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写在婚姻、爱情、事业围城里的方鸿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了解这一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使之更立体化,并对其的内在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透过那个年代的方鸿渐所处的围城来看我们这个年代所处的围城。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不同年代的让人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讽刺手法抨击了当时社会怯懦人格的根源及通透的“现实主义”魅力,也因此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围城》作为钱钟书的代表作,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尤其是主人公都有其自身的存在的艺术价值,他们充分地展现了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书中主人公方鸿渐有进一步的研究以至于更充分地领会到这本书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内容。
一、爱情之围城
二、婚姻之围城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方鸿渐的婚姻也如此。方鸿渐与孙柔嘉从相识一直到结婚,方鸿渐始终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虽然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可方鸿渐并不爱她,方鸿渐对婚姻的态度就是“婚姻无需要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是最好的资本了”。两人的婚姻是因为遭人暗算、排挤,因为有共同的命运是这两人走到一起。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显然,方鸿渐走进了婚姻的这座围城,与孙柔嘉的婚后生活的不和谐和、争吵、抱怨、痛苦伤心,最终使他想要逃离冲出这座婚姻的围城。人生就是这么的一直在失去,没有人会陪着自己到最后,陪着你的只有自己,岁月旅途中的荒凉孤寂只有自己能体会到。冲出这座围城,挤进这座围城都没有什么意义。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内容。
三、事业之围城
与其说事业,倒不如说方鸿渐的学业也是如此。方鸿渐在国外前后换了四个大学,根本无心学术,回国后,还要弄个假的文凭,一个三十美金的博士文凭,极具讽刺意味。回国后,先在岳父的点金银行做事,可后来因为自己失败的爱情遭到了岳母的鄙视和他朋友赵辛媚的安排,方鸿渐接受了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邀请,但在进入大学后工作后,并不顺利,校长不但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方鸿渐也卷入了学校里面勾心斗角的纷乱中去。最后,随着赵辛媚的订婚,方鸿渐也结束了自己在大学的教书生活,也是作为一种学校里面勾心斗角的一种牺牲品。回到上海后,在老朋友赵辛媚的帮助下去到华美新闻社工作,可是好景不长,最后也还是离开了华美新闻社。方鸿渐回国后一事无成屡屡碰壁,这不仅是因为他自身徒有虚名,不学无术之外,也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有关,作者通过刻画这样的一个悲剧人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背景,这也是当时的社会悲剧。
《围城》展现的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平凡普通的现实生活,他们有追求有理想可是却又都趋于现实而变得软弱,方鸿渐只是这故事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的追求以及每次的失败后又站起来,也体现出我们现代人的内心,我们不断地想要证明自己,在这条路上我们会感到孤寂却又不断地寻找出路,走出这现实的困境。今天看来也许我们都能够在方鸿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不断想要走出围住我们的城,围城困住我们固然是容易的,可是想要走出去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的,这是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不断寻找出路,去成为一个最好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