甚至说到过结婚的问题,但她在MSN上给我打过一行字来:“我俩两地分居在哪儿安家我们有能力买房子吗有实力过高品质的生活吗现在的工作连最基本的保险都没有,顶着各种压力,如何为以后的婚姻做打算呢”几个醒目的问号,让我的手指无法在键盘上给她回复。摆在眼前的状况就这么实在,正如女友说的,我们连做“周末夫妻”的权利都没有,两地相隔的距离,长期分离带来的心灵上的隔阂与分歧,谁又能说服谁为爱情去奉献呢就像我的一些同学,即使没有和恋人分手,他们的爱情也变得像“淡水族”一样乏味。踏出校园大门才发现,原来爱情和面包都不能缺少,有时甚至面包更为重要些。“有情饮水饱”的校园爱情。最终还是无法和现实抗衡,因为生活真实得太彻底了。
关键词婚恋观价值多元化
所谓价值多元化,就是承认并尊重人在社会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存在意义。它的实质就是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推进,价值多元化在各个社会领域的渗透,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那种婚姻价值评判体系和婚姻行为的相对稳定性。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青年的婚恋观发展出现了诸多的新问题。
一、异化的婚恋观念
1、择偶中自主意识明显增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句话在华夏大地上流传了千百年,这也一直是过往人们择偶的主要方式。而当代青年逐步摆脱传统婚姻的束缚,在择偶中其自主意识明显增强,都倾向于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行事,无需让任何人包括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当代青年更加希望让自己的感觉做主,依自己决定婚姻恋爱的对象,而较少考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它可能造成的后果和负面影响。
3、性开放从幕后走到台前。对婚前持宽容态度。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性一直是扮演着一个丑恶、低贱的角色,人们可以说是“谈性色变”。当代青年的性观念逐渐开放。那种认为恋爱、结婚、三者关系不能颠倒的旧式婚恋观念,在当今的青年心目中已经越来越淡,不再对他们的行为起主导作用,即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的性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性开放从表层走向深层。
二、速食的情感方式
现在一些青年的恋爱观出现偏差,对待感情问题过于随意,缺少应有的责任感和严肃性,来去匆匆的快餐式爱情盛行。给他们未来的生活会埋下诸多隐患。这种速食的情感方式的滋生有诸多的原因,首先,孤独是催生“快餐爱情”的温床,但这种因不想孤独而催生的爱情自然来得快消失得也快,来去匆匆成了难以避免的结局。其次,网络为速食恋爱提供平台。什么促使那么多的青年跑到一个虚拟的爱河里冲浪呢?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因为隔着网络,很多当面不好说的话可以用文字敲出来;有的认为网恋是对未知的一种好奇;还有的人纯粹是因为想体验网恋的感觉,为网恋而网恋;有的人说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异性有限,网络里面却存在着无限的资源,可以自由选择。
三、落差的期待标准
当代青年个性十足,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受父母的宠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谈对象往往有很高的期待标准。他们不像父辈人一样,认为两人没什么大的政治问题,长相看着顺眼就可以了,他们都希望能够找到样貌姣好、性格和顺、经济条件好,工作能力强的人作为自己的另一半,这种择偶观点广泛存在于当代青年的婚恋意识当中。由于不考虑自身条件基础的过高的期待标准,在婚恋过程中必然出现与现实存在落差的情况。攀比心理得不到满足的时的落差心态也是导致现在大龄剩男剩女增多的原因之一。看着亲朋好友有的嫁入豪门,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就恨不得自己也找一个那样的老公。看着同学朋友的女朋友身材高挑、面容清秀,也希望自己可以找到这样的你女子作为终身的伴侣,却完全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然而现实生活总与期望存在差距,过高的期待标准只会让婚姻、恋爱都脱离现实的土壤,最终迷失方向。
四、极端的婚姻态度
大部分青年重视爱情、肯定忠贞、尊崇责任,强调双方平等、自由,注重婚姻的情趣与质量,他们的婚姻观中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但是近年来青年中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婚姻态度。
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接受“丁克家庭”以及“未婚同居”等众多西化的婚姻态度。他们要做新新人类,要摆脱婚姻、责任的束缚,甚至一些人认为婚姻可以不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只是必然的一个人生阶段,在婚姻存续阶段也可以寻找额外的感情补给,填补内心情感的缺失,也正是这样极端的婚姻态度,才会有“婚外情”、“”等不负责任的做法。
以上是笔者对于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青年婚恋观发展的新问题的概括分析,可见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当代青年的婚姻观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甚至反对离婚的法律都不能提供或保障家庭幸福,现代人需要一个关于婚姻的新观念,来帮助人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婚姻关系。
[1]王卫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