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的修改和加工。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通常不依赖于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表达、传唱、讲述等方式进行。

2.集体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通常是由集体完成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4.传承性:民间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传承通常是由老一辈向下一辈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民间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地域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口头文学和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46.第18题民间寓言答案: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民间文学答案: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生活故事答案: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时政歌答案: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民间叙事长诗答案: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母题"答案: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

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52.第49题机智人物故事答案: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第14题答案:"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和书面文学作品的总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同于官方文学,更侧重于表达普通群众的生活经验、文化智慧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对于了解民俗、民情、民风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1.民谣民谣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

它通常以歌唱形式存在,用简洁明了、押韵和易于记忆的语言表达民间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民谣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流传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包括表达民众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歌曲。

民谣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2.谜语谜语是一种具有谜底的智力游戏,在民间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谜语通常通过诗歌、韵文或故事的形式呈现,挑战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

谜语的谜底常常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更具有启发和娱乐的作用。

谜语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尤为流行,在孩子们的游戏、集会和节日活动中经常出现。

3.传说传说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记,常常以口头形式传承。

传说在讲述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或其他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和事件时,常常夹杂了些许虚构的成分。

传说中的故事往往具有寓意,并通过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传递着民间智慧和哲理。

传说是人们探索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4.故事会故事会是集体聚会时讲述和传承故事的一种形式,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故事会既是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活动,也是培养社会团结、相互理解和共同记忆的手段。

总结民间文学是一种富有创造力、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人们的智慧、情感和历史记忆。

民谣、谜语、传说和故事会都是民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

通过对民间文学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什么是民间文学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各阶层的共同创作,但学界普遍认为其最主要的传播主体还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群众,它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事实上,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当代社会的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中,社会各阶层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尤其是随着具有匿名性特点的网络技术的进步,任何人都可以脱离实际生活中的社会身份,而参与到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来。

因此,在当代社会,虽然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在短期内仍以中下层民众为主,但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民间文学的创作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阶层,而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

从创作形式上看,民间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是集体创作。

与作家文学不同,它并非一时一地由个人独立创作,单向传播的,而是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由创作者与欣赏者双向互动,共同完成的艺术形式。

民间文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现象,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在其雏形诞生之后就不断地处于一种“欣赏-再创作”的动态过程,随着它在民间的不断传播,所有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创作的主体,使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同的语境下不断发生着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得以与传播地域的地方文化,传播者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断融合,从而永远处于鲜活的,变化着的状态。

从民间文学传播的载体来看,其主要载体是通过口头流传,多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创作和传播主体主要是普通民众,而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绝大多数民众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来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这使得大部分民众不能使用文字作为载体进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创作与传承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歌曲、民间戏剧等。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艺术表达形式,反映着普通人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

民间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丰富历史,对于研究社会人文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故事或传说,描绘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历史事件、神仙鬼怪等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和解释。

民间传说常常是人们对于未知和神秘的探索,它们既包含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宇宙的理解,也反映了人类集体记忆的积淀。

例如,中国的《白蛇传》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它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善恶对抗和爱情的力量。

二、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以故事的方式,以幽默、夸张、警示或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冲突和经历。

民间故事承载了人们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塑造各色人物、描绘情节和设置事件,传达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寓言故事《聪明的一石二鸟》告诉我们不应心存贪婪,而应该懂得知足常乐。

三、民间诗歌和歌曲民间诗歌和歌曲是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民间诗歌通常是口头传唱的形式,融合了民族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特色。

它们常常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希冀、忧伤和对生活的感悟。

民间歌曲则是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下来,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民间诗歌和歌曲在各地广泛传唱,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和认同。

民间戏剧常常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词和表演等元素,通过生动的演出方式,讲述了人们的故事和情感。

中国的京剧、豫剧、评剧等就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们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和台词,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

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9、西方国家称为Folklore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为口承文艺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

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B再生态C新生态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

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5、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小说、明代《三言》《二拍民间》、清代《聊斋志异》6、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A口头文学和语言B表演艺术C民俗活动D传统手工艺E包括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五四运动后,西方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引进中国.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民间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再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民间文学之词源民间文学是个现代学科,它来自1846年英国人WilliamThoms创造的Folklore这个单词。

(源自德语volkskunde)Folk是“民众”的意思,lore是“知识”、“口头传说”的意思。

Folklore有时译作民众知识、民俗,有时译作民俗学,有时译作民间文学。

民俗与民间文学界限不清,民间文学是各国民俗学者主要的研究对象。

在前苏联,Folklore被当作民间文学,把习惯、信仰、工艺等民俗排除在外。

日本把Folklore作为研究各种“民间传承”,即民俗。

我国的民俗学、民间文学长期纠结难分。

鉴于Folklore既指民俗、民间文学,又指民俗学,易于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来专指民俗学,以Folklore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民间文学)。

所以,民间文学对应的英语单词就是Folklore。

三、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文学文学现象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作家文学指文人书面创作、书本流传的作品。

