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总是对身边的一切未知抱有单纯而浓烈的好奇心,而提问则是儿童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受阻时,寻求外界帮助的行为之一。提问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引导儿童从“黑暗王国走向光明世界”的桥梁。
然而,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奇思妙问”时常常会束手无措而潦草应对,在一定程度上这无疑会浇灭孩子向外探索的热情,甚至建立错误的知识结构。这期就让我们通过一项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来一起学习“回答”的艺术吧!
由于儿童对于世界中万千气象的好奇心,在与孩子一起看自然频道或逛博物馆时,家长们总能听到孩子们源源不断的提问。
儿童的好奇心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它是“形成反省思维胚芽中的最初成分”,如果不能将好奇心引向正确的理智,就可能使其退化或消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无论是使用行动向外探索的好奇心还是使用语言所提出疑问的好奇心都应该被充分引导,教育者目前最关键的任务是充分引导儿童的好奇心,让理智得到更好的发展(Dewey,1910)。教育者的回答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回答是孩子喜欢的、对孩子有益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家长们通常会通过哪些方式来回答/解释孩子提出的问题吧。
儿童非常依赖他人的指导去了解世界,特别是在那些很难独立学习的领域中——生物学就是这样一个领域。对动物和植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但他们往往不能通过日常观察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于问题的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021年Candice等人发表在发展心理学Q1期刊《ChildDevelopment》的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八个代表性的生物学知识问题,使用提示解释任务(PET)收集了家长对这些提问的回答,将家长解释问题的特征提炼成三个方面:类型、准确程度以及特殊模式。
家长对于问题的解释可能包括“机械型解释”和“目的论解释”两种模式。
机械型解释表现为提及某事发生的机制或过程,无论对机制描述的详略程度如何。
例如:
Q.蝙蝠为什么能在黑暗中觅食呢?
A.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视觉机制来帮助它们在黑暗中看见东西。
目的论解释则表现为提及某事发生的目的。
Q.为什么鸟在冬天要飞往南方呢?
A.因为这样它们就能在寒冷的季节中找到食物并生存下来。
家长对问题的解释有对有错,因此准确程度也是回答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回答也许是“准确”的,但不一定正确地解释了儿童原本提出的问题。
Q.蜜蜂是怎么制作蜂蜜的?
A.它们从花朵里得到它们需要的并运回巢中,接着生产出蜂蜜。
在这个例子中,家长的回答在内容上并没有错误,但实际上并没有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
家长的解释中也存在一系列特殊的模式,研究者共举出了6种模式作为测量的指标。
例:
Q.为什么北极熊的毛是白色的?
A.因为这是上帝给它的。
(2)教条式言语:强调事物的发展方式是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
A.因为它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它们就是这样伟大的生物。
(3)构筑桥梁:用孩子的常识或经历来解释问题。
Q.为什么不同鸟蛋的颜色不一样?
A.你知道,我们从商店买的鸡蛋,有些是白色的,有些是棕色的,就像我们在学校和外面认识的朋友一样。我们看起来都不一样,我们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颜色,鸟类也是如此。
(4)信息搜索:提及从互联网或他人处获得答案。
A.你还记得我们去农场的时候吗?(农场主)为我们展示蜜蜂如何酿蜜,如何建造蜂巢和授粉。也许我们可以去他们的家里问一问。
(5)知识限制:表现出对回答的不自信,或者直接回答“我不知道”。
(6)脚手架问题:提出问题来鼓励孩子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A.你觉得它们为什么会有白色的毛?如果它们生活在其他地方,它们会有同样颜色的皮毛吗?
除了提炼家长解释生物学问题的特征之外,研究者们还选取了孩子的生物学知识水平以及言语水平两个维度进行了测试。通过对这两个维度进行编码、分析,研究者们发现家长的解释特征与儿童的测试表现之间存在不少有趣的联系。
数据显示,那些对孩子的问题提供更多正确回答的父母,其孩子在生物学知识的表现也更好。而且,父母回答正确与否对孩子生物学理解的影响远超于父母解释的字数以及父母本身的教育水平对其的影响。
当对孩子提出问题的答案不确定时,你会选择直接给出不确定的答案还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呢?
研究者们发现,当父母不知道参考答案时,有时会选择向外部寻求帮助(例如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向孩子们展示当他们不知道答案时寻找更多信息的重要性,这可能会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与至少搜索过一次信息的父母相比,从未搜索过信息的父母提供不准确信息的可能性更大,提供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更小。
这些发现也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向孩子提供不准确信息的父母可能也不会为孩子提供能够核实他们答案的工具——这种做法可能会对长期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俗话说:“对症下药。”回答问题也是如此。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机械型解释与目的论解释各有各的优势:机械型解释更适合回答“如何”、“怎样”的问题,而目的论解释更适合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在PET测验中,家长们面对的生物学提问有难有易。那么,能回答出难题的家长,他的孩子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知识表现是不是也更优秀呢?
家长对于孩子每一个提问都不容忽视,因为每一次回答对孩子来说都是宝贵的学习经历。对于孩子简单的提问,可以考虑采用更富趣味的回答方式,例如采用修辞、联想等技巧,以培养孩子的言语能力;对于孩子提出的专业性较强或难度大的问题,要重视其正确性,培养孩子对于科学事实的严谨态度。
家长解释的丰富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孩子得到的解释越丰富,在知识方面的表现越好。在回答问题时,家长可以同时采用机械型解释与目的论解释的两种思路对孩子进行解释,既回答目的,也解释机制,这样更有助于孩子从多种视角看待问题。
有时候,由于顾忌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家长可能会避免将自己的无知展现在孩子面前。也许家长们可以学着转换思路,自己的“知识盲区”恰恰可以被转化为与孩子共同进步的机会!当碰到无法回答或不确定的问题时,试着与孩子一起向外探索,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收获的不仅是新知识,还有解决疑问的全新路径以及与家长共同进步的珍贵体验。
提问是儿童戏逐科学世界、哲学世界和诗意世界的生活方式(李艳,黄伟,2020)。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家长在掌握回答问题的技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谛听”孩子的疑问,发自内心地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其好奇心的萌发,谦虚而纯洁地与孩子共同解决疑惑,以呵护“胚芽”的茁壮成长。
原作者名:孙艺宁
转载原标题:直面好奇心|如何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