民间文学指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作品。

在文字产生以前,口头文学是文学存在的唯一形式。

在文字发明以,它也是文学存在重要的形式。

原始社会的巫觋(或祭司),历代的民间故事家、歌手、说书艺人,在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过程中起很大作用。

2.民间文学是一种生活文化民间文学不单纯是一种文学现象,还是一种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一种民俗现象,其中包含很多生活知识和智慧。

神话,被称作原始人的百科全书,是原始先民认识世界的全部智慧的结晶。

民间谚语中包含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

如华北种小麦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浙江种小麦:“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

”民间传说、故事中,经常包含社会伦理,有教化作用;寓言里常包含深刻的生活哲理3.民间文学属于“小传统”美国学者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在《农民社会与文化》(1956年出版)提出,在文化上可以分为以城市为中心的上层“大传统”(greattradition)和散布在乡村的下层“小传统”(littletradition)。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在民众中流传并形成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

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产物,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民间文学包括各种文学形式,如民间故事、谚语、歌谣、民间舞蹈、戏剧、节庆等。

这些作品往往是口头传播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民间文学的特点是质朴、生动、通俗易懂,它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文学往往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传统知识紧密相连。

它是人们感知世界、传递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人们娱乐、放松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民间文学面临着许多挑战。

尽管如此,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者和文化工作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使其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作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它是传递文化传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保护和传承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任务。

民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民间文学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歌谣、传说等等。

这种文学形式啊,往往充满了老百姓的智慧与幽默感。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农村的老人坐在院子里,围着小火堆,慢慢地讲着那些神秘又搞笑的故事,旁边的小孩听得是入迷不已。

这样的场景多温馨啊,简直像一幅活生生的画。

说到民间文学,咱们不得不提那些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比如《白蛇传》啦,讲的是一个关于爱情与变身的传奇。

还有《西游记》,谁没听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事儿呢?真是让人拍手称绝。

这些故事不仅好看,还能教会我们道理,像是“有志者事竟成”这种古老的智慧,大家听了都忍不住点头赞同。

而且呀,民间文学可是大伙儿情感的寄托。

比如过年时唱的那些民谣,真的是一代代传下来,听得人心里暖暖的。

那些旋律啊,就像是给我们的生活加了调味剂,让人觉得幸福感倍增。

大家在一起,嘴里唱着,心里乐着,生活一下子就变得多姿多彩,谁不爱呢?不光是故事,民间文学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比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的赛龙舟。

这些活动不仅让大家团结在一起,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还有那些充满智慧的谚语,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说的是人要坚持不懈,直到最后一刻才放弃。

还有“东风压倒西风”,讲的就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力量。

这些话,简单明了,却让人受益匪浅,谁说民间文学就不严肃呢?对于民间文学,咱们还得提到它的多样性。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像北方的二人转,南方的越剧,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无论你身在何处,总能找到那一份属于你的民间文学的味道,让人倍感亲切。

正如人们常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不过,说到民间文学的传承,这可真是一门学问。

现在社会快节奏,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很多传统的故事和习俗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幸好,现在有很多热心人开始去挖掘、记录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

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目录第一章绪言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章民间文学的价值第四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五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第六章神话第七章民间传说第八章民间故事第一章绪言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一、民间文学称谓的由来二、民间文学的概念与范围三、民间文学的体裁分类第二节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民间文学称谓的由来民间文学这个名称是由民俗学演变而来的。

他所说的“民俗学”(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智识”(TheLearingofthepeople)。

他说,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包括了“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observanees),迷信,民曲(ballade),谚语等等”。

他的这段论述,含有很重的民间文学成份。

很显然,这些文化事象中的许多品类,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民间文学的样式。

在美国和前苏联,对“民俗学”一词的研究主要是指口头文学或口头创作,近似于民间文学在我国,“民俗学”一词是1913年由日本传入的。

到“五四”运动时期,则有更多的学者从事“民俗学”的研究,但名称尚未统一,有的叫“民俗学”,有的叫“民间文学”,而“民间文学”的概念在学术界已经逐步明朗化。

1955年,我国创办的《民间文学》发刊词明确指出:“这个刊物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对全国各民族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同时促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我们要用较多的篇幅来刊载各族人民口头创作。

民间文学的特点与地域文化传承民间文学是指广泛传播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口述、音乐、舞蹈、节庆活动等方式来传承。

它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智慧和记忆,对地域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民间文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1.口头传承:民间文学主要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承,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依靠人们的口头传述来延续。

这种形式使得民间文学更贴近人民群众,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2.广泛流传:民间文学作品流传范围广,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能接触到这些作品。

3.多样性与丰富性:民间文学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如谚语、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它们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和想象力,为地域文化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4.情感表达:民间文学是人们通过口头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

它能够准确地传递人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体验。

这使得民间文学能够在群众中引起共鸣,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二、民间文学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意义1.传承历史记忆:民间文学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记录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变迁。

通过民间文学的传承,后代能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体验前人智慧的结晶。

2.弘扬地域文化:民间文学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地域的独特魅力和特色,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通过传承民间文学,能够弘扬和传播地域文化,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道德观念:民间文学中常常融入了各种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孝顺、助人为乐、忠诚等价值观。

通过接触和学习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4.促进社区凝聚力: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共享的文化形式,能够成为社区内的纽带。

通过集体的欣赏、传唱和演绎,能够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

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和等特征。

2.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内容的特征直接人民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流传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的淳朴性;民间文学的总体特征立体性;民族性。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于联系分为两方面: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举例《水浒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再加工创造,举例。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

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

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

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

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

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

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

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4.AT分类法含义AT分类法:1910年芬兰学者阿尔奈对北欧故事中相同情节的异文进行清理,出版了《故事类型索引》一书,随后汤普森又对此索引进行了修订和扩展,国际学术界对这个版本简称为AT分类法,特点是以情节作为分类依据,将同一民间故事类型中不同文本的结构加以抽象,分门别类编上序号。

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民间文学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有四个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产生变异性的原因,首先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再创作者,这使作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作品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第三,作品在某一社群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在场听众的反应也会造成表述语言,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变异。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又具有独性立学科。

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在于: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是书面创作和流传;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反应了这个歌民族或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反应的是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动机多与商业有关。

3、民间文艺学——交叉学科A、英国是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汤姆斯首先提出了“forklore”(民俗)这一学科名。

B、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C、德国:麦克斯-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菲提出的流传学派。

4、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①、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有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征。

表现的三种形态:A、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B、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C、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②、口头性: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③、变异性:指民间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历史、社会、演唱人的才能技巧等)在语言、表现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衍生,从而形成各种同一母题的异化。

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正、反两面)④、传承性:又称“传统性”。

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万民众世代相传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这种相对稳定的特征即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THE END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3、【判断题】做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某种角度上说,其实就是一部探索如何做人的历史。 4、【判断题】如果说,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的主线的话,那么,“如何做人、怎样成人”就应该是“思想道德http://changchun.ehqc.cn/show/43_22.html
2.2019中考生物八年级专题复习测试中考生物3、、米勒等人模拟原始地球大气成分,在一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氨基酸,请回答: (1)、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2)、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3)、实验中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4)、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是;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 http://www.zhongkao.com/e/20190412/5cb06d2de95f4.shtml
3.基督徒基础(180基督教信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及我们所做的一切选择。特别重要的是婚姻和家庭生活,其中我们可能有最大的欢乐,但也可能有最强的矛盾和挫折。因此,圣经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夫妻之间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正确关系真理。 第十课 基督徒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能脱离诸般的试炼、问题、失败、疾病、沮丧,甚至是脱离罪。https://study.christianleaders.org/mod/page/view.php?id=39182
4.人生目的是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9f30e2dcfec946b78193f8706e4290d7a1.html
5.《公正》笔记罗尔斯对此的回答:如果这些激励能够产生出经济上的增长,而这种经济上的增长使得社会最底层的那些人的状况,要比他们生活于一个更加平等的制度安排中的状况更好,那么差异原则就会允许这些激励的存在。 反驳2:努力 人们培养自己的才能所付出的那些艰辛的努力又如何呢?难道他们不应该得到他们的努力所带来的奖励吗? https://www.douban.com/note/620345559/?_i=4422253V0zMcuo
6.国开电大《婚姻家庭法学》网络终及答案(2021年)国开电大《婚姻家庭法学》网络终及答案(2021年).docx,国家开放大学湖南电大婚姻家庭法学网络终考答案 题目为随机抽题请用CTRL+F来搜索试题 网络终考 因生父母结婚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资格的制度,称为( )。 该题参考选项为:非婚生子女的准正 根据我国《收养法》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202/8074130060004050.shtm
7.哈佛公开课公正6篇(全文)那么哪怕牺牲一个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这个例子体现了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事情的正确以及道德与否,取决于你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结果主义的道德准则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33liqmf.html
8.[渝粤教育]中国矿业大学恋爱心理学参考资料A、正确 B、错误 参考资料【 】 8、【判断题】爱情无需物质基础,只需感情基础。 A、正确 B、错误 参考资料【 】 9、【填空题】谁提出了“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 这一观点? A、 参考资料【 】 10、【填空题】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指出,性冲动的最高形式是什么?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3008736
9.中学生逆反心理研究(精选十篇)当前,我国家庭离婚率显示出逐年增高趋势,家庭婚姻状况不稳定,极易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进而表现出暴力倾向。一些学者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父母关系紧张、婚姻状况不稳定等因素与校园暴力行为发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6]。也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学生父母婚姻生活美满,家庭氛围良好,其子女发生暴力行为的比例较低,也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xvil4sa.html
10.国家司法考试:司法卷一考试答案(考试必看)考试题库C.A和B之间的婚姻属于可撤销婚姻 D.A和B之间的婚姻关系是否成立应适用B国法律进行判断 点击查看答案 24、单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说法中不正确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不仅包括宪法和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这是文http://www.91exam.org/exam/87-2941/2941366.html